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残荷·生命·旋律

(2010-02-04 10:57:19)
标签:

峻毅的博客

残荷

荷花

荷池

生命

旋律

分类: 散文★随笔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残荷•生命•旋律 

 

    记得自己最初喜欢荷,是在孩提玩“问荷花,几时开”游戏的时候。可能是我长得娇小,又不善多跑的缘故,总让我蹲在被小伙伴们团团围着的中间,扮演荷花仙子的角色。小伙伴们手拉手绕着我转啊转,边跑边跳,边和我一问一答地唱着问荷花的儿歌:“荷花,荷花你几时开?一月开。一月不开几时开?二月开。二月不开几时开?三月开。三月不开几时开?四月开。四月不开几时开?五月开。五月不开几时开?六月开。六月啊!六月的荷花朵朵开。”就在小伙伴们注意力都集在齐声高喊“六月的荷花朵朵开,朵朵开——”,停下脚步朝我围拢时,我会像只敏捷的小鹿,用最快速度从蹲着姿势中一蹦而起,机灵地掰开小伙伴们还没有来得及用力握紧的手,冲出圈子……

  当时,我对荷的概念很抽象,只知荷花到了六月才开,怒放的时候不但很美,而且很有张力,除此并没有具体物象的概念,我只是很喜欢荷花仙子这一角色。随着年龄的递增,我的认知面也在成正比递进,知道了能做各种美味佳肴的藕是由荷孕育的,知道了能清阴火的莲心和营养丰富的莲子也是由荷孕育的……自从知道了荷有既可美食,又能观赏,浑身聚宝,具有很高实用价值的本质与“出污泥而不染”的秉性,尤其是当我读懂了苏轼的《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诗句,顿悟荷花虽然可枯,荷叶虽然可以凋零,但是荷枝仍然不畏风霜地傲然而立;苏轼是借荷花让好友记着一年里最美好的景色,正是橙子黄橘子绿的秋末冬初季节,以此劝慰不要妄自菲薄,虽然人到中年,但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仍然是可以大有作为。随之,我把荷的一生视作一种文化,空闲时总会有意无意地喜欢在荷花池前坐坐。喜欢荷,不分季节地喜欢,和荷花相处,其乐融融。

  

  深秋,黄昏中的荷池,一池残荷,显得特别宁静。昔日满池盛开的荷花不复存在,自然不见荷曾“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娇姿和“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观;更是不可能找到南宋诗人杨万里笔下《红白莲花》——“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恰如汉殿三千雨,半是浓妆半淡妆”的诗韵。有谁知道,曾为贪恋荷艳而翩翩起舞献媚的蝶儿们会在哪里越冬?有谁知道,曾在碧玉莲蓬上高亢歌唱的青蛙们又会在何方深泥中休眠?站在我眼前的是被秋霜折卷了枯叶,被西风折曲了茎杆的残荷,它们虽说有些零零落落,但在纵横交错中依然不乏生命旋律的张力,它们好似并不理会荷池四周的萧条冷清,自然具有一种自在的底韵,对踌躇于池前的我不理不睬,自顾自地在因受污染质变成淡绛红色的池水中静静地盘腿打坐,俨然透出一副心洁则性净,性净则情宁,无欲则无畏的神情。说它有些孤独其实并不过分,不过还是说它显得有些孤傲更为切点。

  是啊!残荷虽然经历了朝气蓬勃,天真无邪的少女期;虽然拥有过风华正茂,出污泥而不染的青春年华;虽然展示过自己楚楚动人的绚丽与灿烂,也曾有过人见人喜,体形壮实,莲藕丰收的中年成熟与浑身是宝的风光……但是光有这些好像并不完善,还必须经历迟暮的老年,还需要用一种人生谢幕的大深沉来垫底,才使得她们的生命更加圆满。眼前的残荷虽然已经退尽曾拥有过月色下婀娜多姿的红润与丰盈,送别了充满生机的翠绿与散发着令人赞不绝口的无限诗意,但并不让我感到其中的哀婉与凄凉。她们在瑟瑟寒水中风骨依旧,自信依然,在深秋的荷池淤泥中执着地坚守着自然赋予其在顽强中的残美。我读到了,读到了其深埋于淤泥里的根所支撑的是春的鲜活,是夏的盛丽。大自然就是在用自己丰富的生命历程,向人们展示一种流淌中的生命哲学——世间的生物都有自己的春夏秋冬,从兴旺走向衰败,经历了绽放与凋枯,但衰败也好,凋枯也罢,都不是终结,只是一个轮回而已。这种轮回,足以让人感悟到荷在属于梅花争妍的季节里,一如胡杨,江南的胡杨,坚守着本性中的韧性与坚毅;在那宁折不弯的姿势神韵,凝结了生命存在的所有睿智和峻毅,书写着生命的神圣与瑰丽,让人感到凋零也是轮回里的一种孕育……

  是啊!有时候残缺的本身就是一种美,那是一种独特的凄美,是任何的完整美所不能取代的。比如残臂维纳斯的残美,给每一位审美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足以激活审美者的心灵感受,尽情地想象她的整体和无数双纤秀纤美的玉臂,以及更多更广更远鲜美的意象。有时候,我感到自己也是一种孤美,因此对残荷之美很有共鸣,因此特欣赏那种生命与自然紧紧拥抱着的美。我敬重那种残叶枯茎与寒水不离不弃、相依相守,敢于与衰败抗争新生之美。我仰慕那种在不可抗拒之中孕育着一种超凡脱然之美,那是一种不可侵侮的残缺之美。这样的美,可以向人们传达生死与共的信念抵达,可以预示着新的生命即将诞生。

  我徜徉在幽静的荷花池前,那些残荷枯枝突然令我眼前一亮,这不是一幅三维残荷印痕图吗?尤其像倒映在荷池里的五线乐谱。我仿佛听到了残荷是用生命在拨动枯枝弹奏,用简单的乐谱奏出一曲江南残荷独有柔韧且铿锵的旋律,那是具有残荷生命的诗韵与旋律,足以令人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残荷•生命•旋律……

  

  写于:2009-11-10,修改:2010-1-20

    图片:2009年11月7日摄于绍兴兰亭荷花池——慈溪作协绍兴采风。

    记忆:我们行至兰亭,过大门踏小径,碎步清溪,迎面是有“鹅池”二字的鹅池碑亭,也是兰亭的第一个景点。鹅池的来历,传说因为王羲之很喜欢鹅,在家里养了一群鹅,古名鹅池;而“鹅池”两字,传说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分别所书,故“鹅池碑”又被人称“父子碑”。现在,当人们走近鹅池时,还能看到有几只大白鹅或在池中嬉游,或在鹅池碑亭前摇摇摆摆地高歌“鹅……鹅……鹅……”,很有骆宾王《咏鹅》中“曲项向天歌”的韵味和在场感,颇有生趣。

    我们在“鹅字碑”拍了集体照后,我就没再跟导游走。因为兰亭的主景“三碑一幽曲溪流”我实在是太熟了。早在上世纪八十代年我在绍兴就学时,同学们就用自行车载着我逛东湖游兰亭了。之后的20多年间,我携爱人、带儿子、陪师友、与文友结伴、大大小小的集体活动和圈子聚会,尤其是最近几年,几乎每年都会到兰亭,兰亭的历史传说和人文风貌对我早就没有了新鲜感,更别说什么吸引力了。我之所以会多次重游兰亭,多半是想找一种同游的感觉,或者是因为某时段的某种心情。就如参加这次慈溪作协的绍兴采风活动,我要的是文友交流平台的一种氛围,我寻找的是其过程中某一个可以激活我笔触的细节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