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花絮眉山行(二)

(2009-11-30 07:09:01)
标签:

峻毅的博客

眉山

散文研讨会

在场主义

分类: 日志★散笔

介入与在场

眉山与慈溪起码有一个多小时的时差。都七点多了,慈溪的大街小巷早已车水马龙,呈现上班族行程匆匆的交通高峰了,尤其是城东菜市到三北大街十字口,十有八九是交通堵塞状态。然而,窗外的眉山好像还在瞌睡朦胧地迷糊中……手机的短信声让我把目光从岷江收回,原来是乔老师来的短信,他说因为咳嗽服了药,起不来,去不了了。是啊!本说好与老师一起去岷江畔欣赏岷江晨景呢。

我凝视眼前正酣睡在晨曦中的岷江是那样的安宁,仿佛把我也带入了这样安宁的意境里,让我产生一种不忍心走近它,真舍不得去打破这份宁静。乔老师去不了那就不去了,得早还能好好地重温一下专家学者们的发言。因为闻道兄对我有过交待,早上的研讨会由西安来的在场主义散文作家代表广龙兄主持,会议安排的作家代表发言里其中有我。虽然我多次表明自己实在不善于在众目睽睽下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我最不善于会议发言了,每次笔会或研讨会活动,我给自己的位定是只带耳朵不带嘴的角色。别看朋友们常嬉笑说我是枪手,其实我更清楚自己像团泥巴。别看我在日常工作中处理什么细碎杂事都很麻利很干脆,遇上什么突发事件时也能沉着不乱,对于某些实在看不过去的是是非非,或遇上以强欺弱等社会恶劣现象,也算得上是个敢说敢为,敢于理论,敢于对质,不惧势利,说话伶牙俐齿,快人快语的家伙;如果只是在几个人的小圈子里,我的文思也算敏捷,文笔也够犀利,出笔也算较快,朋友们嬉笑我像枪手,还真有那么一点味道。然而,一旦遇上热热闹闹的公众场合,我总是难以适应,尤其是很难适应在众目睽睽下抛头露面地有所表现,不但会变得呆嘴笨舌,不善言辞,甚至还会怯场、颤音、结巴。此时的我别说与枪手搭不上一丝边,倒更像是一团瘫软的泥巴,上不了台面,尤其像这样学术专家满堂的研讨会,能坐在中间学习都感到惶恐,哪敢再有发言之胆啊!可我推辞归推辞,还是应该有所准备,万一真的被主持人点了名,结巴归结巴,惶恐归惶恐,硬着头皮也得陈述一下自己对于在场主义散文的理解和态度,这是作为与会代表应有的礼貌,也是起码的文明。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其实,我是一个极简单的家伙,对生活对写作都相对简单,我对散文写作的理解也相对简单——无论散文素材的大小,无是散文语感的语境,散文的关键就在于散文文本的本身,就在于某一篇文章的本身让不同的读者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读出其不同的“味道”。我一向以为,散文的意义是个性,散文的意境是真情,散文的价值是味道,散文的其格调便是每一篇散文都是偶发而绝非是固态的。在我的散文观里,如果说梦是种植诗歌的土壤,那么介入在场便是培育散文的奠基。作为散文作者,首先应该重视的是自身的“介入,然后在场!”作为散文阅读的鉴赏者,同样需要重视自身的“介入,然后在场!”这种“介入”,其实是一种意识,意识到文字话语的力量;这种“在场”,其实更是一种哲学,如海德格尔代表作《时间与存在》里的“存在”即生命。所以,我个人认为,“介入,然后在场”应是当下散文写作的脊梁,也是散文阅读鉴赏的源点。我只能以自己的散文观来理解在场主义散文,或对或错已经不是我个人所能论断的了。

 

肤浅的个人感官

毫无疑问,这次中国散文学会“眉山论剑”是当下最强悍的散文中国研讨会。如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石英先生所言:“这次盛会是我30多年来,感受到最有质量、最投入、最真诚、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成果的大会。研讨会上,不同意见和生活方式的人聚到了一起,虽然有争论,但恰恰说明大家是认真的。眉山是三苏故里,这里拥有很高的文化品位,来到这里开这次研讨会意义非凡,眉山打造三苏文化并结合了现代的新观念,具有创新精神,这很值得肯定。”

会上,专家学者代表的发言激浊扬清,作家代表发言各自陈述了对于在场主义散文的理解和参与态度。眉山市文联秘书长、在场主义散文代表作家之一沈荣韵先生抢先发言,我非常欣赏他守时且果断爽直的风格,虽然他对在场主义散文的理解陈述并没有结束,但当主诗人说时间到时,他悄然音断,退出了发言。如果没有亲临现场,这在平时是很难了解的一面。沈荣韵的发言一下子激活了会场的气氛,随之掀起了非常热烈的高潮。会务本意是想尽可能让每个与会代表都有发言的机会,主持人不得不再三强调限时发言。

……

我从时间上判断,会议应该临近结束了。我庆幸不用发言了,因为大方在她的陈述中已经提到了“我赞同峻毅大姐的观点……”可结果还是被广龙兄点了名。啊?一下子就在众目下显示出我不但躯体在场,而且我的言行也得介入在场。当我带着有些颤抖声音刚表示出“我还是不讲了吧”时,抬头看到乔老师和闻道兄他们正用鼓励的目光向我点头,示意我大胆讲,我还是讲了。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在座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各位师友,从年龄上讲我并不年轻,但在这里,无论是对于散文创作,无论是对于散文的阅读鉴赏经验,无论是我个人的文学底蕴,充其量只是一个喜欢读书,喜欢思索,并有点自己思想的小字辈。让我坐在你们这些散文大家、名家、学者、专家、教授堆里谈散文,甭说是像在关公面前舞大刀,就是用“关公跟前耍木刀”来比喻也不过的。真的!此时,我除了激动,更多的是惶恐和忐忑。我的惶恐和忐忑令我不知怎么来表达自己对于在场主义散文的理解,不知该怎么传达我对于在场主义散文的态度。真的,我理不清什么才是我最想说的。

我就拿昨天李晓红老师给我们留下的一个问题:“在场主义究竟是作为流派的特征,还是作为对于散文发展的一种追求?是散文的一种理想,还是一种流派?”来说说我对在场主义的理解和态度。

对于李老师的这个反问,我思索了许久。我个人以为,这一反问内涵得深,份量很重,问得很好啊!这对于在场主义散文作家来说是应该思索的,对于反对在场主义者同样也是值得深思的。因为在场主义散文如果是以一种流派呈现,那么自然需要更多更远的实践来检验是成是败;在场主义散文若是以一种理想一种追求而出现,那就应受到散文者的尊重,也需要更多的散文作家来参与这一实践,同时也需要学术界与评论界的包容、理解、支持。我从李老师的这一反问中,思索了我个人对在场主义的理解——在场主义应是写作者自觉提倡、自觉进入的一种文学实践活动,主观意识是积极奋进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就这种自觉的本身,是令我尊重和敬佩的。因为,在当下散文文体越来越边缘化的状态下,散文作家能自觉地不满足于现状,能自觉地提倡并进入这样一个在场主义散文的文学实践活动,对散文现状的冲出和破坏是肯定的。但是,作为一种文学实践活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需要有一个实践的过程,过程的长短应取决于实践结果有没有实际效应。从一年多来在场主义散文创作成果的角度来看,目前还只是处于“曲高和寡”的初始期,它更需要散文作家和散文学术界给予客观公正地评价,更需要在理解和支持的层面上给予公正地矫正。在这一实践的始期,任何过早地盖棺定论其成与败,或多或少会带有个人的某些情绪,容易促使各自的观点偏激,这是不可取的,尤其是用那种极端不负责的语言来伤害、棒追、绞杀,更是不公平的。

这里我要解释的我感官里的“越来越边缘化的散文现状,并不是指散文衰落了,散文被冷落了,散文没有人读、没有人写了。我所谓的“越来越边缘化”恰恰相反,而是指当下散文的创作现象——量多质差,散文的好作品实在是太少了,用寥寥无几来表达也不为过,尤其是能震慑人心的散文。自觉提倡在场主义散文对散文质量提出了要求——注重散文的纯粹性,强调散文的精神性和可读性,期待散文能成为人类精神创造的终极意向——自由;自觉进入在场主义,意图就是想解决,或者说是希望解决这样的现状,希望对散文创作的现状有所改观。之于在场主义这一文学实践活动是不是能坚持下去,能不能对散文现状有所改观,那就应该用在场主义的实践结果来检验,重看在场主义散文在实践中有没有自己标志性的作家,有没有具体创作实际成绩——作品,用实践的实际结果来检验实践的成败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才是最硬的道理所在……比如周闻道先生和他的《七城书》。周闻道的《七城书》作为在场主义核心作家的代表作,我感到它就像是七面镜子。七面铮亮的镜子,说大很大,它可照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说小倒是不小,至少也足以照着当下现代化社会文学混沌现状态中的你、我、他。

在我看来,一个作品的成功与否,重要看作家是否突破了自己。很显然,周闻道的《七城书》,对于他本人是一重大的突破。

 

  附:参加发言的与会代表。(若还有漏下的,深感抱歉)

  李怡先生——川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主编。

  许波先生——上海星光工程公司工程师、散文收藏家、评论家。

  王方先生——西华大学文学院办公室主任。

  谢应光先生——西华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文学博士、文学评论家。

  黄科安先生——泉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副院长、文学博士、散文评论家。

  黄锦厚先生——四川大学出版社教授、原四川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评论家。

  余红梅女士——花城出版社副审编,著名散文编辑。

  龚盖雄先生——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

  唐小林先生——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教授。

  吴明春先生——武警湖南总队副政委、著名散文家。

  郝贵平先生——新疆库尔勒市文联副主席、著名散文家。

  苟强先生——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三位博士研究生

  杜先霞小姐——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三位博士研究生。

  门红丽小姐——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三位博士研究生。

  杨永康先生——作家代表(甘肃)

  王潇然先生——作家代表(陕西)

  吕虎平先生——作家代表(陕西)

  李存刚先生——作家代表(四川)

  杜景华女士——作家代表(北京)

  陈没落先生——作家代表(江苏)

  峻毅本人也——作家代表(浙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