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苦难中流溢的真诚感动
——安秋生散文读后
读安秋生的《生命角色:手记1980》,心绪被看似单色的文字揪住,直到读完,心还被揪得紧紧的,甚至眼皮、脸皮和嘴角也有揪紧的感觉。好久没有这样的阅读感觉了。
《生命角色:手记1980》的结构,从文字上看很工整,从文理和架子看都很严密,无论工整,无论严密,都近似笨拙。但是,安秋生的文字语言功底和大智若愚秉性,使他的叙述透出别样的光。那是一束从其心灵深处透出来的光,正是这样一束光,从容地揪住了读者的阅读心脉和感情动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一代文豪苏轼在慨叹中写下的人生难两全的哲理诗句,其实,又何尝不是安秋生文字的写照啊!安秋生只是想说而没有慨叹罢了。凡有过一定生活阅历,有过不平凡的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生命从出生到消失,虽然其中有乐有福,但从一个完整版本看,就是一个灾难的承受过程。乐与福总是来去匆匆,而灾难和痛苦却无时不在,无隙不生。读了安秋生文字后,让我感动于一个知识分子在面对灾难和坎坷时,是怎么把它们转化为一种特定环境里收到的特有的财富———来自心灵的财富。
《生命角色:手记1980》的文本叙述简练直接,一句“一九七八年底我从一所师范大学毕业,懵懵懂懂之中被分配到家乡的小城,在当地一所中专学校教书。”直切正文,作者因内心有农家子弟的自卑情结,所以不难读出其中隐伏了一种因自卑而产生的自我满足。现实生活里林林总总的事情,往往是由起点决定终点的,作者也正是因为由于自卑和满足使他没有过多的期待和企求,把精力和希望寄于本职的教学,使他的教学工作取得了成功,不过在收获成功喜悦的同时,也尝到了付出健康的代价———由于过度的劳累,“二十岁出头的我就患上了胃病,常常是每天上午的一二节课之间犯病,肚子疼痛,额头上直冒冷汗。”
我感受最深的闪光点是文本的叙述艺术———“悲情喜说,情真意实。”在第五节“为人子———母亲的病”中,作者用真情真意真诚设计了一个叙述框架———恰到正点的“悲情喜说”,就像一个书场里的说书先生那样,讲述一家兄弟四人为母亲治病的故事,而这兄弟四人正是作者血浓于水的同胞手足。故事情节很辛酸,但作者却以喜剧编排的方式,在商量由谁陪母亲进城住院做手术这一问题上,他用倒推法把人选一一推选出来,再用抖包袱法一一排除,最终用实际行动推出自己———“讲来讲去,惟独我是最佳人选了。我想到了一句老话:天降大任于斯人。我慷慨地对哥哥弟弟说道:你们都甭操心了,我正好放着暑假,我去!”这一行动就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中的付出和牺牲,而这样的付出和牺牲,往往最容易激化家庭矛盾,埋下夫妻失和的定时炸弹———“妻子对此很有意见。尤其对二哥,她的气更大。她说:“伺候老婆,你不说假期到了,老娘有了病,你就拍拍屁股要走人!我替二哥辩解,妻子便大发其火。此前本来讲好我开完一个会去送她回乡下中学,她怒火中烧,便一手提起包袱,一手抱起孩子要走。我劝她,怎么也劝不住。”这样的陈述,让读者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还有一个亮点是作者十分善于调度素材,该放开的时候放开笔墨,该精炼时,几笔就带过一个人物,或者把人物隐藏在叙述的后面。在《生命角色:手记1980》里,“我”是整个文本的主线,所有的叙述都是用“我”来串缀。妻子和母亲是文中的主角,是正面叙述的明线;同时穿插出现的父亲,大哥,二哥,弟弟,岳母,二哥的岳母等,自然是叙述的辅助线,既不能不谈,也不能泛泛而谈,作者用笔很精,处理得很到位。文中有不少人物如姐姐、同事、学生、邻居等,虽然只是点到为止,但足以起到衬垫作用。写父亲时,用的是插叙———“父亲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母亲因为长他几岁也习惯了呵护他。”写到父亲与母亲的感情,借用邻居的话———“邻居们对我说,你娘住院的这些日子呀,你爹他真是受了结郁,不说吃,不说喝,光是在村口站着往南边看”来衬垫父亲对母亲的情感依赖和生活依赖,看似闲笔,其实是为正文做了伏笔铺垫,为后文叙述父亲去世埋下了伏笔———“母亲的病刚好,父亲又病了。问他怎样难受,他说是发烧不想吃饭。想给他弄点好的吃,他又说不敢闻油腥味……直到父亲的病重了,真就一天重似一天了。”
因为父亲病重,继而拉开了整个家庭血浓于水的亲情长征。作者与兄弟们又开始为父亲的治疗奔走,他们要带父亲去医院做检查———“这一检查不当紧,得到的是一份死刑判决般的诊断:肝硬化晚期,已经无法治疗,最多还能有几个月时间。”安秋生散文的大智在于善用轻松语言,在平静中向读者传达深藏的真情———“我们没有跟父亲讲实话,只是以轻描淡写的口气对他说:还真没什么大事,继续吃中药就行!父亲听了这话,像证实了自己的先见之明似的,一连声地说:‘我说嘛我说嘛,人家老中医看了一辈子病,还拿不准这病是咋回事儿?’”他的这番叙述,和对父亲临终前几个月乡村生活的描写———“‘家长’在家族中发挥作用,主要是在红白喜事和调解纠纷上,而这些正是父亲一生的长项。几十年里,他亲手料理了家族中许多人的丧事,今天轮到了为自己安排后事,我无法破解他此时的内心世界究竟如何。”看似平淡,却字字是金,升华了对父亲的感情———“作为一个终生与土地为伴、为子女打算的农民,他真的还有许多未了的心愿呢!”虽然只是简洁的白描,却把父爱推到了极致,令人落泪。即便是作为一个散文鉴赏者,我也难控泪流满面。
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或许很长,但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或者说能影响到终生的,也只是其中几年,几个月,甚至仅有的几天。对于安秋生来说,1980年是其生命里程里一个重要的“只读文件”,一个重要到与亲情,爱情,婚姻,家庭,事业等,乃至与整个人生共享的“只读文件”,如同电脑的操作系统一样,虽然这个“只读文件”会遭遇不少的“病毒”攻击,遭遇种种苦难袭击,但是,面对苦难和艰辛,他选择了承受,选择了磨砺,选择了做一个不呐喊、不放弃个人见解、坚守自我定力的强者,努力把苦难转化为对生活的一种赠予。如何选择人生之路,如何承担生命角色,在安秋生心里早有了定数———在任何情况下不拒绝生活的喜怒哀乐,不放弃,不哀叹,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随着我与作者直面交流的增多,对作者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在现实生活中安秋生确实是一个善待生活,善待朋友,善待生命的人。无论对待工作,无论对待文字,都是踏踏实实的,正是他的人格和为人的实实在在,让我看到了一位来自山村的知识分子的人生境界。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
财富 成功 衬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