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岁月》散文专刊部分作品的解读(王克楠)
(2008-08-08 18:30:22)
标签:
杂谈中国散文排行榜峻毅的博客岁月杂志文化杂谈散文评论 |
分类: 言吾★书吾 |
《岁月》是一份有担当、有个性的纯文学杂志,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里,她的目光放在读者的身上,如何向读者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前不久,她们向全国读者推出一期高质量的诗歌增刊。接着,借诗歌增刊的东风,着手准备征集这一期散文增刊,得到了有才华有创新意识的散文家写作者们大力支持,积极参与。他们汇聚在《岁月》这个大家庭里,虽然是流火的季节里,但散文创作激情澎湃,好稿如潮,涌入编辑眼帘的是一颗颗散文明珠。这一期散文专版增刊所选的作品,明显地各有自己的个性、风格和特点。下面是我对终选文本的解读。
在这期专刊里,峻毅的《在疼痛中涅槃》是一篇很独特的作品,之所以“独特”,不仅仅因为篇幅长,更具其独特的思想魅力和“疼痛哲学”。作品刻意写的疼痛——是人人都有过的“滋味”感觉,有些疼痛足以让人铭心刻骨一辈子都难忘。《在疼痛中涅槃》是用内外双层在场的叙述手法铺展的,外层在场是肉体的病疼,发生在患病之时;内层在场是心灵的疼痛,发生在与社会现象衔接的复杂感觉中。肉体的疼痛是一种煎熬——“枕头湿湿的。头皮的热量受到枕头的湿度迅速反馈,我感到有一般热哄哄的湿气,趁着我正打开汗毛孔,趁机又溜进了我的体内,我时时感到体内像有一盆正在焚烧的炭火想穿透我的躯壳,却被我多年积聚的冰雪一般坚硬的肌肤包裹着。……继而是腰部酸痛和腹部剧痛,伴背部有辐射性串痛,几处剧痛纠集向我发难的痛苦,我真的无法用文字来描写。”是的,剧烈的疼痛真是一种无奈又无助的折磨,能摆脱这种折磨也只有来自责任、亲情和爱的力量。本文随着作者“我自然把他的腿成了我生命里最为安全的港湾,当然更是视作为我精神可以宁静的天堂。因为那港湾就是我的天堂,有我所需要的快乐和健康,使我不遭受病疼缠绕骚扰,不许我有一丝丝因为疲劳而消耗体能” 不加渲染的叙述,揭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和蔑视病痛的态度——“但我还是很温存,很听话地闭上眼睛。我能感受到爱人充满怜悯和宠爱的目光正注视着我,我感觉爱的磁场在我体内增强,我生命的能量正在积聚,强大。可恶的疼痛,我不会让你征服的!”展露了亲情和爱力量。
读《在疼痛中涅槃》前,我也读过不少女作家写病痛的文字,几乎都以柔弱感伤的态度,像峻毅这样对疼痛采取积极进攻的态度,还是第一次读到。其实,我们都清楚肉体在疼痛面前是无能的,肉体本身是无法控制、无法抵御疼痛的,但是人的肉体与人的思想、人的情感相凝时所产生的那种意识潜力是无穷的,是人类特有的、难以低估的、难以预测的一种力量,如同无影的灵魂。峻毅的文字就展示了提升这一灵魂的过程,不仅在精神上对疼痛展示了强者的姿态,就是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也是积极的主动进攻的态度——“看来我只好选择求人不如求己了。倒立、跳跃、振动,只有我自己才可以拯救我自己啊!而且自救宜早不宜晚,越拖我的体质越差越弱,反正都已经疼成这样不死不活似的,不就是再咬咬牙关……只能凭自己硬拼了。我想,只要没有家人在场,我能行!” 她在让医生和护士都感到匪夷所思的努力下,疼痛终于退却了,因此有了“通过这一证明,我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学会于驾御生活,而不是就生活来征服我们,在对面困境中,我们应该学会征服困境,而非让困境来毁坏了我们的意志”这样切透的感悟。
《在疼痛中涅槃》这一文本的另一隐线,便是回答了“疼痛能不能回避”的问题。我想,峻毅落笔写疼痛的时候应已病愈了,因此有了更多的把疼痛作为击打生命意义的叩问来感悟。她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疼痛意识”,并自觉地延伸到生命和社会现象中分析,那些不如意的甚至是黑暗的事情,终究是令她疼痛的根源——“我遇到了不负责任的警察感到疼痛,遇到不称职的教师感到疼痛,遇到被病魔折磨的朋友感到疼痛,遇到盗版侵权的时事情感到疼痛,遇到国民缺乏民主意识的时候感到疼痛,遇到农产品卖不到应有的价格时候也疼痛……”,作者心里有一种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类的真切关爱,此爱越深越会疼痛——“我是一个容易受到疼痛折磨的女子。很多时候,好多事情,并没有和我发生直接关系,我也会为此而疼痛……在种种的疼痛折磨下,我成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女子。”峻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得出疼痛是不能回避的,“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活着,就注定要经历一些疼痛”的结论,这使我想到了鲁迅先生关于“真正的猛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这句名言。峻毅对疼痛的感悟是:“不拒绝疼痛,才会使智者更智,使情爱更纯;在我经历过种种疼痛中,有的至今想起来仍有隐痛,但这份隐痛不构成我沮丧的理由,只能让我的脚步更加踏实坚定,我不会放弃自己选定的生活目标和方向,不会成为一具空有躯壳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在疼痛中涅槃》的叙述,对疼痛却是宣战,也是解剖,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疼痛都是可以战胜的。峻毅向读者坦言疼痛击倒人的根源是人失去了意志力的时候,“……遇到猝不及防地疼痛令我处于麻木状态,过极的疼痛已经杀伤了我的知觉,心扉空空,思维空空……这样的疼痛感虽然很少出现,却是最令人难以接受,最无力面对的!那样的疼痛似透明体注射在我躯壳内,光滑洁净的肌肤,遮蔽了时时都会发生激烈剧疼的创面,时时都可能爆炸疼痛的源点,从而杀伤了人性中的情感传导和理性通道,个人的毅力与坚强、思维与心智也成了没有了依靠磁极的场。”在这样的叙述中,人的肉体之痛和精神之痛已经合一了,人受到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下,也难以承受疼痛了。换句话说,单一的肉体疼痛还能凭意志硬撑,最可怕的是触及灵魂的疼痛。由此,反思当下社会的某些人为了私欲目的而掉失人格和灵魂,不就是当下社会的疼痛吗?
疼痛是一种难忍的煎熬,只有敢于战胜煎熬,才能获得人生之乐。峻毅形象地向我们描述了这一精神历程,“人既然无法拒绝疼痛,那么我就要让自己在疼痛中涅槃。”峻毅没有正面回答怎样才能保持干净的灵魂,而是用迂回叙述手法,借“否”肯定“是”来触及读者灵魂,点燃人性之灯,这就是《在疼痛中涅槃》最独特之处。
与江南月的散文完全是不同的另一种格调的是李晓春的《塘北里之殇》。他依然写了一个很美丽的地方,“一道土坝,把两个山梁筑连成一体,水库的身子就依山势往山坳里头走去。土坝上长满了青翠的水竹。而水库的边缘,则长着清一色的水杉,那些水杉高大美丽极了,青葱的杉尖剑一般直刺云端,而那些水杉也顺着山势绵延着向山里头延伸,俨然如一个小森林,气势磅礴,颇为壮观。蓬阴雨天,那些水杉上方,氤氲着白白的水雾,从村里头远望,一如天上白瀑垂挂。”但是,这个美丽却是让人感到压抑和忧伤——因为在这里发生了一起事件,足以构成对于少年心灵进行蹂躏的事件。“如果不发生那件事,塘里北一直是我最爱去玩耍的地方。”李晓春的这个散文的主格调是故事性的,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在讲故事,讲一个地方发生过什么事情以及这个事情对自己的深刻影响,但是,事件本身构成的“放射形”远远超过了他的叙述。他的这个散文有强烈的命运感,他在叙述一个人的命运,不是用细节和情节在叙述(也有这些因子),是用自己的情感的倾诉和爆发以及忏悔的氛围里进行叙述的。他的文本里呈现出一个生活中的疯子,“他大我六七岁,村里人都叫他本财、‘呆陀’。呆驼,在我们那里一般指癫人,或者疯子。”这个疯子没有疯狂的时候,是一个好孩子,乐于帮助人,但是他一旦疯狂了,没有理智了,“尽管,受到父亲的棒击。但本财的性还是像春天里的野草一样不可遏止地燎原开了,任何外来的阻碍都无法割断他对异性的好奇和向往。本财对性的追求,赤裸而直截了当,没有任何的过门和铺垫,直奔主题。”这个疯子就把人类的深层次的简单欲望暴露无遗,尤其是性欲(本来在人性文明程序内,可以构成一种美丽),在疯子那里就成为了简单而粗陋。他在性焦躁中,曾经以暴露狂的方式曾经吓昏过女学生,还在一个夜晚强暴了自己的姐姐……这一切当然是罪恶的,我在这里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疯子的罪恶,而是读到整个人类的罪恶——人类的历史和现实的罪恶,人类一旦放任自己的简单欲望,罪恶就接踵而至。事情以后的结果,首先是疯子被捆了,“凌乱的长发完全遮住了他的整个脸,他整个人四手四脚被捆的像个粽子,动弹不得,整个牛栏屋里光线幽暗,但这便不妨碍我看清楚本财,我被眼前所见的一幕震惊了——本财裸露的身上涂着一层黑乎乎的东西,很快,我就发现,那一些黑色并不是涂上去的,而是一些活动的东西——是蚊子。”接着,由于疯子强暴了自己的姐姐,他的父亲要消灭他的生命存在。“然而,令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章松突然用手在本财的背后推了一下。本财一下子就翻进了水库里。我看到本财落水后,他的头只在水面上冒了一下,复沉入了水底,再也没有出现了。”一个生命,一个有缺陷的生命消失了,是谁让他消失的?生命的罪过到底是谁造成的,散文文本向世界发出两重的质问,问疯子生存的环境(以及各种制度和设施),二是责问人对于生命的态度。这个事件对于作者的影响太大了,“但,只要一点点细小的事物触及,就会重新浮起,而且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了,能让人从尘封已久的往事里,理会领悟到许多以前不明白的道理。”其实,让作者读者明白的不是“道理”,而是“意义”,深层的意义就是:人类具有恶的本性,它来自于欲望,如果不控制自己的欲望,对于一个生命个体来说,要发生个人作孽,对于一个集团或者民族来讲,那就是集体作孽(比如曾经发生过的许多战争)。感谢李晓春的这个散文,他在网络红文《疯子娘》之后,向我们写了一种另一种生命的可能性,使我们对于人性的恶,有理由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