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朴素的底蕴里闪烁出亮丽——解读胡遐的《又见梨花开》
在散文里写人相对比较难,需要抓住人的精神韵味,抓住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又不能拉过程,不能刻画性格,不能对话太多,这些要求限定了散文写人的难度。而胡遐在散文里写人却显得心应手。她在《共用一双眼睛》里,把焦点集中在“眼睛”上,而且是一对相爱的老夫妻共用。她在文中介绍的人物是丈夫的伯父,伯父身体不好,无法看东西,伯母就读报纸给伯父听,成为“共用一双眼睛”。胡遐在这一作品里还深情地回忆到自己的母亲对于父亲的爱,用了一个细节,就是——母亲的手。她这样写到:“很小时候我很羡慕母亲有一双美丽的手,柔若无骨,十指细长。父亲是一个文人,除了上班,就钻书堆,两耳不闻窗外事,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曾几何时,母亲的纤细修长的十指逐渐变的关节粗大,皮肤粗糙。”多么让人感动的老夫妻之间的感情啊,胡遐不事夸张,仅仅使用“眼睛”与“手”的特写,就把两对老人深厚稳实的感情和爱写出来了。
在取材方面,胡遐的散文取材庞大,因为她有一颗敏感的心。在生活中,只要能感动她的事件就能被她用心捕捉并罩住,任何素材都可以进入她的散文。作为她个人文集出版的书名《又见梨花开》,也是她书中的一篇散文,取材于江南小镇——周巷,这地方竟然种着北方常见的梨树,梨树开花的时候,“梨树泥土的芬芳、湿润的空气,淡雅的清香衬着那一眼望不到头洁白。”在这篇散文里,胡遐她把梨花和桃花以及兰花做了一番对比,更加增添了生活的希望,说梨花“她来到人间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容颜,他是有目的的。看到这样潇潇洒洒的梨花,能把人的思绪令到另一个金黄的世界。”对于具有感情和文化沉淀的老建筑,她的感情很深,她在《别了,老屋》中用拟人的手法刻画老屋:“山墙上还能看见树木构成的人字架,像是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手上绽起的条条青筋。”结婚的时候,她看到的婆婆老家的河流是美丽的,“河水清澈,早晚可以看到不少主妇、大姑娘去河埠头掏米洗衣服。”然而,因为环境被污染,后来发生了变化“现在即使是洗拖把也没人去了”,一下子就把保护环境的重大命题呈现出来。散文的表现技法多样,我认为“以小见大”是她常用的表现方法,如《家乡的味道》用的通感修辞,把家乡浓缩为一种味道,而味道却是“两棵春笋”带来的。文字的结尾感叹到:“怪不得远在异国他乡的弟弟一回家就想喝这道唐呢,原来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浪漫对一个人是一种宝贵素质,是一个人心灵不染尘垢的执着,胡遐具有浪漫气质,她把眼睛里的人间和自然通过自己丰富的心灵进行再创造,对于美好的东西,她用充分的笔墨加以赞颂,比如荷花,她在《夏日看荷》中对荷花刻画的很细致“荷花是在早晨开放的,一朵荷花之能开三四天……到第三天则开到下午三四点钟,她还想羞怯地把那花瓣合上,但此时她已经力不从心了。”她还用活泼的笔调写了家乡的栀子花,“小姑娘把栀子花采下来,用皮筋扎在头发上,有的别在衣服上,更多的是大把大把地把栀子花放在玻璃杯里,用清水养着,让真个的房间充满清香,那闺房真的成了香闺,好像变的神秘起来。”美丽的事物一一在她的笔下生动了起来。我还读到,作为一个江南女子,她的性格有豪爽一面,她喜欢狂风暴雨;也有温柔的一面,她也喜欢江南的小雨,她在《小楼一夜听春雨》里,对于江南的小雨性格进行了精心刻画,“听着雨点叮叮咚咚地打在屋檐上,打在窗子上,那朵朵雨花就像是在敲打在尘封的心灵深处,这温柔的潮湿,洒进了我心底的每一个角落,又从我心弦上粘过,在寂静的空间里飘游。”这是多么细致的情感和体验啊。她在《过年趣事》中,对于江南的春节做了刻意的描写,首先是为年糕做的准备,因为劳动本身有了生活化的指向:“金黄色的谷子在隆隆的机器声中变成晶莹白亮的大米……然后大人把侵过水的米挑到年糕场加工,这个时候年糕场里人声鼎腾,刚做好的年糕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在胡遐她记忆里的家乡的过年,即使是很小的小事,也有深刻的印象,因为已经有了深深的乡情,“留在记忆里的趣时还很多,炒罗汉豆、喂年糕、做冻米糖、唤大公鸡、分压岁钱、放炮仗、去外婆家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洋溢着浓的化不开的亲情,以至我永远难以忘怀。”具有浓厚的感染力。
山水散文是体现胡遐散文功力的园地,她的山水散文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把景物当作一个引子,写的是心灵在山水中的流动,写的是浓厚的人文关怀。如《走在那片土地上》,写的是北方名城哈尔滨,文章中她以哲学家培根的话作为开头,但是并没有详细介绍哈尔滨的整体城市特点,而是通过自己的心理感觉来间接地写这个北方名城;写的是个人在哈尔滨的心理感受。她散步在松花江和太阳岛时候,无疑是失望的,因此就有了议论“大自然是神奇的,更加神奇的是看风景的人的心情。美也罢,丑也罢,和谐也罢,别扭也罢,其实都是一种心情使然。”但是看到了索菲亚教堂就不一样了,虽然无法进去,因为索菲亚教堂是远东最大的教堂,胡遐站在教堂前,被巨大的宗教的神圣感所震撼,“远远望去,她是那样古老而澄净……既然不能进里面参观,我只要远远地望着,感受着来自遥远时空的神秘。”她和一般的旅游者最大的区别是她在哈尔滨有很多的感悟,有很多的思考。在周游亲近自然中,她记录桂林的石林,在她的笔下“两侧石柱顶天,对岸一峰耸立,似一柄断剑。”用墨不多,刻画出了石林的风骨。写风景而不拘拟风景,胡遐的游记散文具有鲜明的自己的特色。她写《收藏周庄》时,用的是倒叙,即是回忆,写的是味道,回避了细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庄就成了一个略为伤感的梦,时常在我一天疲惫后蜷缩在沙发上时,出现在我的情思里。”哦,它也像是一幅水墨画,凸现了江南的周庄风情。胡遐她对于周庄感情很深,在她再次到达周庄以后,挥笔写了《倾听遥远的周庄》,写了周庄的细节,把声音、图画、人在这个环境里所有的感觉都写了出来“你听,一两声水响,有一只小船划过,是橹和按橹的槽在旋转摩擦发出的声音,‘吱——呀——’声音是不远处的河里传来的,仿佛被河水拉长了的节奏,传到耳膜中感觉更清脆。”还有她写的周庄的静,在她的眼睛里,静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她这样写道:“夜色中,月亮刚刚升起,周庄便进入了一个无声的状态。仿佛那些走路的、开店的、吃饭、划船的,都在一下子就静下来了。这个世界只剩下一件东西,静!那是一种沉寂,灵魂深处的!那是一种寂静,自然界的寂寥。可是当你意识到静这个字的时候,静反倒不静了。”静是一种境界,世界却是动的,很多的浮躁,甚至是罪恶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在,她在《牌坊的背后》,从安徽古徽州一个鲍氏家族拥有的七座牌坊写起,写到旧时代对于女子的不公平,她的笔挥洒的很宽阔,写到鲁迅小说里的祥林嫂,最后把笔触揭示现实生活里的无廉耻现象:“现在的徽州很难找到美丽的姑娘,因为她们都外出赚钱去了,且从事的竟然是色情居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代读书人的知行同一的做法。胡遐对于出行具有浓厚兴趣,她认为个体生命在自然中才可以得到最大程度释放,她总是能把自己身心调整到“明天我将远行”的心态里。正如她自己说的“我一直喜欢在路上的感觉,尽管每一次上路,最后的终点都是回家,可是每一次到了终点以后,我又期望着下一次的上路。”她虽为江南女,却十分爱山,她写了武夷山,写了天游峰,还写了九曲溪,多么清澈的溪水啊,“手一伸进水里,就被水柔柔地缠住了。”“溪水清冽,一群群大大小小的鱼摇头摆尾迎着水流逆水而上,岸上那么多人也丝毫不曾打扰它的平静。”在她对于鱼的赞叹里,已经包含对在生活中不为物质浮躁所俘虏的人的敬仰了。因为竹子是有气节的,她在《黄山印象》里,强调那里的竹子的美丽,“有山风吹过,只看见株株修竹,摇曳多姿,似婀娜少女翩翩起舞”,在这样的优美环境里,她甚至想到自己少女时代在外婆家山后的竹林,“我仿佛回到了童年,变成了一个蹦蹦跳跳的小丫头,我在柱林里笑,在竹林里哭,在竹林里呐喊,在竹林里唱歌。”她写黄山,当然写到黄山松,她刻画的是松树的傲然挺拔性格;写黄山自然要写到黄山的云,她写黄山云雾,用的是动态写法,“狂风吹来,云在奔涌......风歇下脚,云在漫步,悠然自得如草原上的羊群;云在舞蹈,舒展自如似杨丽萍跳孔雀舞时的腰肢。”胡遐是一个勤奋的写作者,我约她一起去看杭州湾横跨海大桥,参观回来,她就动笔写了《彼岸的向往》,“曾经的梦想演变成了现实。这是多少年的等待,这是多少人的企盼。今天,慈溪有了历史意义上的一座大桥,
这是一个标志,
是这片神奇土地上沧桑巨变的缩影。这是一个象征,是慈溪人民坚忍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的体现。”
除了写散文,胡遐还涉笔小说,她的小说充满了对于女性的情怀和对爱情的唯美追求。如《胭脂痣》、《女人花》等几篇小说都体现出这个特点。女人应该自我关注,《女人花》涉及的情感纠葛更复杂一些,但我认为决不是一般的三角恋爱故事,主人翁浩和眉的婚姻生活让人感到压抑,而刘医生的介入给这个故事增添变数,一切来源于“爱”——人类的最珍贵的感情;可是现实生活太复杂了,爱在最后竟然生出了“恨”,真的令人深思。我看到《女人花》采用了男女双方心理同时展开的写法,这样的写法很独到,可以给读者更多的公平评价。婚姻家庭对于当代女性是重要的,如何经营婚姻呢,是执著追求还是放弃呢,如何保持美丽的本性呢?要知道美的一切,总是最容易教人嫉妒,艳的至处,极易被人摧残。最美,最艳,总是最难保持在永恒的人间。世界上真正的爱,也许只有那么一次机会,对于爱情,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所以她的小说即使悲壮和痛断人肠,也显得纯洁美丽。有的批评家说小说应该“写出生活的质感和力度。”我倒是认为小说和散文一样,应该是百花齐放的,不同的写法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尤其是她几篇小说中描写的女主人公都是为情感而做出牺牲,确实是令人尊重的。女人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需要我们女性姐妹们一起思索。我仔细地读《胭脂痣》,读到春和玫在苦恋之后,终于重逢,可是故事没有按照人们的想象往下走,男女主人最终又不得不分手,因为小说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主人翁处身于现实生活中,不得不按照现实生活的逻辑来处理。在对小说艺术追求的努力,我认为在书首的《命根子》更厚重一些,把处于现代人内心的困惑、矛盾展示了出来,比上述两篇婚恋题材的小说,更有深度一些。
张巧慧说她的胡遐姐姐是个小女人,没错,胡遐看上去大大列列,但在原则上她一点也不粗心,在情感上也处处可见一个小女人的本真,在文中也显示了小女人的细腻。赵思瞬说他的胡遐姐是个侠女,也没错,现实生活中的胡遐,在很多方面都显侠女本真,真真实实地生活,眼里容不得沙尘,从没见过她有忸忸怩怩的言行;她行文也很直白,几乎没有刻意的计划,想到写到,一点也不做作,即便是在饭桌上,也绝对可称豪爽。但是,我从文中读到的胡遐,我在现实生活中熟悉的胡遐,不管外表是多么的坚强,不管文字是那么的随意飘逸,同样需要爱人的肩膀。她的“侠”只在处事,而她“小”在于一个女人的处世,她本身就如同梨花那样清清爽爽,有爱心重情感,始终是一个逃不脱“柔情”的真女子。胡遐是辛苦的,本职工作是工商干部的她,写作仅是业余爱好,白天要和工商界各色人打交道,还保持着对文学殿堂的一份遐想,辛苦可想而知,这就足够令人尊重了。而胡遐又是幸运的,她在父亲的影响下,走上了业余创作之路,又通过个人努力,出版了自己的具有鲜明个人风格,从朴素来中闪烁出亮丽的《又见梨花开》作品集。文学给读者提供精神食粮的同时,也给了写作者很多的快乐,我相信她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生活质量是很高的,希望她在业余写作的道路上走的更快,更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