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中国散文排行榜峻毅的博客中国美文散文谈新散文在场真诚 |
分类: 理念★杂谈 |
对《关于“散文文本”的一些片段》的逆向答——答师兄王克楠
峻毅
1、所谓好散文,除“本质的,纯粹的、有力量的”,我认为更需要体现作者个性写作的真诚,要给予读者阅读的思维空间;只要作者是真诚的,就不存在防备什么油滑不油滑;只要作者是真诚的,其梦境自由不会有假,无论怎么在散文中呈现,都不需要研究,因为散文最最需要的是真诚。
我不能接受师兄“散文最忌讳虚构”的观点,因为没有虚构就没有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散文原本就归属于文学。尤其是对于“新散文”来说,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虚构就没有“新散文”的存在。当然,我这里说的虚构截然不同与小说的虚构。比如“新散文”代表之作格致的《转身》和“新散文”另一代表作者(《十月》杂志编辑周晓枫)的《圣母与天秤》等,“任何人不能绝对的复现生活,一旦开始写作,就是开始间断性的回忆,且不说回忆本身难证真伪,仅仅让写作成为对生活的修复和填补,就必然需要借助假名为想象的虚构。”
“真理和谬误只差一步,过了度,就成了自恋,自恋容易造成自私。”此话没错,但用在散文写作上我还是持不同的观点。在散文创作过程中,如果写作者本就持有真诚(其投入的情感是真诚的),那么其个性发挥是不存在自恋或者自私的。此间,还是需要用真诚作为原点支撑来呈现的。
2、散文文本中的在场理所得以肯定的。但是,“在场”有很多种——直接在场,间接在场,精神在场(意识在场,想象在场,梦境在场……等。在不在场,是不是伪在场,应处决于作者的写作状况与写作情怀是不是真诚。真诚是指情怀,真事是指事件,它们不是同一个概念,是不可混淆的。所以,不能说直接在场就是在场,而间接在场和精神在场(意识在场,想象在场,梦境在场)就是“伪在场”,就是“来对于身体不在场进行搪塞……造成对于读者的尊重不够,真诚性也降低了。”如果事件都需要真实在场,岂不成了记叙文?还有什么文字张力呢?何况记叙文还分顺叙倒叙插叙等多种多样呢。
我一直认为散文就是散文,就如女人就是女人一样,男人就是男人一样的道理,再怎么乔装打扮,男人还是男人女人还是女人,不可能改变各自的性别。散文也是,任何给散文冠戴各种各样的帽子,只能说是个人的某种愿望和追求,散文的原点是真诚这一原则是变不了的。但是,任何社会现实现象,任何文学艺术现象,任何政治理论现象,都需要有“超前意识”,这是不用商榷的,尤其是要坚持发扬真正开放的传统,就必须要有“挖掘潜力”的超前意识。人是活的,其思维、思想、意识等垫托人的行为,不前则退,这是不容怀疑的。而任何文学都是人创作的,人本身的原点退了,文学能有不退之理吗?
3、之于散文文本中的“思想信息量”和“知识信息量”,“我个人首先是不赞成在散文里介绍知识的,那是课堂上的事情”,这一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任何文学文本,若是没有思想,若是没有知识,那还能称之好文?如同一个漂亮面孔患有软骨病的患者,如同锦锈枕套烂草芯,还有什么美不美可论呢?当然,我这里说的,并不是赞同那些东抄一句,西摘一段的“伪思想信息”和“伪知识信息”。我在此所指的是真诚实在的个性思想与踏踏实实的个人知识蕴藏量。
任何体裁的文本都有各自不同的版本,心和事物没有零距离交流,是否借助某些资料,这并不是散文的什么大忌。什么是散文大忌?说得俗些,就是没有真诚的情怀!总之,散文是个体心灵的代言,是个人精神的体现。除了真诚,任何再多的冠冕堂皇的理论言论,任何“点缀闪光”的语言,若没有真诚作衬垫,那么毫无疑问——就是蹩脚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