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浩瀚正书,挥笔录人生(二)

(2008-02-05 11:36:05)
标签:

杂谈

情感空间

中国散文排行

峻毅的博客

散文赏析

文化漫谈

随笔感悟

鉴赏

桑麻

峻毅

分类: 读文★读人

读浩瀚正书,挥笔录人生(二)

——对于桑麻《心是苍青的岛屿》以及创作实践的解读

作者:峻毅

 

    乡村是桑麻的精神家园,也是生命可依的地方

作家总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桑麻的精神家园就是生他养他的村庄。三剑客里无论是王克楠的河坡老街,还是崔东汇的黄河古道,再是桑麻的那个地处在丘陵地带的村庄,都是三剑客各自的精神家园。因为那里有亲人,有他们喜欢的风景,风景里有各自的理想和希望,还有诗意——诗意是文学作品里最珍贵的东西。桑麻说过,“十八岁以前,我像许多同龄的乡下孩子一样,渴望来到城市,成为吃皇粮的人。那座不太遥远的城市陌生、神秘,对我充满诱惑。”当然村庄里还有贫穷和落后,物质生活也还贫困,这就是农村知识分子固执地往城市挤的根源,可往往是到了城市以后又觉得像水上的浮萍那样,因为没有根而感到失落。桑麻对自己在乡村生活回顾,“我学会了扶犁、使牲口、摇耧播种、放磙扬场。……我父亲鼓励我下地。他认为身上沾有泥土和草屑,才称得上合格的农民后代。”进城后的桑麻已经远离了乡村的劳动,也渐渐地与村子疏远了——“区别最终成了差别。我和父亲、家人之间,与村人、同学之间有了差别。我不想承认,又不想否认。差别不断加深。”对于出现这样的情况,他有内疚,又有不甘心,可是“我发现人们对我越来越客气,他们的客气和友好恰恰成为一座无形的屏障。我成了一个局外人。”这就是现实,因为他不在那个环境生活了,肯定要疏远那个环境,即使是内心是留恋的,但现实生活已经不得不承认无法近距离接触了,更是无条件融入在其中了。主观上再怎么努力,客观带来的结果只能是惆怅——“作为故乡的孩子,我多么想依偎在它的怀抱,尽情享受它的爱抚和粗暴,但我清楚不过是一个梦想而已。”桑麻逼真地表达了这一演变,让人读之可信,但又无可奈何。这也反映了桑麻的美学思想,那就是真实,真实,再真实。他文中叙述的是真实地发生在燕赵大地上的事情,是他亲自经历的。桑麻的现实主义散文取材于他对历史的真实记录,不管是发生在民间,还是在官场,都是即时的真实记录,没有夸大其词,更没有制造成份。正因为是亲身经历过的,所以才是逼真的。无论是文章的思想,还是素材,历史背景等,都是真实的,感情是真诚的,读来有一种很贴近很亲切的真实感。这就是桑麻写作历程中最亮最坚实的成果。

桑麻为什么对于乡村一往情深呢?时下在城市工作,并有了一定影响力的桑麻,不仅是因为他讨厌虚伪的城市文明,而更有因为他从小在村庄里长大,在农村这本大书里,他学会了勤劳和善良,学会了尊敬别人(当然也被别人尊重),学会了用实实在在的本事说话。《青核桃之味》一文,让我了解了他是怎样在乡村成长的,更理解他为什么会如此挚爱村庄了。《青核桃之味》的叙述,选择的是舒缓叙述,那种叙述的舒缓进程与节奏相当到位,一个动作连着一个动作,一个事件连着一个事件,很耐人寻味。比如《青核桃之味》一文开头就遇到了队长要分菜的事。他回到了家,告诉了家人,再去喊人,接着就是去排队。“我排在前面。蔬果在过秤分掉前,先来者可以酣畅淋漓地白嚼一番。茄子就小葱的味道美不可言。”又一个星期天,队里分西红柿了,可是“我问队长,啥时分核桃?”可能核桃是敏感的话题,“核桃,他顿了一下,我们什么时候分过核桃?”没想到队长是这样回答的。后来,他和妹妹偷摘了半篮核桃,回家以后,父亲着急了——“父亲的恼怒一下子被点燃了。他怒不可遏,挥掌打在我脸上。”就这样环环相扣的叙述里,并没有刻意写父亲的伟大形象,而是通过父亲的动作来表达一个男人的磊落的品质。巴掌虽然打在脸上,却让他懂得了做人应有的尊严。父亲形象在潜移默化中成了他的一面旗。

    桑麻散文的另一方面是父亲撑出了他的天,父亲对于桑麻的成长影响极大,虽然父亲是属于乡村的,父亲是用乡村特有的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教育来影响他的,所以想到父亲,桑麻就想到了乡村。《思念的金黄》这个作品里,父亲对于桑麻的影响,从没有刻意大写,而是用几个细节相拼重现,随意呈现出与父亲的亲情——“为我爷爷、奶奶迁坟时,他做出的令人惊讶的决定。按照乡下的习俗和传统,先人的遗骨是不能重见天日的,要用黑伞、布单等不透明东西罩住,作为阴阳两界的分野。亲戚们劝他最好照章办理,而父亲却有自己的看法:他们已经多年不见天日了,好不容易才有今天,又要剥夺他们重见阳光的权利,他们不会同意!”要知道,农村的习惯是多么地顽强啊,可是父亲是孝敬的,他的孝敬不在于顺应古老的风俗,而是按照他自己的理解去孝敬老人。因为父亲活着时候有足够的阳光和爽朗,所以没有给后代流下悲伤,他静静地躺在“离我的村庄很近,是父亲十年前亲自选定的”的田地里,在作者为已经去世的父亲上坟的时候,他“我的思念一下子找到了寄托,我的灰暗的心灵被映照得一片光亮。”心里想着“我父亲不希望我们哭泣着生活。”哦,这是怎样一个心量巨大的父亲啊,有这样的父亲,作为子女是一个幸运,虽然已经和父亲远离,但是精神时时相依!

   

   记录世态的温馨和人情的温暖

    一个平常人做着平常人做的事,当然很正常的。而一个写作散文到了一定品位的人,肯定要做一个大写的人,而且是无可选择地,桑麻就是这样大写的人。他有一颗博大的爱心,他爱父母,爱妻子,爱子女,爱朋友,甚至爱护着动物和植物。今年5月份,当朝敏提议为东北诗人王铁夫重病捐款的时候,他默默地把政府作为特殊贡献奖给他的1000元奖金捐给了铁夫。其实,当时的铁夫我们都很陌生,他并不是我们圈里的文友。

    桑麻做人是这样做的,他做文也是这样做的。写散文的人无可回避的要写到亲人,从古代的欧阳修,到现代的朱自清一一如此,尤其对于父亲的形象,更是这样的。父亲不仅仅是一个亲情的符号,而且还是一个文化符号,是一个精神继承符号。父亲对于1000年前的欧阳修的影响是通过他的母亲口叙述而影响他的;父亲对于朱自清的影响,可以通过《背影》读出来。桑麻《井一样深沉的黄昏,刀一样锋利的忧伤……》也是写父亲的,回忆着父亲的勤劳和能干“他天不亮就起来忙活,扫院子,掏炉渣,背煤土,和煤……”他无比温暖地回忆着亲情“我坐在老屋的炕沿边,一双柔嫩的肉乎乎的小脚被父亲攥在手里,扯去紧粘着皮肤的尼纶袜子,摁进水盆,强行搓洗。”浓浓的亲情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用一种氛围带出来的,那就是在医院给父亲洗脚时桑麻的内心感受。而且令人赞叹的是,这个散文的主线就是“洗脚”,小的时候,父亲给桑麻洗脚,那个时候的父亲是朝气蓬勃的,待桑麻觉得自己长大了,就主动回避让父亲洗脚了。可父亲老年有病了,“由于疾病的限制,父亲的双手已经无法抵达近在咫尺的双脚。”这个时候不得不让儿子给洗脚。“当我从水盆里托起父亲的双脚,我获得的是他衰老的信息,是做儿子无奈和无能的绝望。”这个无奈的循环,记录着多少人间深情啊!

    桑麻写了父亲,也写母亲。《牵牛花盛开的小路》就是写母亲的。听桑麻说,他的母亲在他小时候就多病,但是很要强。他对于母亲的回忆文字有《碎花布》(发表在《散文》)。在桑麻的记忆里,他一直是为死亡而感到恐怖。因为“在经历了爷爷和奶奶死亡后,我知道接下来死亡的将是母亲因为“当风蚀性心脏病侵犯了还是姑娘的她时,连绵的痛苦也接踵而至”母亲始终被疾病折磨着,但是她又是要强和坚强的。“翌晨,她照例健康地出现在灶台旁,出现在清洌的河边,出现在后园的阳光下。”母亲的要强对于子女影响很大,当然也影响着桑麻的心灵成长。作为同样孝敬父母的桑麻,时常为没有很好地照顾父母,为没有能力延长父母的寿命而自责。在长久地折磨中,当他听表姐说了一个梦境:“看见你母亲骑着一头白牛,你姥姥骑着另一头白牛,一前一后,离开了村庄。”这个时候,桑麻的心稍许安慰,他由衷地相信“沿着一条小路走出村庄,虽然我们不知道她们最终去了哪里,但是应该相信,开满牵牛花的小路,一定通向更好的地方……”读到桑麻对亲人无限牵挂,对生死有如此明澈地豁达,令我感动了,双眼湿湿的,过了许久才平静下来。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的主要色调。桑麻的笔下,对于爱情的诠释没有浪漫,没有抽象,而是像下午的茶香那样醇厚绵长。如他写的《停在我生命里的那场雨》,写的是妻子的怀孕和生产,他笔下的夫妻恩爱,没有风花秋月的浪漫,有的是生活中的互相关心和爱护,遇有困难时的同舟共济。《停在我生命里的那场雨》我最早在散文中国论坛读到的,感触很深。又重读两遍,越发感动。文章开始时的细节,是他预感到家里似乎有事情,“回家念头已定,谁也说服不了我。”就一个人在月色中骑车回家,结果发现妻子中了煤气,赶快抢救!桑麻这一开头的细节,我很熟悉,曾多次发生过我与我爱人之间,突然有一种莫名的担忧不安,十有八九总会有事。很难解释的现象,却真有存在,真似心灵相通。所以读着这个细节,特感真切。再就是妻子生育“她脸色苍白,一额虚汗,疲乏而虚弱地躺着,身边多了一个黑发鬈曲、小脸红红的婴儿。”人生中多么美好的瞬间啊!长久地记忆在他的脑海里。一切是幸福的,原本就应是幸福的,而桑麻却把这种幸福的获得归结为那场春雨“如果那场春雨不停的话,我将无法回家。”由此可见桑麻之性情。

桑麻不仅是写亲人是这样,写社会的人,即使是一面之交,他也是投入了认真,比如在《永远温着的一壶茶》中是对于一个宾馆服务员的描写。在省会开会之余暇,“一个小地方留住了我的脚步。一爿茶档——天福居茶档。它那么清静而幽雅!”显然他对于幽雅是敏感的,后来在这里赏茶,卖茶的姑娘说“水开了,姑娘让我们喝了茶再走,不巧的是,关门的铃声响了。我们不无遗憾。她送我们到门外。什么时候到石家庄了,来这里坐坐,她诚恳地说,我欠你们一壶茶呢!”事情过去了,姑娘把电话打到单位,还是那句话“来石家庄时过来坐坐,我欠着你一壶茶呢!”桑麻没有想到不经意的一句话,被人记住了,他认为就是对于人的尊重,人被尊重了,自然反过来要再去尊重他人。在桑麻的作品,到处都是这样的人际关系和谐节奏,他呼唤着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与诚信,这不是政治家的说教,而是出自他的内心,出自于他的平和的世界观。对于这一点,我本人就有深切地体会。在当下社会,不用我说都清楚,人与人之间,多半的结果是伤心,可与桑麻他们三剑客交往很踏实,从没有听过这个说那个,那个说这样,让人感到特别宁静,特别的安然踏实。

    在散文《带我去河边的女人》了,他直接描写了一个普通的女人,桑麻对于这个女子的外表进行了点睛式的刻画“她下意识地轻轻拢着她的头发。这么轻轻地一拢,让她显得与众不同。她的皮肤虽然黑点,但应该说已是比较惹眼的形容了。”“她靠在门口,这个位置使她的身材显得胖瘦高低适中,也使她显得如城里女人一样悠闲自适。”桑麻的这个刻画使我想到了鲁迅先生对于豆腐西施的刻画,是很到位的。桑麻很善于从人的动态接近人的心态,当朋友和这个女子开玩笑时候,“女人放怀地‘咯咯’大笑起来,她笑得上气不接下气,她笑得眼泪要流出来了。”当写到女人的丈夫老孙时候,用笔就收敛了,他写了这个男人的默默无闻,不声张,有底劲,“这男人让我一眼即产生亲近感,是因为他说话时缓慢的语速,他的应该表现为刚烈,然而此刻像水面一样温和的性格,平静而没有波澜。”普通的劳动者,普通的渔民,在桑麻的笔下生动了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