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国散文排行榜峻毅的博客感悟随笔文学原创长寿村峻毅乔忠延王聚敏邯郸 |
分类: 散文★随笔 |
幸运遇师受益深
我真是幸运,每次笔会总能有缘遇上好师长,这次也不例外。除了原就认识的柳宗宣老师,又遇上中国作协会员、山西籍著名散文家、评论家乔忠延老师,中国作协会员、河北籍著名散文家、评论家王聚敏老师,纯属意外。两位师长给我的印象是言语不多,言之惊人,语则之精。然而他们都具有平易近人、情怀毅然、平实饱满、诚挚坦荡的品格,致以我得到了一笔额外丰厚的、蕴藏着文学知识、人格魅力、文思哲理、生活智慧的精神财富。
笔会对我最具有吸引力的,非是我崇拜哪个学派(学者),我重在分析讲座者的观点,再细细琢磨,我能认同的和我不能认同的,对我都一样重要,我一样要找论证理据,想把自己迷糊不清问题弄个明白。故凡有讲座,我都是听其认真,记之详细,议时有据,终有结论。王聚敏老师作为《散文百家》杂志的深资编辑和评论家,对于当下散文现状讲了他的感触。这本是我最想了解的话题,只因我这吴越国女子,听不清他讲的是赵燕语言,他当然不会知道台下那个呆若木鸡似坐着的竟然会有个綄纱女远道求学。见王老师讲之自然,朋友们听之有笑。瞧身边的扶风,听得一脸滋味,眯眼露齿不算,还时而发出“咯咯”的笑声;再看前桌的山西作家爱华和狂人兄,都是头像小鸡啄米似地做着笔记。只是我,双眼瞪得睁圆,绝对不会比牛眼小;双耳像毛驴那样竖得直直的,但终究还是无济于事。此时用“对牛弹琴”描述我在场的现场状态,简直是形象逼真到位极了,我不可能会有一丝反驳,只能无条件接受,但心痛也是必然的,毕竟是因为地域界限形成的语言障碍,非我脑细胞质变造成过于笨拙才为牛嘛。我瞬时灵机一动,即打开了我数码相机上的录音扭,我先把王老师的原话录音再说,回头慢慢地多听,这肯定要比别人传达的“二手资料”详细。如此原汁原味,打包带回吴越后慢慢地品尝。
事物的相对论终究决定了凡事总有其反面,正是如此。当我听着录音依旧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我血管里流着不服输的倔令我横竖认真起来,激起我非要找王聚敏老师的资料来“读老师”不可,想从“读老师”再读其的评论,然后分析其散文理论。既然有缘遇上了他,我就不信找不到“读老师”的通道。我的倔强和认真像给我注射了读王老师的耐性剂,我开始在网络上搜索寻找王老师的文字踪迹,终于应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古典成语,我从王老师的踪影里如愿读到了王老师——王聚敏,中国第二届“冰心散文奖”散文理论奖获得者,河北省文艺评论奖一、二等奖获得者,现任邢台市文联《散文百家》常务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国家二级作家,河北省作协散文创作艺委会副主任,河北作协特聘研究员……著有《“散文情感”——“大散文”情感批判》、《再论:“散文情感”——“大散文”情感批判》、《散文“文体净化说”置疑》、《散文的“用事”——本文琐淡之一》等散文理论。王老师对“散文情感”在散文中的力度,概括地论述:“谈散文及其发展繁荣,不能就文体谈文体,只谈‘貌’不谈‘心’,只谈‘文体’不谈‘主体’。”“‘散文情感’既不应是那种先验的形而上的大情感,又不应是那种一己私密的极端个人的情感,而是以‘科学的常识’、‘明净的感情’、‘清澈的理智’调和而成的一种以现代意识为底色的情感。”“一篇散文创作的成功与否,与其取材大小和情感大小无关,而与其取材的独特与否和作者的驾驭能力有关;与其文体范畴的放宽(大散文)或缩小(净化)无关,而与其主体情感质量和思想内涵有关。”通过“读老师”,不能不让我敬佩王老师为散文而求索,为散文而探究的精神。这位貌不惊人,质朴随和倒像是个乡村采购员的王老师,其文学涵蕴和对散文理论的分析,真的让我不只是刮目相看,更有像鲁宾逊发现了新大陆那样惊奇。我感到这份受益确确实实是踏实的、丰厚的、耐用的;是我在今后的行文中享用不尽的,尤其是王老师为散文理论敢于“破痛”的精神作为,已无疑成了我在写评论行途中的典范和楷模。“初识语言阻,文字相融和;探索为典范,精神是楷模。”——峻毅,赋王聚敏老师。
乔延忠老师在讲台上的气质与风范,给我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学者。他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音质饱满,风趣幽默的语感,激浊扬清的神情,猛然把我从“牛”的角色中惊醒。我失落在外,荡游无落的文字魂魄,瞬间回到了我的大脑,好像终于从悠悠扬扬飘逸而来的合奏中确认了有我百听不厌古筝弹奏“高山流水”一样,兴奋倍增,从而激活了处于“牛”态发呆的我。我的大脑思维猛地蹦极而出我一直在寻找的“我心中好散文的必要条件”的语感条件加以了肯定。我对自己“语感条件必是好散文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和语感可以触及一个人的大脑工作细胞直接效应”的观点不再有一丝怀疑。我为自己一直坚持的“写字就是说话,读文如同听讲,读不顺就如听不明是一样的”作为评论基本点的观点,从我的大脑接收到乔老师发言的语感反应中,最实际,最直接地得以验证,感到欣然。
乔老师讲述的是他对自己几十年来,对如何写好散文的感悟。听王克楠师兄介绍过乔老师,仅有初中学历起点的乔忠延老师,凭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尊重,踏踏实实写字,认认真真为文,对文学孜孜不倦地研究探讨,如今已在中国散文界和评论界有着他自己灿烂的一页。聆听他讲如何写好散文的亲身感悟的总结:“散文应该(或者说)不能高于生活,高于生活对生活是滑稽;散文不能低于生活,低于生活对生活是贬低;散文不能照搬生活,照搬生活对生活是无奈。散文应要用心中的浪漫去重铸生活的真实(这仅是我的听课笔记,以乔老师原话为准)。”短短几句话,结合乔老师的人生经历来分析,不难看出乔老师的感悟,何尝不是在概括他对人、对文、对生活的个人思想背景——求实、踏实和现实,再有怎么浪漫的遐思漫想,终究要归原的,心中存有浪漫的思索就是为了“丰满平实”现实生活的真实,他就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历经了生活中的伤痛、努力、奋起,踏踏实实地经营自己的人生,展翅自己的写作。我们的做人做事为文又何尝不是需要这样的“丰满平实”来垫基底呢?求实、踏实和现实,就我个人而言,在我的传统写作中,已是不可能改变的样板文路,更是我做人做事写作的基本原点。如此受益,岂不是终生受益?
走下讲台的乔老师,更是一个很有耐心、很有爱心、没有一点名家大家的架子、很和善的睿智长者。
走进他的个人主页【杯水散文】,那里有一个“写作趣谈”栏目,点开即明,那其实是乔老师专为喜欢文学的写作爱好者们开设的免费讲座,他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地,不求回报地付出对文学的执着和挚情。在长寿村时,我似乎没有机会与乔老师直面交流,说没有机会其实是我自己的“限制交流”造成的。我有幸与乔老师交流,是在长寿村回邯郸的车上与乔老师同坐的时间里。正是因为乔老师慈眉善目的随和,我渐渐地放开了与名家大家交流的束缚。行车不一会,就像与狂人、桑麻、东汇、扶风他们几个聊天一样,轻轻松松地与乔老师聊开了当下写作者对于写作动机和企图不同,写作定位及写作心境也不同的话题;还谈到当下散文的趋向和困惑,我甚至还大胆地谈我个人的写作意向和目标目的。乔老师给我讲述了一个《神父与渔夫》的笑话故事。说是笑话,是为了放松我显然存在的紧张,其实故事寓意深厚,让我领到其中隐含在深渊之处的生活哲理和现实场景等等……我对乔老师不再存有距离感,也没有什么拘束感,这样没有刻意主题的随意交流,让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找不到的知识和哲理,给我留下了很广阔的思索空间。他对散文的感悟,以我的理解,倒不如说是在注释他的人生。在我的认知里,乔老师确是一个以小见大,以其文识其人,以其人懂其文的真正能心与文合一的作家。这在我解读了他的纪实散文《父亲像颗刺》之后,得以真实了乔老师身上具有正直刚强的精神文化的继承和阐释。具体观点在另篇——“对于乔忠延老师的《父亲是根刺》的读后感。”能有缘相遇这样的师长,受益终身还用怀疑?在此,我发之肺腑地赋予乔忠延老师——短暂的相处,深刻的印象;行文的楷模,为人的榜样。
当我把这样的体会说给我先生听时,他还真有些嫉妒。说我,你这家伙,看你平时傻傻呆呆的,也不多言多语,可总是好运遇好人,真有好人缘。北京笔会遇上崔道怡老师和柳宗宣老师,还让你得了一个懂事能干的小师弟响敏,崔道怡老师还为你以你的笔名题词,你看你幸运吧;邯郸笔会又让你遇上了王聚敏老师和乔忠乔老师,邯郸三剑兄弟和扶风小弟,还有那个《中国作家·纪实》的高峰老师等;再看看《邯郸戏文杂记》和《做人做事为文——峻毅印象》两篇文章,真是傻人有傻福,我就不明白你的师友们怎么都能包容你犯傻啊。我爱人总是说我傻,我认真较劲了说我傻,说他不和傻子理论;我稀里糊涂弄丢钱和手机什么的说我傻,说傻子丢东西是很正常,是没有办法的,不要难过了;我病了还是说我傻,说傻子是不会照顾自己的……好像就是因为我傻,他才会包容一个没有自维能力,时时需要别人保护的傻子似的。真是岂有此理。不过也好,能有如此傻子待遇,我何不以傻而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