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叶清爽秀江南
——《今夜忆江南》代序
读一本好书等于会见一个好友,读一本好书稿等于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婴孩接生一次。
笔者真正认识朱菁的时间并不长,一年多以前我们相遇在西陆家园文学网,了解不多,我只是从西陆封面人物介绍和文友们那里获知,朱菁笔名峻毅,是“幽梦帆影”文学论坛的一位很尽职,很有凝聚力,善于管理,为人真诚爽直的实力斑主,是制图配音的平面设计高手,文风长于心情扩展,成文深于思考,出笔锐利,被誉称为针砭时事的西陆巾帼,人品文品深得大家敬重。
几个月前随团前去长三角招商时,见到了现实中质朴坦诚的朱菁,读过她很有思想力度的社会时评杂谈文章《应该救救谁》、《我想自杀》、《明明白白做女人》等,算是初步认识了朱菁。我很想为她那些富有文思哲理,文笔张力厚重的文章写个评论,换之别人是求之不得的事,她却淡然地对我说:“谢谢王老师!我这只是写了我想说的心里大实话,写了我看到的社会现实问题提醒人们注意,这不算什么佳作。这个评等后日你了解我之后吧!”
前不久,我们同获“世界新作家奖”而再次相聚于北京,于是对于朱菁的人品和文品有了进一步实质性的了解。会议结束之时,她递给我她的书稿《今夜忆江南》,不好意思地说:“王老师,想麻烦您为给我书写序。”我调侃道:“王老师不是名人,有何资格写序?”不料她说:“正因为您不是名人,才请您作序的。”话既到此,我就把活儿接了下来。
回邯郸以后,因致力于长篇报告文学《开放正当时》写作,总是抽不出时间为她写序。因为写序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需要对作者的每篇作品进行精读。读好作品如同饮美酒,品茗香,读不好的作品就往往如住牢受罪,所以阅读是有“风险”的。不料,读朱菁的作品却令我柳暗花明,很是怡然,她的散文无论是状物、写景、传神、达意,都有她鲜明的个性特点和文字特点,这给我枯燥的报告文学写作带来了很好的休息区间。于是,我一边读,一边写下三言两语的感言,读毕书稿,序言的架子也就搭建了起来。
我认为朱菁散文最重要的特点是人文统一,她忠实地把自己的世界观解剖给读者。她坚持原则、豁达大度、仗义执言、执著刚毅,这些性格特点在文章中一一显现,闪烁着动人的光亮。如果说她的散文具有什么哲学特点,这个哲学就是快乐哲学,或称作百姓哲学。她自己就是普通的人,抒发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因此,文章就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人总是热爱生命的,为了使有限的生命区间精彩一点,那就要使自己快乐起来;可是,快乐并不是从天上掉下的,快乐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德国哲学家卡尔·穆斯贝尔斯说:“所有人的生命、活动、功业和勋绩最终都注定要遭受毁灭。死亡、痛苦、疾病和失败也许会掩人耳目,但最后它们将吞噬一切。”因此可以看出,挫折和悲苦是人生的主线和绕不过去的沟坎,而快乐幸福则是人生行走匆匆的过客。包括伟大的佛祖,他是充分地体会到人间的悲苦和不快乐后,才发誓创造一门宗教,帮助芸芸众生解脱痛苦,由此岸到彼岸,由不快乐到快乐,最终达到一种大欢乐。无论是宗教的大境界,还是人生的高境界,都是教给人如何摆脱苦难的,但是苦难又是那么不轻易离我们而去,在大家的人生道路上,总是陈列着那么多的苦难,等待着奋进的人们前去碰的头破血流,而那种“一日风顺走三江”的顺畅,仅仅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境。
如何能让生活快乐起来呢?朱菁在《今夜忆江南》中,以她的丰富的思想和实践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她在《感受快乐》中说:“快乐是物我的完美统一,快乐是得与失的恰好的融合,快乐是成与败的合理沟通,快乐是幸福,是满足,是瞬间的永恒;快乐是朴素的生活,是淡泊的情怀,是积极的人生,说透了,快乐的实质就是人的心态。”江南女子,快人快语,连珠豆一般道出她对于快乐的理解,虽然这个快乐宣言还不怎样有理论深度,但读者读之有用,读后受益。因此,大家知道了快乐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关键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虽然调整心态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可是为了得到快乐,就必须穿过这道人生的窄门。
朱菁散文是人和文统一的,她理解了快乐,并且一直勇敢地实践着快乐。可是,她自己的生活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从小岛到大城市发展,在激烈竞争的环境条件下把自己的工作业绩做到了一流,婚后相夫教子,还要自学大学课程,做不完的家务……每一件事情都要必须做好,都要做到一流,这就要付出超过常人的辛苦,个人身心极度疲劳。但是,她是一个化劳作为快乐的人,具有一种天然的“工作浪漫主义精神。”朱菁与一般人不同的是她还要承受多种疾病的折磨,甲亢、心肌炎、肾结石、颈椎病引发脑供血供氧不足、四肢麻痹等,常因晕眩摔得身上东一块紫色,西一片乌青,这些病笃足以把意志不坚定的人击垮。但是,朱菁并没有被击垮,因为她在追求着快乐,她不相信劳累可以击垮快乐,更不相信疾病可以击垮快乐。可以说,快乐人生是朱菁《今夜忆江南》的基调,书中即使有些文字略微伤感,也是一种透明的伤感,是积极有为的伤感,而绝非无奈的叹息,更不是颓废绝望。这对于市面上的一些无病呻吟的文字,是一种很好的匡正。
构成朱菁散文快乐资源的另一个源头就是梦境,她的性格刚毅果敢,但依然具有江南女子爱做梦的柔性。她是因为热爱才闪光,因为追求完美才做梦,收集在此书的,有不少是描写梦境的作品,梦境中有老故事,也有新景象;有小桥流水的江南美景,也有大气磅礴的北国风光(如大雪)。朱菁梦境散文与其他人的区别在于并不沉湎于梦境,而是让梦境闪出了光亮——梦醒,无论是在梦里还是在梦外,她一如既往地热爱着她所热爱的,厌恶她所厌恶的,清清爽爽,泾渭分明。
收到这本文集中的朱菁散文,从文体上说,有记述描写性的写景散文,有心灵独语的心语散文,有讨论式的沙龙散文,也有独树一帜的感悟散文……她的写景散文,以物喻人,以景明志,动静结合,怡然天成;她的心语散文,人在一隅,丝丝牵挂,心域广阔;她的沙龙散文,不愠不火,事理清晰,令人沉思。在笔者看来,她的散文中最有力度的还是感悟散文。一个人的生命仅仅是人海中的一滴水,对于人生进行感悟,不是某一个人的专利,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生感悟文字浩如烟海,已经很难有突破性的阐释,可是朱菁的个性鲜明决定了她具有对于平凡事物再次挖掘的角度和眼光,她在《换个角度看幸福》一文中这样说:“其实,幸福也和痛楚一样,是个多元化的组合体,幸福是有很多种的,只是看你如何感受而已。”在对于生命的感悟中,她这样写道:“我看生命对于一个人来说,犹如手中捏了一张记账签发却无法报销的单程旅行票,有长途的,也有短途的,有充满希望和神奇的,也有充满艰辛和险阻的,有平坦广阔的,更有沟沟坎坎的,这行程的长短只有等旅行结束才能结账。”说的何等精粹!
朱菁散文在艺术表达上,具有多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因为是作序,笔者就不一一细叙,还是留给读者自己品味为好。对于朱菁来讲,虽然她喜欢写东西,但是她并不想刻意成为一名作家,她把自己定位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小女子,只是按着自己的生活理想快乐地生活着,默默地写作着,写作对于她来说,仅仅是一件快乐的事体,而不是谋生、谋取名利的媒介。笔者在阅读《今夜忆江南》期间,多次接到朱菁的电话,说需要我多讲一些她的“文章的缺点”,因为她“讨厌没有原则的奉承”,文章本是万人读,各自感受皆不同。说到文章瑕疵,文学大师也在所难免,何况第一次出书的小女子朱菁呢。用辨证的眼光看,优点和缺点正是相互依存的,朱菁的文字潇洒自如,自然天成,并无精心构思之痕,此为优点,也正是缺点;写文章总是应该多几套表达的套路,构思时间总是长一点为好,而朱菁散文就显得表达套路少了一点;选择几篇读之,如雷贯耳,几十篇连贯读之,令人觉得风格接近,颜色单调,是为一。
其次,她的写景散文似乎用典和引用多了一点,恰当地引用是必要的,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但是用典、引用过繁,就会冲淡作者心灵与自然风景的对话而降低了感染力度。在朱菁的散文里,行文之间,直抒胸臆还是多了一点,曲径通幽少了一点,这与作者从来不隐瞒自己观点的个性有关。为人诚然可以,为文的曲折之笔照样可以表达生活的真谛,应该有多种尝试。试想朱自清先生写《背影》,始终没有正面描写他父亲的肖像,不是依然成为传世之作吗。
朱菁散文里呈现的种种缺点和不足,正是在进步路途无法避免的;恰如一块好玉,虽然外表显得粗糙,但是内在质地良好,经过打磨而光彩照人,也仅仅是个时间问题,因为她人和文的统一,因为她从不人云亦云、言之有物,因为她积极生活、长于“发现”。仅仅就为文来说,在朱菁的从文途中也一定会有遇到新的困难,但是在她的身后却印着坚实的脚踪,读者有理由期待她新的力作问世——那将是对于快乐人生的更深刻的挖掘,读者一定可以读于斯,幸福于斯。
仅此收笔。
王克楠(新狂人感想)
2006年11月20日于邯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