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杨丽娟事件和异性崇拜》、《异性崇拜、偶像崇拜和明星崇拜》两篇文章里分别探讨了杨丽娟的异性崇拜膨胀和偶像崇拜缺失的问题,这种青春期的成长偏差造成了杨丽娟的悲剧。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成长偏差,本文试从社会化过程的角度加以分析。
公众以及大多数教育者按照一般生活的经验,都以为学校教育就是为了儿童接受文化知识,这是不准确的。儿童的成长不只是增加知识,不只是儿童个体的身心发展,儿童的成长是指向社会的。一个儿童的成长过程,实际也是社会化的过程。课堂上学习文化知识,只是社会化的一个内容。所谓社会化过程主要是指一个儿童在成长中逐步获得社会价值和社会规范,个人目标能够和社会要求相一致,掌握在社会中生存的技能,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等等。
在杨丽娟事件中,我们看到,杨丽娟的全部生活就是追刘德华。杨丽娟放弃了读书,成年后也放弃了工作,她的心中没有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社会认同感。她的心里也没有什么社会规范。她也没有自己生活的设想,我们假定她见刘德华就是一种设想,那么见了刘德华之后呢?她是没有计划的。她也没有掌握任何在社会中生存的技能。她也没有在生活中充当什么社会角色,因为对于社会,她是完全回避的。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没有社会成长的女子,她的异性崇拜膨胀和偶像崇拜缺失,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是对社会价值、社会目标、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全面逃避,这是一个社会化失败的范例。
检讨一下杨丽娟社会化失败的原因,我觉得是必要的。一般认为社会化过程主要是通过学校和家庭来实现。我认为在我们这个把儿童长时间圈养在学校的社会里,学校对儿童的社会化占有支配性的地位,而家庭则在儿童个性形成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当我们检查学校对儿童社会化过程的操作时,我们发现,社会化的大部分内容都在学校里被省略了。
因为升学率成为一些政府官员的政绩,成为考核教育部门领导的标尺,成为考核校长和老师的最主要的指标,于是学校教育中一切与升学考试无关的内容都被简化,学生的成长被简化到仅仅去记忆升学考试所需的内容。本来应该通过对社会的观察来了解社会,应该在社会活动和实践中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达到对社会价值的体悟、认同,应该在锻炼中现实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应该在互动中促进人际关系的亲密等等,所有这些,都被简化或者省略了。升学原本只是一个人掌握未来生存手段的一个中间过程,但是在升学率的大棒下,这个中间过程被无限度地扩张,无限制地膨胀了。
这种社会化过程的扭曲,造成了青少年普遍的社会适应不良,普遍的社会功能弱化和退化。媒体上频频曝光的大学生因为诸如感情、工作之类遭遇挫折而采用自杀方式结束生命,又何尝不是社会化失败的结果呢?我们这个社会里又有多少媒体没有曝光,但又是真实存在的社会化失败的例子?又有多少媒体不可能曝光,但又是真实存在的社会化不良的例子呢?杨丽娟事件并不是孤立的事件,它是我们这个社会青少年社会化过程被严重篡改的缩影,这种篡改应当引起全社会的警觉。
欢迎浏览:
当我们渐渐老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