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A River Runs Through It》及《Out of Africa》

(2007-09-14 07:33:38)
标签:

我记录

情感空间

文学/原创

文化

感悟随笔

亲情友情

Karen Blixen
谈《A <wbr>River <wbr>Runs <wbr>Through <wbr>It》及《Out <wbr>of <wbr>Africa》 
谈《A <wbr>River <wbr>Runs <wbr>Through <wbr>It》及《Out <wbr>of <wbr>Africa》
 
Denys Finch Hatton
谈《A <wbr>River <wbr>Runs <wbr>Through <wbr>It》及《Out <wbr>of <wbr>Africa》
谈《A <wbr>River <wbr>Runs <wbr>Through <wbr>It》及《Out <wbr>of <wbr>Africa》
 
Beryl Markham
谈《A <wbr>River <wbr>Runs <wbr>Through <wbr>It》及《Out <wbr>of <wbr>Africa》
 
涉及到美国影视的问题,就晃点不过Robert Redford这一步,(太年轻的我,看到他以为是Pitt,还想Pitt怎么会有这么早期的作品?)。不想说他表演得多么惊世骇俗,不过是为了Box Office Value选用最为英俊的小生罢了(也许迄今为止依然是)。从这个California blond—throw a stick at Malibu纵横数十载密密麻麻的履历就可以惊讶的看到那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制作、大班底,但从未得过一次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就是对他的表演艺术划了一条线,纵使魅力无限也无法逾越其上--种种的历史原因,成就了观众看过Out of Africa后的恨其不争,美国影视界客观到毫不留情的批判他的表演的unrealistic,他演的是Denys Finch Hatton, the enigmatic Adventurer who was immortalized by Karen Blixen in Out of Africa,一个被Isak Dinesen(Karen Blixen 笔名,在西方文学界很有影响力)称为knowing him a little was worth the ride的情人,同时也被Beryl Markham,第一个飞跃大西洋的人(from England over the Atlantic to North America),眷恋的人,给一点理由,让观众信服,可以吗?不是几句说出来的台词就可以描述这个传奇的big game hunter远超于时代的精神的,那不是一个塑像,是一个站在丰厚物质精神财富上的幸运儿的超脱。对老梅我们就不予置评了,不辱使命而已,谁能盼望在影视界找出让海明威佩服的风骨;倒是演老梅丈夫的Klaus Maria Brandauer,让人觉得叹服、温暖、可信。也许这部让坊间传为史诗的巨作不过是音乐、摄影和一个曾经饰演过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男人的大作罢了。。。
 
同样是Robert Redford,追踪A River Runs Through It,不过是想对一个思想不那么深刻的演员的执导能力的持续否定,但,看了却有无法言表的复杂情怀。。。Robert Redford,虽然Utah洲的风雨和阳光在你的脸上刻下条条纹路,wrinkle of time馈与一个男人的却是坚实的思想,看到Pitt在影片里面灿烂的笑,Robert Redford,我想说,knowing you a little was worth the ride。

找到这部电影,并难以名状地将它看完时,我仿佛听到自己血液流淌的声音--源自生命最底层深蕴的渴望与恐惧,与奔流不息的大黑脚河水,与荡漾着宗教与艺术气息的麦克林一家的平静生活,与深远悠长.不容置疑的时间之流一起涌动,流向未知的远方.

Robert Redford的这部电影《A River Runs Through It》是由美国作家Norman Maclean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它平静而优雅的讲述了一个美国家庭的故事.这是一个普通的、平静的但却并不沉闷的故事.任何一个看过它的人都会深切地体会到:这就是生活.人们自始至终都在追寻着生命的意义,可穷其一生才得到一个平实的答案:爱别人,哪怕你并非真正了解他;好好生活,正因为生命即将舍我们而去.

故事发生在20世纪最初的三、四十年里,麦克林一家住在美国西部蒙大拿州的一个依山傍水的小镇上,大黑脚河由镇边流过.这是一个封闭的小镇,人们的生活宁静没有变动,周围景物造就了他们自然淳朴又不失狂放的性格.父亲是当地长老派的牧师和蝇钓高手,因此在他的家庭中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宗教和蝇钓.大黑脚河则是他放松灵魂.驰骋想象的地方,他经常带着两个儿子(诺曼和保罗)在河边散步,并且通过教他们蝇钓技术,检验上帝创造大自然的生命规律.蝇钓除了是一项在十点到两点方向范围内.四拍子节奏表现的技艺之外,更是麦克林父子情感交流和传递经验价值的家庭活动.对身为清教徒的父亲而言,这项活动在上帝的国度里是一个完整的隐喻--它等于艺术.视觉以及技艺知识的总和.他说,"惟有掌握了上帝的节拍,我们才能重获力与美;一切的善--永恒的救赎也好,钓大鳟鱼也好--都是由神恩而来,神恩又是由艺术而来,而艺术是得之不易的."
父亲怀着的这种对艺术朴素的崇敬之情,其实正是他安身立命的生命原则.他明白生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才能达到自然和谐.麦克林认为人性本恶,只有听从上帝的指示,人才会获得力量与美.他对孩子的教导与要求是相同的,但两个孩子却由于个性和人生际遇的不同,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诺曼作为兄长始终遵照父亲的意愿与教导,平稳地走着自己的人生道路.小的时候他就知道照顾弟弟,继承父亲的四节拍的蝇钓法,热爱写作,希望能和父亲一样当一名牧师.长大后他到达蒙斯学院读了六年书,最终有了美满的家庭和令人艳羡的芝加哥大学文学教授的教职.他依照生活的规矩,努力的成果也是丰硕的.普通人的人生当然可以如此平静.顺畅而且充满光彩.正因为诺曼在自己年轻的时候曾离开西部山川怡人的家乡,到美国东部的达蒙斯学院读书,20世纪初期工业文明已经开始发展起来的东海岸城市向他展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他在这里参加了职业拳击训练,而不再是小时侯的街头殴斗;他为新生讲解浪漫主义诗人并逐渐发现自己对教书的兴趣;他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所有这些都与家乡的蝇钓与诵经的生活截然不同.诺曼逐渐脱去了身上的自然风格,融入了文明与技术更加发达的现代社会之中.

与哥哥的逐渐被社会化不同,保罗却一直保持着他自然天成的品性.主要是因为他从未离开过养育他的蒙大拿州和大黑脚河.西部广袤的草原.奔流的大河.耸立的悬崖与自然宁静的生活造就了他自然淳朴.狂野不羁的性格,也正因为此他始终保持着与自然的心灵相通.他的生命仿佛更与自然亲近,而他的艺术气质则直接来自内心的"神的召唤".在他所走的一条常人看来并不成功的道路背后,实际是他的艺术气质与自然情怀的深切表露.如诺曼所说:"在那个艰苦的和经受考验的世界里,保罗的坚强来自于他内心的某处,他只是知道自己比别人强."他叛逆的性格也由此而来,从小时侯拒吃上帝一千年来赐给人们作食物的燕麦开始,我们就看出他的桀骜不逊.年轻时,他曾提议用借来的独木舟征服瀑布,他爱好蝇钓和赌博,结交印地安女友,并时常为此与人打架.但是这些丝毫不能抹杀保罗身上艺术家的气质,他小时侯的理想不象哥哥一样要当牧师,而是向往着当一名与金钱和利益毫无关系的蝇钓手,长大后他又放弃了父亲传授的抛绳钓鱼法,自创了影子钓法,成为了一流的蝇钓大师.他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蒙大拿州,无论外界发生什么变化,他的理想始终与金色的大河连在一起,他以自己独有的坚强承受着所有的压力,坚持走自己的路,拒绝来自任何方面的影响,甚至是帮助.在所有人中,只有他的生命始终是与大河.与蝇钓.与艺术.与上帝相依的,他沉默而快乐的抛下鱼线,仿佛间我们都听到它与空气摩擦的细微声音,然后鱼线落入水中,和金色的河水一起静静的摇曳.只有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一种源自那几乎从水声开始喧嚣的古老年代人们就开始追问人生意义之中,这就是"生之艺术".

人生是因为其充满遗憾才完美吗?这也许只是人们面对无法挽回的时间所做的自我安慰吧.回忆是为了记忆逝去的人还是为了提醒仍在的人?诺曼的人生之路是令父母欣慰,令邻里羡慕,令自己安心的,生命经营至此,应该没有什么遗憾.但是,年近古稀的他又回到了大黑脚河,继续自己若有所思的蝇钓,回忆是岁月留给他的唯一馈赠或惩罚.在故事的结尾独自钓鱼时想道:"如今,那些年轻时我曾经爱过但不了解的人们大都已经死去,然而我仍然能触及到他们."他在经过一生的丰裕之后,却独自品尝着回忆的惆怅,以及父亲那句话--"你认为我们本来应该能够帮助他吗?"--的质疑和熬煎.也许一切正如普鲁斯特认为的那样,人除了记忆其实一无所有,人的丰盈的生活,唯一经历过并弥足珍视的生活是过去的生活.诺曼的父亲曾说过,"只有当你把它记下来时,你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以及这些事所以发生的原因."诺曼这样做了,将它写成了书,生命行至此,回忆已成了唯一的礼赞方式.如影片的英文名字,一条叫做大黑脚河的河水流过麦克林一家所住的村镇,由记忆深处而来,缓慢地流过他的生命,穿行于回忆者的灵魂之中,最后也将连同他一起带走.以时间为度量的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除了我们记忆中的美好往事以外,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永恒存在的.

"生命不是艺术,那一刻永不可留";但文学是艺术,电影是艺术,它们可以将逝去生命中辉煌的时刻记载下来,化做一种现实的幻象重新呈现于人们的眼前.并让我们从单纯的光影声色中升华出感动.

 

P.S.1:夹杂英文绝对为了练习而已

P.S.2:普鲁斯特测试问卷

Proust Questionnaire 

  1.你认为最理想的快乐是什么?  

  2.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3.你最害怕什么?  

  4.你目前的心境怎样?  

  5.你本身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6.你认为你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  

  7.自己的哪个特点让你最痛恨?  

  8.你希望让什么重现?  

  9.你最痛恨别人的什么特点?  

  10.你最珍惜的财产是什么?   


  11.你认为最奢侈的是什么?   

  12.你认为程度最浅的痛苦是什么?   

  13.你认为哪种美德被过高评估了?   

  14.你最喜欢的职业是什么?   

  15.你对自己的外表哪一点不满意?   

  16.还在世的人中你最钦佩的是谁?   

  17.还在世的人中你最轻视谁?   

  18.你最喜欢男性身上的什么品质?   

  19.你最喜欢女性身上的什么品质?   

  20.你使用过最多的单词或者词语是什么?  

  21.你最伤痛的事是什么?   

  22.你最看重朋友的什么特点?   

  23.这一生中最爱的人或东西是什么?   

  24.何时是你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刻?   

  25.你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   

  26.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