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构建一个自由开放且安全有序的学习场域

(2023-02-01 20:29:19)
标签:

教育

构建一个自由开放且安全有序的学习场域

岳亚军

课堂,不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物理环境,其实也是师生共同完成学与教任务,共赴学习目标的社会环境,我姑且称之为学习场域。

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否有活力,第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能否营造出一种积极、开放、自由,能否围绕学习问题自由表达、为完成学习任务各抒己见,不为大胆提问而担心,不为自由分享而遭质疑的环境。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学生对场域是否安全自由极其敏感,如果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学生就好像是一只蜗牛,它头上有两只敏感的触角,蜗牛只有在感到非常愉悦的时候,头上的两只小触角才会伸出来,但只要稍微有一点不安全感,那两只小触角就会马上收回去,紧接着蜗牛的整个身子都缩到了壳里。类似的如刺猬等动物,每当遇到不安全的环境,它们都会收缩身子来封闭自己,开启自我保护的引擎来防御外来的入侵。老师们应该懂得,当学生感觉不安全,它们也会像蜗牛、刺猬一样加以自我封闭保护。我们的课堂,需要让学生头上的两只“小触角”伸展出来,让它们敏锐地感知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完成学习任务。

我无意将人与狗类比,但一种愉悦的场景是可以类比的。我们如果营造了一种自由开放且安全有序的学习场域,那人的那种愉悦是否与狗在一种安全状态下在主人脚下摇尾跳跃的愉快情境相类似。

如果这种自由开放且安全有序的学习场域,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得到一种放松的心情,那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人与其他动物在愉悦场景中不同表现的根本区别。课堂教学营造这种场景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他们高阶思维的能力。

在这点上,王栋生老师的一堂语文课,能够我们每一个老师以深刻的启发。

2008年汶川发生大地震,有位老师,在地震时因恐慌先跑出了教室,事后又对自己的行为做了不恰当的解释,引发网络声讨,得一“范跑跑”恶名。

随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教育部公布修订了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加进了“保护学生安全”这一条,强调教师要对学生生命安全充分负责。事涉学生权益,学生们会如何看到这个问题呢?

王老师注意到,一些学生只有简单的思考,很多学生不闻不问。

这就是我国当前教育存在的尴尬状态:最有价值的学习材料来自社会生活,老师却不能充分地利用社会问题作为教学资源;学生生活在社会,教育却沉溺在教科书和考试之中;学生在书本中学思考,却没有能力解析身边发生的事。王老师充分利用了这一教学资源进行了一次独立思考和思辨能力的训练。

老师问学生:“知道教育部的新规定吗?”学生表示知道。

你们对这项新规定有何见解?学生一脸茫然,有的表现出冷漠。

老师说:“我有点疑难想请教同学们。”这句话引起了学生的注意。

(老师以学生的身份请教学生,拉近了与学生的心里距离,营造了一个平等、自由的学习场域,也激活了学生的“触须”)

老师问:“如果这儿发生地震,在这间教室,谁跑得最慢?”

学生说:“老师。”

为什么?

年纪大了,身体也不是很好。”“有点胖。

老师继续问:“那么到时候怎么办?”

有的不知如何回答;有的说:“一块儿跑呗!”

老师说:“那不行。教育部规定我要对你们的生命安全负责,可是我已经没有这个能力保护你们跑了;如果有情况,你们不要管我,先跑吧。”

学生面面相觑,疑惑地看着老师。

这样不好吧?有学生问。

老师说:“你的意思是不能丢下我?”

那当然。你是我们的老师嘛!学生的语气很坚定。

老师说:“那不行。你为了关照我,万一遭遇不幸,舆论会认为作为教师,不但没能保护学生的安全,反而拖累了学生。所以我劝各位,到了关键时刻,无论如何,你们还是先跑,不要管我,这样反而成就了我的名节。再说,我老了,也无所谓了。”

学生全都感到这是个难题,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不仅是我这样的老年人,教学楼里还有三位怀孕的女教师,你们注意到了吗?

学生纷纷点头。

可她们也得对你们的生命安全负责!

学生忍不住了。有学生说:“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但是我觉得如果我们先跑的话很不仗义,以后想起来一辈子要后悔的。”

有个学生鼓起勇气,说:“我们是青年,在危急关头,丢下老师逃生,是学生的耻辱。”

有学生说:“我觉得,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在紧要时刻,只有强者、弱者之分,不一定只有老师和学生……”

老师问学生:“大家考虑一下,有没有可以提供给社会参考的准确答案?”

学生全都看着老师。

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也许到时候我们会知道。不过但愿——永远没有那种时候。”

停了一会,老师接着问:“我为什么要问你们这个问题?仅仅是因为我没有能力保护你们的生命安全吗?”

学生不说话。

好多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下课时有个学生对老师说。

很多时候,事情不一定有标准答案,或者说不一定有答案。但以一个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独立表达自己的想法,形成一种思辨能力,这就是一种教学情境,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追求。

这个场域的另外一个点,就是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判断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是否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否将所学知识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专业一点说就是思维可视化。这种可视化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表达,也可以是行为和制作的产品表达。在课堂上的表达最主要的方式是两种,一是老师设计的当堂检测题(纸笔形式),二是老师给学生时间进行口头的语言表达。而最简便的方式就是围绕学习目标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来观察学生的思维过程。维果茨基说:“我们既借助语言沟通,也借助语言思考。”我们可以从学生口头语言表达中发现学生言意互转的程度,从而判断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能把所学内容形成的理解与想法(意),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也就说明其知识的掌握程度越高,其思维就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这个道理,我们可以从教师教学本身来证明。

一个普通的教师,有时对自己某一章节的教学非常满意,其主要原因就是自己对这个章节的教学有了自己的理解,且能有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而一个优秀教师,总是基于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转化成自己理解,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这个方面最经典的例子就是陈寅恪教授。陈寅恪讲课有一绝:每次上课都夹一个蓝布包袱,把包袱打开,讲义、参考书摊在桌上,基本不看。然后侃侃而谈,引经据典,古今中外,海阔天空,滴水不漏,史料、引文的出处,都交代得请清楚楚,作者是谁、哪个版本、多少页……真像活图书馆。

最重要的是,陈寅恪的讲课,从不拾人牙慧。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而陈寅恪上课的教室,总是坐得满满的,一半是学生,一半是慕名而来的老师,就连朱自清、冯友兰、吴宓那样的名教授也一堂不漏地听他上课,人称他是“教授中的教授”。(原载《沈阳晚报》,转引自《扬子晚报》200881B4版)

陈寅恪的“四不讲”,源于他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也许我们很难企及,但对于我们教师应该有很多的启迪。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日常只是照本宣科的老师能够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优秀教师不仅能有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能创设良好的学习场域,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实现言意、行意的转化,实现学能的提升。

202321日星期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