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转化策略让学生乐学能学(续二)
(2022-03-15 07:52:15)
标签:
教育 |
将孤立不同文本内容转化为相互联系的整体
《出师表》之于《曹刿论战》,看似两篇不同内容的文言文,但如果将两者联系起来,我们就能发现,鲁庄公之于刘禅的对比 ,也许就能决定国家未来。齐鲁山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教师的教学,也常常止步与“肉食者未能远谋”之鄙而“卑贱者之能”的解读上,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鲁庄公。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思考,曹刿之于诸葛亮,无论从哪个角度比较,可以用望尘莫及来比喻。那么长勺之胜与北伐之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天时,是地理,更是人和。鲁庄公的“察纳雅言”与刘禅的“亲佞远贤”便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这样的不同文本内容转化为相互联系的学习,是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的。
如果,《出师表》之于《曹刿论战》是中国古代两篇文言文人物形象的比较,那么《孔乙己》之于《变色龙》就是两篇中外短篇小说的在人物形象与情节结构上的比较,使学生看到其间的相互联系与转化。
孔乙己之死与奥楚蔑洛夫之变。相同的是,腐朽的社会统治制度,一是扭曲人性,二是致人死地。不同的是,在相同的腐朽统治下,奥楚蔑洛夫选择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命哲学,而孔乙己则是以“自命不凡”的读书人为信念,一条道走到黑的书呆子。如果我们深度追问,这两个人你喜欢谁?那就是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了,而且,这样的追问特别有意义。
两篇短篇名作,在情节安排上的差别还是十分明显的。《变色龙》容易看懂,它是按照事情的发展过程安排情节的,《孔乙己》的情节特点就需要引导体悟了。它是通过“我”的眼睛正面描写孔乙己到店的几个生活片段与通过我的耳朵侧面描写孔乙己的不幸遭遇的有机结合建构了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小说情节,也许这就是学生写作最需要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