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茶叶地理志(全新开篇,开启云南古茶山旅游)
(2010-05-23 17:16:35)
标签:
大叶茶普洱茶布朗西双版纳原生态 |
分类: 普洱茶和古茶山 |
西双版纳茶叶地理志(开篇)
一,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与泰国、越南近邻,土地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国境线长达966公里。
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澜沧江纵贯南北,出境后称湄公河,流经缅、老、泰、柬、越5国出海汇入太平洋,誉称为"东方的多瑙河",因此,西双版纳既是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云南对外开放的窗口。西双版纳辖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和11个国营农场,总人口近84万人,这里聚居着傣、哈尼、拉祜、布朗、基诺等12个少数民族,占全州人口的74%。西双版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动植物的生长繁衍,素有“动植物王国”和“物种基因库”的美誉。在这近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长着高等种子植物5000多种,占全国高等植物种类的12%,占云南植物总数的33%。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3.6%,居全国各地州首位。设有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60多万亩,占全州总面积的12.2%,主要保护热带、亚热带森林系统以及珍稀动植物资源。森林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南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苔藓常绿阔叶林四种,形成多层次、多种类的复杂的热带生态系统。是世界难得的生态宝库。
云南是茶树的主要原产地,是茶叶的故乡。世界上用于制茶的植物有23属380种,其中15属260种分布在云南。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古老的野生茶树和最早的人工栽培型茶树,都在西双版纳及普洱临沧一带。地处云南省的最南端,拥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茶园,西双版纳自然成为茶马古道的南端起点。西双版纳茶叶生产、贸易的历史悠久,是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和普洱茶的发祥地和原产地。产茶历史可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后人称西双版纳的茶叶为“武侯遗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现在的西双版纳,全州36个乡镇除勐捧镇以外,都有茶叶分布,主要分布海拔为800米至1700米。茶园总面积近四十万亩(其中百年以上的古茶园约十万亩)。勐海县更是全省第一产茶大县。古茶园分布于一市二县的100个村寨之中。其中勐海县古茶园面积最大,有46216亩,分布于全县12个乡镇的37个村寨;勐腊县有古茶园面积27793亩,主要分布于该县北部的象明、曼腊、易武三个乡的46个村寨;景洪市古茶园面积较少,有8000多亩,主要分布于基诺、勐龙、勐旺、景洪四个乡镇的17个村寨。古茶园大都分布在经济较落后、交通不发达的山区、半山区乡,分布区域内居住的民族主要有汉、彝、基诺、布朗、傣、哈伲、拉祜等族。古茶园分布面积较大的乡镇有:格朗和乡15000亩,象明乡9721亩,布朗山乡9505亩,易武乡8279亩,勐混镇8010亩,勐龙镇5170亩,基诺山乡2900亩。较大的古茶山共有十五座(澜沧江以东的六座知名度较高,在澜沧江以西还有南糯山,大勐龙小勐宋,勐海勐宋,帕沙,贺开,布朗山,巴达,曼糯,景迈)。近代新辟的大茶山还有大渡岗,普文,尚勇,星火山等!这些茶山不仅有美丽多彩的自然风光,更有绚丽灿烂的民族文化(西双版纳的世居少数民族达12个,除傣族外,其余少数民族的传统经济大多以种茶为主)。
西双版纳古茶树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水系的山区丘陵地带的温凉、湿热气候地区,海拔在1000—2000米,年均温度18—22。C,10。C的活动积温在6600—8100。C,年降雨量在1200--1900毫米。土壤主要为红壤、砖红壤,PH值在4—6之间,有机质高或较高,土壤水分含量高,氧、氮、钾、磷等常量元素较丰富,这些优越的光、热、水、土条件为云南大叶种茶为主的茶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对茶树生理代谢产生深刻影响,对茶叶的多酚类物质、儿茶素、氨基酸等内含物质的生物合成、积累极为有利,为当地优良、独特的茶叶品质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下内容主要摘引自西双版纳州古茶树古茶园资源普查队2004年6月25日的部分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