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谁都不出声》/罗南
(2014-04-09 14:36:23)
标签:
黄土路谁都不出声读后感文化 |
分类: 哎,评论:) |
http://s2/mw690/001a095ngy6HYa7mGsh81&690
读书笔记之《谁都不出声》
罗南
下了订单N久,终于得到黄土路的书《谁都不出声》。散文集,小巧精致的一本,比我手掌略大。便就喜欢上了。此喜欢是因为书的装帧设计。此喜欢还因为书的小巧便于我随手翻阅。我想象我未来书的样子,它也应该如我手掌般大,我能把它装进随身携带的包里,片刻的空闲也可容得人取出来翻翻。
从后记开始阅读。黄土路与庞白扯的散文突然清晰了我对散文的理解。我同意这样的观点,散文是“写”而不是“创作”。摘录精彩片句如下:“在我看来,散文首先就是一种记录。它是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的,它也是作家看社会和人生的一只眼睛,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就像一个人,他心里憋着有话要说,那他就写散文。散文就是说出来。”
喜欢黄土路打的那个比方:我们的生活本来就散散淡淡得像一篇散文。
正是如此。在我年过三十岁后,我就不喜欢那些用词华丽,用力过度的散文了。
遁着《谁都不出声》深入黄土路的心灵里,我触摸到那个名叫赐福村的村庄,那所名叫利达的学校,黄土路在乡间风尘仆仆的小道上奔跑的身影。他的眼睛装着村庄,他在感受村庄里每一点滴的疼痛。黄土路十五岁的时候,黄土路二十八岁的时候,黄土路三十八岁的时候。黄土路奔跑的步子越来越远,黄土路的眼睛却一直留在乡村,留在过去的生活的皱褶里。黄土路在迷茫。山这边,山那边。城市,农村,农村,城市。黄土路一直在迷茫。
乡村与黄土路之间,不仅仅是母亲父亲,也不仅仅是记忆,那些忧伤和割舍不下的,是血液里流奔的东西。
《谁都不出声》全书以三个章节进入:流年——烟火——地方。我喜欢“流年”较多。窃以为,黄土路写与故乡有关的篇章更深刻更深情更饱满。我喜欢《父亲传》里的父亲,那个“心里有一头豹子”的能隔山打鹰的强悍父亲在老年后终于变得柔软,他穿越城市车水马龙的街道时的惶恐和小心翼翼并不亚于朱自清《背影》里父亲的背影更叫人心疼。
我还喜欢《山那边的凤山》。相对“地方”章节的其他篇目,《山那边的凤山》更为饱满和浑然天成。我喜欢那样的叙述,在看似风轻云淡的叙述里,一些深刻的东西出来了。一个地方的面目清晰了。一个名叫“凤山”的小县城被人记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