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适合儿童背诵的古诗选本:《古诗接龙》

(2012-01-31 01:20:26)
标签:

幼儿教育

古诗接龙

唐诗启蒙

五言绝句

育儿

分类: 我的文

http://s16/middle/3f645efagb7c226eb0cef&690

最美的种子埋在心灵最深处

(序言) 

  

写在女儿后背上的唐诗课堂

 20098月,我们一家应邀对韩国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访问。我和妻子都有工作要做,于是轮流带女儿游玩。晚上累了困了,通常是妈妈陪着入睡,我在隔壁房间开夜车。有一天晚上,女儿忽然要我陪着入睡。睡觉之前,照例是先讲故事。故事讲完了,女儿还是没有睡意,我就提议给她背唐诗。她则要求我一边背诗,一边用手指在她的后背上写字。写着写着,女儿就在我的唐诗声里安然睡去了。谁曾想到,我女儿的唐诗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那天晚上,我差不多连背带写了二十来首唐诗,包括《送元二使安西》、《乌衣巷》、《泊秦淮》、《回乡偶书》等寻常可见的著名绝句,也有篇幅稍长的律诗,比如《送魏万之京》、《黄鹤楼》、《西塞山怀古》等。孩子喜欢,我背得又不吃力,于是这项活动便成了女儿临睡前必不可少的项目。女儿的要求越来越高,每天都要求我在她的小后背上写新的诗。我搜肠刮肚,不仅翻出了记忆深处所有的唐诗宋词,还特意上网搜索,翻找出许多美丽感人而且朗朗上口的好诗,愉快地奉献给女儿。

很快,女儿便反馈给我们以惊喜了。妈妈喝咖啡的时候,她联想到“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这是由“咖啡”想到了“柴扉”;妈妈买来蘑菇,女儿要生吃,妈妈吓唬说生吃蘑菇有毒,女儿便由“毒”联想到“独钓寒江雪”;我们三个坐在附近公园里看远处的汉江,看天上的月亮,妈妈随口问女儿“月亮像什么呢?”女儿不假思索地回答,“月光如水水如天”;有时候女儿比较调皮,特意把整首诗往串了背,比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飞流直下三千尺,夜半钟声到客船”。好家伙,《凉州词》、《望庐山瀑布》和《枫桥夜泊》三首风马牛不相及的绝句被她整合了。我们两个笑得眼泪都要流下来了,女儿自己则得意洋洋。

诗记得多了,女儿渐渐有了比较的能力。比如背到“人面不知何处去” 黄梅,她马上想到为什么不是“笑问客从何处来?”也许是集中背诵的缘故,她也能感觉出诗歌里的窍门。《清明》里说“清明时节雨纷纷”,她立刻想到《约客》里的“时节家家雨”。听到《题都城南庄》,她便说《赠汪伦》和《大林寺桃花》里也有桃花。走在街头,女儿常常会情不自禁冒出“不知何处是他乡”,还说《客中行》里的兰陵美酒和《凉州词》里的葡萄美酒不一样,问她哪里不一样,她便说前者是白色,后者是红色。这样写着听着进行我们的唐诗之旅,大约一个月后吧,我们三个走在首尔市内,女儿骑在我的肩头,忽然高声朗诵道,“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妈妈还没反应过来,我更是惊讶得合不拢嘴,这是初唐诗人李颀的《送魏万之京》啊。

这时候,女儿只有两岁半。

  

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该节不见于书,收录于此,以资纪念)

 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诗歌,每个国家的诗歌也都具有自身的特色,而中国的古典诗歌在经过孔子的收集整理之后,不仅审美功能得以强化,还获得了得天独厚的教化功能。孔子曾经说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另外孔子在教育自己的儿子孔鲤的时候也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他老人家是把《诗经》乃至诗歌当做教育和学习的基础。此后经过1500余年的发展,唐诗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巅峰,从内容上说兴、观、群、怨无所不包,从形式上说整齐有致、法度森严,既有“建筑美”,又有“音乐美”,读来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例如,古今中外的诗人们大都写过有关月亮的诗歌,我们不妨找出几首好诗来做个比较。

皓月闪烁在树林,

枝干上 树叶下

发出一种声音

啊,心上的人。

池塘像深邃的明镜,

倒映着黑色的柳影,

风在柳梢啜泣嘤嘤……

梦幻吧,是时候了。

辽阔,温馨的宁静

似乎走下

星光闪烁的苍穹

这正是美满的时刻。

这是法国著名诗人魏尔伦的名作《皓月》,描写诗人漫步月下,感受自然的优美静谧,并且从“辽阔,温馨的宁静”之中聆听到了“一种声音”,仿佛是来自心上人的呼唤。诗歌的确是诗人内心的声音,需要我们透过文字的外衣去聆听。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家喻户晓的好诗,同样是动静结合,以有声衬无声。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维尔伦的诗也有韵脚,只是不够严谨,也许是翻译上不好处理的缘故。王维的诗不仅押韵严格,而且中间两联对仗工整,仅仅通过二十个字便刻画出了美轮美奂的意境,宏大壮丽,却又不失细腻优美,显示出极为高超的语言技巧。这样的诗歌显然更易于记忆和背诵,更是提高儿童语言能力的不二之选。

你的脸色苍白

莫不是倦于攀登天庭

或默默地凝望大地

在身世不同的群星中

漂泊流浪,孤苦伶仃

像一只落落寡欢,变幻无常的眼睛

找不到任何事物值得你永不变心

这是英国大诗人雪莱的抒情短诗《给月》,通过移情于月的技巧描写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情感,虽然表面看来写的是月亮,实际上字字句句写的都是自己,应该说月亮是诗人心灵的外化形象。说到用月亮来衬托孤独,我们自然会想到大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雪莱的诗歌以静态的描写刻画孤独,而李白的诗歌则是以“举杯”和“歌舞”两个动作来刻画孤独,前面四句进行交代和铺垫,通过“我”和“月”、“影”的交叉描写极尽巧妙地呈现出了此时此地的孤独情怀。及至转韵之后,内心深处无以排遣的孤独则又催动三者转入移动状态,读者面前便出现了迷离而忧伤的情景。

那片黄金中有如许的孤独。

众多的夜晚,那月亮不是先人亚当

望见的月亮。在漫长的岁月里

守夜的人们已用古老的悲哀

将她填满。看她,她是你的明镜。

这是我最喜爱的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博尔赫斯献给妻子玛利亚儿玉的《月亮》,诗人通过博大深远的想象展现了月亮意象的共时性,这样的写作技巧我们也可以从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中找到共鸣。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这首诗由点及面,犹如涟漪般荡起思绪之波,最后绵延成滚滚长河;又由触手可及而到千里之外,由凡尘世间而到宇宙洪荒,引领读者的想象翱翔万仞。单从儿童记忆的角度来说,《春江花月夜》绝对是最佳的教材,她的节奏的伸缩舒卷,她的旋律的起伏跌宕,她的音节的层次错落,她的情怀的深沉婉约,几乎超越了整个唐朝的诗歌。

通过上面的简单分析不难看出,中国古典诗歌是多么适合于儿童的精神启蒙。背诵这样的诗歌,不仅能够启发儿童最初的语感,增强孩子的理解力,更能开启孩子的心智之门,提升孩子的精神层次。最美的种子埋在心灵最深处,这颗种子就会慢慢地生根发芽,随着孩子的成长而结出累累硕果。

 

                                     为了忘却的记忆?

  女儿对唐诗的吸收力让我惊讶,同时也给了我巨大的启发:三岁之前的孩子,记忆力竟是如此之强!如果稍不留神错过了这段宝贵的时间,那该是多么巨大的损失!于是我刻意寻找并背诵唐诗宋词,便于“传授”给女儿。然而作为大人来说,精力毕竟有限,既要带好孩子,还要兼顾工作,两者都很重要,不可偏废。这使我想到了“古诗接龙”的好办法,一首首散落的诗歌并无联系,经过首尾相接的安排之后,立刻变成了坚不可摧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想起这个整体中的任何一首诗,马上就能连绵不绝地背诵下去。从最简单易记的五言绝句开始,再到七言绝句、律诗,再到音节富于变化的宋词元曲,我相信孩子的记忆力会随着诗歌复杂程度的递进而增强,我相信孩子的思维能力会在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得到锤炼,我相信孩子的想象力也会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文字空间中更上层楼。

也许有人会问,下了这么大力气,孩子能记住吗?这应该是非常普遍的疑惑,我的许多朋友和邻居几乎都有此问。不过,我对这个问题并不担心。记得从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尽量带她出远门,见识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开拓她的眼界。就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事物和风景进入她的视野,触动她的心弦,尽管大部分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淡,继而消失,却也有小部分沉淀在她的心灵深处,随着她的心智慢慢地发酵,终将成为生命的养料,滋养她今后的人生之路。唐诗宋词也是这样,对于不能确信的事物,我们不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只是付出小小的努力,说不定就能让孩子受益终生。

关于孩子的记忆,我们千万不要低估。去年我曾打印了许多唐诗宋词,在家中墙壁上到处张贴。有一天晚上,女儿要我在她的后背上写《筹笔驿》。遗憾的是我没有把这首诗背诵完整,就搪塞她说什么“筹笔驿”啊,我怎么不知道。女儿不依不饶地说,就在墙上第二首,你过去看看嘛。当时已经熄灯了,我只好遵命开灯,按照女儿的指示往墙上看了看。天啊,诚如女儿所说,贴在墙上的第二首诗果然是李商隐的《筹笔驿》,于是我连忙给她读了两遍,算是应付过去了。我贴出来好几天都没来得及背,结果女儿走过路过的时候已经留意在心了。我想,每个孩子都有心智上的闪光之处,我们真的应该千方百计地为他们发掘,而不是先入为主地掐灭了他们灼灼闪耀的智慧火苗。

那些斤斤计较于孩子能记住什么的父母让人感觉很小气,好像给别人什么东西,心里念念不忘会不会得到回报啊?等到你终于道破内心焦虑的时候,不但不会让人感激,反而招致别人的反感。对于自己的孩子,何尝不是这样呢?感觉好不容易挤出时间教给孩子知识,却又担心孩子给忘了,无法回报自己的苦心。其实大可不必,对别人尚能大方,对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要小气?我们不妨这样想,我教我的,你忘你的,只要我给予的努力超过了你的遗忘天性,那就是胜利。遗忘也是选择的过程,有些与孩子天性气质不合的东西被淘汰,符合孩子天性气质的东西自动就会刻印在孩子的心底,想忘也忘不了。事实上孩子也不可能彻底遗忘,我们不妨做个试验:让孩子背诵一首诗歌,感觉快要忘记的时候再让他重新背诵,你会发现这次的背诵要比开始的时候容易。我们之所以失望,那是我们奢望一劳永逸。

也许有人怀疑,背诵这么多古诗,真的有用吗?我教育孩子的切身经验说明,的确有用,只是这个作用不像吃饱了饭就腹胀那么立竿见影。我当然不指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诗人或者作家,不过唐诗宋词的背诵对于孩子记忆力、理解力和识字能力的开发却能起到无与伦比的作用。孩子小的时候,尤其是三岁之前,多多记忆这些朗朗上口的韵文,有意无意之间他们的记忆功能会得到强化,并且建立起牢不可破的记忆和理解结构。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童子功吧。通过我贴在墙上的诗歌,我女儿认识了不少的汉字,这对于她独立阅读帮助很大。去年底,我们让她独立阅读《论语》的时候,她不认识的字已经不多了。《论语》读了十天左右,她就对妈妈说,“妈妈我觉得论语不难了”;读到两个月的时候,她已经基本能背诵整部《论语》了,有时玩着玩着就会忽然冒出大段大段的复杂拗口的章节。

另外在我们成年人的眼里,孩子三岁之前的时间(甚至上学之前)似乎是无用的,因为很多人理解的“有用”是将来在学校里能考多少分,能排前几名。而我恰恰认为,最无用的时间正好可以用来学习最“无用”的知识。这样说并不是对古代诗人的不敬,当然这也是相对于我们的学校教育而言。等到孩子真的踏进学校的门槛,扑进无穷无尽的课本和试卷的海洋,他们哪里还有精力去光顾这些“无用”的学问啊。即使学几句唐诗宋词的名句集锦,那也是为了应付考试。结果,记住了大量的句子,却没有完整的作品意识,理解起文意来还是力不从心,甚至有剑走偏锋之忧。 

 

“耳濡”和“目染”

 培养孩子是个劳苦而又愉悦的过程。我们不仅能从孩子身上重新发现自己小时候的影子,还能亲眼见证生命的奇迹,当然也包括孩子学习知识和融入社会的神奇。经常听人们亲昵地叫“小屁孩”,然而就是这些小屁孩,真正学起东西来速度惊人,领悟和接受能力也令人震惊。记得2009年有个两岁小孩熟练抽烟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我看后既痛恨孩子父母的不负责任,同时也感叹孩子超强的模仿能力。如果大人加以有效引导,将孩子的能力用到有价值的地方,这个孩子肯定能学会许多有益的东西。如果继续放任自流,等到孩子长大之后,那种与生俱来的学习天赋渐渐荒废,说不定父母还会反过来责怪孩子没出息呢。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世上没有笨孩子,人间只有懒父母

正如前文所述,我女儿的唐诗之旅起步于临睡之前我给她背诵的诗词。这时已经熄灯了,万籁俱寂,只有我在她耳畔低声念诵着古老而美丽的句子。她就在熟悉的声音里安然入睡,醒来时已经记住不少,只要重复两三个夜晚,一首新的诗歌基本上就印在她的心里了。这正是令我惊讶和羡慕的地方。现在我已感觉记忆大不如前,每天总是会冒出许许多多的烦心事,昨天的事刚刚忙完今天又来了新的事,再也找不回像孩子们那样心思单纯、了无烦扰的时候了。像我们背诵什么东西,总要多看几遍,甚至还需要用手抄写,记得小时候家长和老师也经常嘱咐,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说明成人记忆需要动用各种感觉器官,然而孩子正处于耳聪目明的时期,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尚未遭到熏染和破坏,更加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帮助他们大力开发和巩固。

家长多背些诗歌存在心里,闲来无事便“取”出来轻轻念诵,慢慢地孩子就能记住,这是多么省心省力的教育方式啊。《古诗接龙》正是考虑到这个优势编纂的古诗选本。记得今年春节,我们带着孩子回老家过年。白天要走亲访友,喝酒应酬,晚上也因为邻居亲朋的来访而聊到很晚,所以感觉很疲惫,就想早点入睡。然而女儿却因为环境的变换而加倍兴奋,不肯早睡,熄灯之后还要让我继续写诗背诗,我在睡意朦胧之中写着念着,常常是稍不留神就迷糊过去了,忽然醒转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还在念诗,而且是按照“接龙”的顺序丝毫不差,终于把女儿哄入了梦乡。这件事让我哑然失笑,同时也觉得“古诗接龙”真是有用啊,关键时刻派得上用场。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古诗接龙》选择的诗人诗作相对来说比较陌生,不同于《唐诗三百首》或中小学课本或各种唐诗读物中寻常可见的那几位诗人和他们的作品,这也是编者刻意为之,如果是将来必然会学到的东西,我们何必再费此心力呢?中国古代的诗人灿若星辰,仅《全唐诗》收录的诗人就有2529位,收录作品42863首,所以我们应该尽量打开孩子的视野,砥砺他们的天聪禀赋,让他们学会自己去欣赏佳作、神会古人,这就超越了背诵诗歌的境界,因为孩子的潜力永远超出我们的估量。

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听觉记忆,家长们不妨开动脑筋,开发出各种适合自己家庭和孩子的途径和方法。现在电子科技非常发达,完全可以动用各种手段,比如录音机、MP3、录音笔等等,先把整本“古诗接龙”录制下来,然后无论孩子在干什么,哪怕他在上厕所,或者在玩拼图,也可以制作成CD,放在车里……只需反复播放,他肯定能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些无心插柳之举,常常能收到绿柳成荫的效果。今年我们在墙上贴了许多世界名画,还没有来得及领着孩子细细鉴赏,不料一次偶然的机会,女儿突然冒出这样的句子:“青春的美与视觉上的愉悦是统一的,这里既未使用那种洒上极细腻的色粉,用宽笔在上面划成一道一道的技法……”我惊愕,连忙追问她念的是什么。女儿指着床头的画说,《读书少女》啊。我顺着女儿手指的方向看去,原来是我贴在那里的名画,法国画家弗拉戈那尔的《读书少女》的赏析词。还记得去年夏天,我们开始给孩子读经典,你想让孩子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听你朗读,估计是很难的事,所以我们不管她在干什么,只要到了读书时间,就在她身边大声读书。没用几天,女儿已经能自己背出《老子》的前面几章了。

家长随时随地教给孩子是个节约时间的好办法,能把乘坐地铁、公交或者送孩子上幼儿园的时间都有效利用起来。我有个朋友原来用自行车接送孩子上幼儿园,后来接触到“古诗接龙”,他就选择了步行接送,放慢速度,用来跟孩子背古诗,结果半个月的时间就背诵了将近五十首。然后他又把这些诗歌打印出来,贴在家里每个地方,等到孩子对应上记忆中的诗歌和墙上的诗歌之后,原来几乎不认字的孩子也认识了不少的汉字。这岂不是两全其美的捷径吗。当然,家长也可以选择陪孩子共读的方式。这样既培养孩子的视觉记忆,又能培养孩子的听觉记忆,古老的汉字和优美的诗歌韵律能够同时印记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 

 

“玩物致知”是捷径

 不论古今中外,诗歌本来就是展现内心世界、表达情感思想的手段和工具。诗人的感情世界何其丰富多彩,诗人的想象何其瑰丽奇崛,因此诗歌绝对不是生硬刻板的文字堆砌,我们在教给孩子唐诗宋词的时候也千万千万不要机械化了。比如《古诗接龙•第一辑》第十六首是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的《与子上野步》,“篱落深深巷,茅茨小小家。冬晴好行脚,何处不梅花。”这首诗只用短短二十个字描写了冬日的一次野外散步,前面两句记录了诗人眼睛看到的风景,深深的巷子两边都是篱笆围起的矮墙,里面是帽檐低小的人家,通过两个叠词的巧妙运用,我们不难读出诗人心底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后面两句诗人刻意强调“冬晴”,显然是刚刚下过了雪,而残雪之中盛开的梅花自然给诗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于是诗人就在此时此刻停住脚步,细细品味,刹那间生活的况味和人生的感悟也就自然而然地散发出来了。如果我们能在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信手画出几根篱笆、一片屋檐、几朵梅花,再有两个若有若无的人影,那么全部诗意就能生动地呈现在孩子的眼前了。“冬晴好行脚,何处不梅花”,这个饱含生命智慧的句子也将长远地影响小读者的人生之路。

像这样学习知识、学习智慧实在是既简单又有趣,我们完全可以放开思路,动用各种方法来学习诗歌。我们家原来住的小区中央有一片湖水,我们经常在晚饭之后带着孩子到湖边散步。三岁左右的孩子正是爱玩的时候,喜欢各种各样的想象游戏。有一次,我跟孩子商量说:

“从现在开始,我就是刘禹锡了。”

“那我呢?”

“你想当谁呢?”

“那我就当李商隐吧?”

“好啊。”

“妈妈当白居易好不好?”

于是,我们三个唐代大诗人就坐在湖边的长椅上玩起了看电影、捉迷藏的游戏,互相喊着刘禹锡、李商隐和白居易的名字,点到名时就背一首这位诗人的作品。不知不觉间,孩子似乎对这三位诗人不再陌生了,甚至连他们的作品也更愿意去读去听去读了。

很多人怀疑我们天天把孩子关在家里读书认字,其实我们最重视的恰恰是孩子的户外活动,每天必须保证足够的锻炼时间,因为身体健康才是生命的第一要务。《礼记•大学》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后来经过南宋大哲学家朱熹的阐释发挥,“格物致知”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学说。对于儿童时期的学习而言,我更主张“玩物致知”。这当然不是态度的问题,而是方法和手段多样化的问题。三岁左右的孩子既爱玩,又处于智商大爆炸的阶段,如果能够充分用好玩耍和游戏的时间,那么随时随地都能让孩子学到知识。孔子在教弟子读《诗经》的时候也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就是说诗歌之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活知识,只待我们去发现。逛动物园的时候,我们可以教孩子背诵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逛公园赏花的时候,我们可以教孩子背诵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教孩子学习数数的时候,我们可以教孩子背诵罗隐的《京中正月七日立春》:“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清明节的时候,我们可以教孩子背诵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游黄鹤楼的时候,我们可以教孩子背诵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和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放风筝的时候,我们可以教孩子背诵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当然,上面的列举只是打个比方,我国古代的优秀诗歌浩如烟海,这本《古诗接龙》也只是从中精挑细选出来的部分佳作而已。我想,只要能够按照“玩物致知”的思想贯彻坚持,只要能做到处处留心,那么无需付出多少,孩子就能轻轻松松地背诵很多诗歌,而且这些诗歌与生活知识密切结合,不仅会变成立身处世的学问,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形成富有想象力的思维方式。

伟大诗人苏轼曾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不论孩子将来为文为理,肚子里藏着许多优美动人的诗歌终归不是坏事。古代选拔人才就讲究“文武双全”,而当代教育最为人诟病之处也正在于过于片面、过于狭隘,造就出来的学生往往视野不够开阔,胸怀不够宽广。我国科学巨匠钱学森先生曾经提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我们国家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振聋发聩,发人深省,拿钱老本人的例子来说,他毕生取得的辉煌成就与他的艺术修养密不可分。这是钱学森先生的名言:

“几十年来,蒋英(钱先生的夫人)给我介绍了音乐艺术,正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艺术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更活一点。”

                                                                                       薛舟

                                                                                                                                                   2011 清明

(附内文图样)

http://s15/middle/3f645efagb7c211adf11e&690

http://s15/middle/3f645efagb7c21222949e&690

http://s4/middle/3f645efagb7c2344afef3&690

http://s3/middle/3f645efagb7c222dd40c2&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