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伊朗旅游伊朗自由行伊斯法罕波斯茶馆旅游 |
分类: 西亚和中东:7国 |
纵观2500年的波斯历史,伊斯法罕(Esfahan)是众多古都中保存最完好的都城,也是现在伊朗最热门的旅行目的地。集华丽伊斯兰古建筑,古色古香的大巴扎,还有艳丽的波斯美女于一身,被称为“中东的佛罗伦萨”的艺术之都。
伊斯法罕位于伊朗中部海拔2200米的伊朗高原上,现为伊朗第三大城市,伊斯法罕省省会。距离德黑兰450公里,距离库姆280公里。3车道的高速公路,路况非常好,一路戈壁滩景致。
中途有个叫做阿卜亚内赫(Abyaneh)的热门旅游村落,有1500年历史的古老村子,很多旅游团和摄影团都会前往的景点。
整座村庄向东横跨在一条山谷里,村子的南侧山坡上,有个废弃的古堡,是俯拍整个村子的最佳位置。
整个伊朗高原,由于海拔高,紫外线强烈,白天干燥炎热,晚上凉爽舒适。位于Karkas山脚斜坡上的阿卜亚内赫,整个村子都是用粘土建造,所有房屋的屋顶都做成平面。虽然这里的屋顶不像马苏莱村那样需要用作上层的院子,但每家每户由于空地少,屋顶显然是用来嗮谷物的场所。
据说这个村子有160多户人家,300多人口。和商业化严重的马苏莱村相比,这里几乎没有什么商业,保持着比较原始的风貌。阳光直射,拍不出什么片子,短暂停留,匆匆前往伊斯法罕。
伊斯法罕古城坐落于一条叫做扎因代河(Zayande
Ri.)的北岸。由于这里靠近波斯波利斯(第一波斯帝国首都,前553-前330年)和伊什塔克尔(第三波斯帝国首都,224-651年),伊斯法罕在公元前就已形成城镇,是一个具有2000年历史的古城。
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占领波斯,不仅强迫波斯人民从原来信奉的琐罗亚斯德教改信伊斯兰教,摧毁了大量原有的建筑,同时也开始建造大量的伊斯兰建筑。
阿拉伯帝国的后期,随着阿拔斯王朝与拜占庭帝国的长年战争,帝国不断衰弱,伊朗高原被塞尔柱帝国(Seljuk
Empire)统治。塞尔柱帝国发源于今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西亚高原上,属于深受波斯文化影响的突厥部落,以乌古斯突厥语和波斯语为母语。帝国在11世纪末鼎盛时期的疆域一度扩张到整个小亚细亚,以色列,叙利亚,黎巴嫩一带。
伊斯法罕也正是在塞尔柱帝国定都于此之后,迎来第一次繁荣期(11-12世纪)。聚礼清真寺(Jameh
Mosque)就是那个时期建造的伊朗最古老的清真寺,距今已有1000年。
世界上很多伊斯兰城市都有一座叫做“聚礼”的清真寺。聚礼(Jameh)在伊斯兰教中是指星期五的正午朝拜,一周中最重要的礼拜,一般每个人都会参加,故称为“聚礼”。现在看到的伊斯法罕聚礼清真寺,是一座占地巨大,包括四座不同时代的建筑群。其中南侧伊万和大圆顶就是属于塞尔柱时期的建筑。
伊斯法罕聚礼清真寺,集不同时期的清真寺建筑风格于一体,被认为是清真寺博物馆,2012年列入世界遗产。庭院中央的世界遗产徽标。
北侧建筑中的拱廊和青石板地面,看似非常古老,见证了这座古老清真寺的漫长岁月。
伊斯法罕的巴扎拱廊,从聚礼清真寺前的老广场,一直延伸到伊玛目广场,约2公里,也正是在塞尔柱帝国期间开始形成,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巴扎之一。恰逢周五巴扎大多商店都关门(伊朗人每周是周四下午到周五放假,周六周日工作),走在层层相叠的拱顶廊道里,仿佛能听到丝绸之路上的喧闹交易声。
严格上讲,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似乎并不经过伊斯法罕,但伊斯法罕连接着波斯湾沿岸的城市到丝绸之路十字路口的哈马丹。东方的丝绸,以及后来欧洲人开拓的香料,都是在这些巴扎中进行交易。
塞尔柱帝国之后,波斯被野蛮的蒙古人占领,伊斯法罕暂时失去了原有的繁荣。17世纪的萨菲王朝(也叫萨法维王朝,Safavid,1502-1736)再次统一了波斯,并把疆土扩展到今天的阿塞拜疆、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一部分,史称第4波斯帝国,波斯才再次迎来繁荣。
萨菲王朝起源于高加索地区阿塞拜疆的苏菲派教团的土库曼人部落。这里原本属于波斯的版图,深受突厥文化的影响,是突厥化的波斯人,以波斯语和阿塞拜疆语为国语,并正式开始以什叶派伊斯兰教作为国教。
萨非王朝的首都最初设在大不里士和加兹温。1588年阿拔斯大帝( Abbas the
Great)继位后,将都城迁至伊斯法罕,很快使伊斯法罕恢复了昔日的繁华并将帝国推向鼎盛,伊斯法罕也被美誉为“伊斯法罕半天下”。
现在伊斯法罕的绝大部分伟大建筑也都是建于阿巴斯大帝期间。阿里卡普皇宫(Ali Qapu),
是用来招待外国使节的宫殿,看台是皇帝和王室客人观看马球和焰火以及检阅军队的地方。
作为伊斯法罕的市中心地标,伊玛目广场(Emam
Square)是1598年,阿巴斯大帝决定迁都伊斯法罕后,作为首都的核心广场而建。广场长500米,宽160米,即便是现在,其规模也仅次于天安门广场。1979年列入世界遗产。
位于广场南侧的伊玛目清真寺(Imam
Mosque),是伊朗最高级别的清真寺,完工于1630年,占地1.7万平方米,四个伊万(清真寺建筑中的拱形门被称作为Iwan)围着一个庭院,这是波斯风格清真寺区别于其他国家清真寺的最大特征。
清真寺里外的墙面均由精美的瓷砖镶嵌而成,是当时文化艺术最高水准。伊朗2万 IRR纸币也以伊玛目清真寺作为背面。
伊玛目广场上的水池,是拍摄清真寺倒影的绝佳之处。
位于伊玛目广场西面的四十柱宫,是一个典型的波斯花园型宫殿,阿巴斯二世时建成,当时接待贵宾和外国使节的地方。宫殿前半部是三面开放的平台,台上有二十根高大的松木柱子。宫殿内的描写波斯人民生活的各种壁画,依旧如新。
位于高原上的波斯,有大河穿城而过的城市极为罕见,伊斯法罕的美丽和繁荣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条扎因代河。横跨河上的大桥,也成了伊斯法罕的一道景观。特别是建于阿拔斯二世时期(1650年左右)的哈鸠大桥(Khaju
Bridge),不仅是一座桥梁,也是一个人工水坝,更是波斯风格建筑的典范。
哈鸠大桥的上游一公里处,还有一座外观极为类似的三十三孔桥,但哈鸠大桥因为桥墩附近有许多阶梯,每到傍晚,这里成了伊斯法罕人约会聊天,唱歌咏诗,聚会表达诉求的一个场所。
融入他们之中,波斯人民的好客热情,让人难以招架,也让人深深体会到和平的环境对于幸福生活是何等重要。
萨菲王朝,阿巴斯大帝为波斯人民,为伊斯法罕留下的众多古老建筑和灿烂的文化。伊斯法罕人民对阿巴斯大帝的崇敬也是显而易见的。伊斯法罕现在最高级的酒店就取名为“阿巴斯饭店”。
阿巴斯饭店拥有美丽的波斯庭院,华丽的大堂和茶馆,是伊斯法罕乃至整个伊朗的名门饭店。
波斯文化的另一大特色还体现在其餐饮文化上。传统的波斯餐厅,其建筑和装修风格本身就带着浓郁的波斯色彩。
他们虽然也有普通的餐桌,但更多的是围坐在一张铺着鲜艳地毯的床架上,盘着腿就餐。日本人也有盘腿吃饭的习惯,但日本人还有一张矮桌,而波斯人没有桌子,这对于大部分外国游客来说,极难适应。
伊朗禁酒,也就没有酒吧,但有很多特色茶馆。这间隐藏在伊斯法罕大巴扎一隅的茶馆(tea
house),名叫Azadegan,在当地名气很大。虽然早已过了午饭时间,找到那里,当地人排着长龙。老板得知我们来自中国,竟然让我们优先进入,排着队的当地人也都个个毫无怨言。心里过意不去,再三向他们表示谢意。
这间位于地下的狭窄餐厅,墙壁和屋顶挂满了各种各样古董般的灯具,水烟壶和装饰品。原本是一间水烟茶馆,现在更主要是用作餐厅。
由于已经用过午餐,移到隔壁的一个专门的水烟茶室。为表谢意,除了藏红花茶,尽可能多点一些小食。和隔壁的几个年轻人交流水烟的正确吸法,让伊斯法罕3天的打卡拍摄划上完美的句号。伊朗的朋友们,感谢你们。帮你们拍摄的照片,一定逐一用邮件发给你们!
更多伊朗游记和图片,连载中。
前一篇:库姆,伊朗第二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