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知音之叹

(2005-11-13 17:20:30)
分类: 心情
】“知音”二字在中国的诗文始终是放射着迷人的灵光。知音者,能与自己心灵相遇、志趣相投、互为理解、互为信任也。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不少有志的文人作家的情怀往往是以低沉忧郁、伤悲哀怨的,其精神家园多风雨飘零,因而“大抵言乐者少而言忧者多,欢愉之趣易穷而忧伤之情无极,”这正是许许多多文人作家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在他们的笔下,弹唱出一曲凄婉动人的“知音之叹”。

朋友间的知音之叹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友道精神深深地积淀在国人的心态中,尤其是那些文人士子,更希望有志同道合,志趣相投者在一起交流思想、切磋技艺。寻觅知心朋友而不得,失去知心朋友、或知心朋友忽而对自己的行动言论不理解,往往令人产生没有知音的深刻精神苦闷。我们可以从古代文学中捕捉到这一自然而又微妙的精神现象。
 

情人间的知音之叹

    情人也须知已,夫妇也贵知己,这是传统文化中人们保留最深的美好愿望了。夫妻间相濡以沫,长相厮守,心心相印,那会是人间至情了!反之,夫妇离异,或天上人间,或天各一方,则会有异彩纷呈的知音之叹了。
陆游与唐婉的千古悲情
    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婉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这门婚事。>>> 详细阅读

 

http://gb.chinabroadcast.cn/chinese_culture/project/ctlj/051018/5.jpg

贾宝玉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
    “一首“枉凝眉”道出两人的缘份:“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他俩,是灵的相投,是美的契合。他们注定得不着姻缘,也不屑于姻缘。>>> 详细阅读

君臣间的知音之叹
    “士为知己者死”这句出自《战国策》的古语,正反映着一种特殊的文化意义,即在古代中国,封建的等级伦理观念要求“君要臣死臣必死”,而许多臣子也是甘愿这样的,他们身怀匡时济世之才,希望有明君擢用。因而在许多文士笔下,便流露君臣知音之叹。

http://gb.chinabroadcast.cn/chinese_culture/project/ctlj/051018/7.jpg

刘备与诸葛亮
    尽瘁国事,忠心辅政。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刘禅两代皇帝,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刘备很信任他,临死托孤于他,并大义地提出让出家天下,但他没有夺取君位的政治野心,侍奉扶不起的阿斗,更加殚思竭虑。 >>> 详细阅读

李世民与魏征
     唐太宗和魏征是中国历史上“圣君忠臣”之遇合的典范。李世民曾说:“我好比山中的一块矿石,矿石在深山是一块废物,但经过匠人的锻炼,就成了宝贝。魏征就是我的匠人!” >>> 详细阅读

李世民与魏征
     唐太宗和魏征是中国历史上“圣君忠臣”之遇合的典范。李世民曾说:“我好比山中的一块矿石,矿石在深山是一块废物,但经过匠人的锻炼,就成了宝贝。魏征就是我的匠人!” >>> 详细阅读

http://gb.chinabroadcast.cn/chinese_culture/project/ctlj/051018/8.jpg

http://gb.chinabroadcast.cn/chinese_culture/project/ctlj/051018/9.jpg

鸟与菊花――陶渊明笔下的意象
    陶渊明的《归鸟》,隐喻了陶渊明对精神家园的留恋和皈依。而菊花意象与陶渊明可谓是二位一体的关系,一提到陶渊明,我们就想起了菊花,一提到菊花,无疑是在说陶渊明,此时,人格已与菊花的品性融合到了一起。>>> 详细阅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