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宗小皮
宗小皮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808
  • 关注人气: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批评家的范儿

(2011-10-31 18:21:11)
标签:

李静

捕风记

文学批评

木心

文化

分类: ∠⊙书评~~≤

在当下,坚守文学批评并不是一件讨好的事。一来纯文学不景气,可兹点评的作品越来越受局限;二来批评界历来圈子化严重,不少作家和批评家结成利益联盟,互吹互擂,导致“软文批评”流行。正如学者林贤治指出的“中国批评家喜欢拉帮结党……耽于会议、嬉戏和各式活动……常常搬弄花花绿绿的名词,其实是鉴赏的低能儿。”从这一点上来说,青年批评家李静算是其中的异数。她以独立的姿态长期浸淫当代文学领域,以批评为己任,用善意和真诚为纯文学的发展披荆斩棘。

近期,李静文学批评合集《捕风记》出版。这是一本小册子,薄薄的192页浓缩了李静近年来文学批评的精华。书的副题是“九评中国作家”,李静选取了王小波、木心、莫言、贾平凹、林白、王安忆等9位中国当代文学领域的标本式人物进行剖析,其中既有作品的臧否,又有批评理论的建构。

比如讲莫言。李静赞赏莫言作品“怪诞叙事”的感染力,认为莫言小说的力量源于一种怪诞的对抗性,“这种对抗性或隐含在无所羁束、不可摧折的自由叙事态度中,或寄托在一些倔犟不屈、放诞自主的主人公身上”。比如讲贾平凹,李静认为贾平凹是“当代中国写实功力堪称翘楚的作家”,其笔下形象,充满了真切质感和批判精神的光芒。再比如讲木心,李静从其文本的审美层面和精神领域进行分析,认为木心的作品秉承了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其语言乃是“对当代汉语文学的挽救式贡献”。

对作家成就的推崇,是批评家应有的姿态,而对不足的鞭策,则是批评家责任的担当。

李静的文学批评是爱憎分明的,在指出作家作品亮点的同时,也能以犀利的目光和批评家的高度点出作家的症结所在。

比如在肯定了贾平凹作品达到了“社会”的现实层面的真实,以及“人心”的社会层面的真实后,李静指出“贾平凹的写作显现出完全的精神被动性,作家的主体意志强度为零”。在肯定林白的“才华和纯朴已让她摆脱了弥漫于当代中国作家的市侩主义”后,指出林白的创作仍未达到“她的生命与创造的最高可能”。而对王安忆的批评则是“作者太专注于她的情节逻辑……从而使小说的精神世界趋于贫乏,硬化了小说应有的不断变幻的精神空间。”

李静的文学解读,精到、犀利,又带着女性视角的优美和诗意。精彩的文笔让李静的文章摆脱了学术论文的干枯和乏味,对作家诗化的概括成为其特色。比如她将莫言的小说世界喻为“不驯的疆土”,将贾平凹称作“未曾离家的怀乡人”,将王安忆的创作比为“不冒险的旅程”,将木心赞为“含苞欲放的哲学家”。而更为重要的是,在批评的同时,李静一直在试图建构批评理论的标准和框架。

李静的批评文章中,不乏文学理论的探讨和呈现。她将西学诸语掰碎揉烂协助文学的解读,避免了“掉书袋”的感觉,又同时在解读中提炼出更为精准的研究范式。比如“未来意识”、“小说的相对性空间”等。在笔者看来,这种自觉的理论建构正是一个优秀批评家所应具备的水准和高度。

《捕风记》中,李静收入了一篇探讨文学批评的文章《当此时代,批评何为?》。在她看来,文学批评家“应以揭示创造力的隐秘,绘制其美景,激发生命力的闪电,投身精神的冒险,来对当代社会的功利偏颇提出异议、发出警告,并‘探寻能够超越一时之社会需求及特定成见的某种价值观’”。而这段自我宣言,也正如李静所言,其实是“中国文学批评家共同面临的精神挑战”。(宗小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