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革京剧的命?
(2008-12-01 13:39:00)
标签:
浮生六记乔治唐丹杂谈 |
分类: ∠⊙记录~~≤ |
上周末连着看了两部戏,搞得自己到现在还依然疲惫。不过还是挣扎着更新了博客,不然过了这阵,一点感触都没有了。
周六去看了小剧场京剧《浮生六记》最后一场演出。本人算是个三流票友,对京剧也算熟悉。还记得03年有一次在长安大戏院喝着茶水看了一上午的京戏《宰相刘罗锅》,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之前因为习惯了戏曲舞台上的京戏,所以在看《浮生六记》前,我是对在小剧场演出京剧的想法充满了好奇。
与朝阳9个剧场TNT小剧场现代的舞台背景不同,此戏的舞美做得极具传统写意水墨画的意蕴。整台戏只有4个演员,乐队在幕布之后。两位主角的扮相俊美,身段风流。当然,此《浮生六记》非彼《浮生六记》,编剧在沈复的《浮生六记》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加入了风尘女喜儿和两个丑角形象。因此,此戏的情绪就既有哀婉迷离也有幽默喜剧。由于是小剧场京剧,可以看得出来,《浮生六记》与传统京剧相比,在剧情推进方面更为紧凑,摆脱了传统京剧冗长拖沓的节奏。唱词方面也颇具现代感觉。京剧院的青年演员担当了主演的大任,无疑是个不错的锻炼的机会。
在看《浮生六记》前,由于正关注吴兴国的京剧革命,所以看完小剧场的京剧,则不由想起这个话题。22年前,鉴于台湾京剧的衰势,传统京戏武生出身的吴兴国和一群青年京剧演员创立了“当代传奇”剧场,对京剧进行了大胆改革。但是他们的改革方法是拿掉了传统戏曲的形式,没有锣鼓点,没有文武场,甚至没有西皮二黄,搬演了大量的古希腊戏剧和莎士比亚的剧作。虽然吴兴国自言他的改革保留了传统京剧的核心价值,但已很难说这种改革下的作品依然是京剧。对象我这样的戏迷来说,吴兴国改掉的可能恰恰是我喜欢的戏曲独特的东西。《浮生六记》则不然,其实从形式看,此戏跟传统京剧无太大区别,只是将演出地点搬到了小剧场,这种尝试无疑能给人新鲜感,还有剧情更紧凑,表达的情感更契合现代观众的心理。其实说起来,《浮生六记》倒是特别适合小资白领们去看,便宜的票价,青春的面孔,加上忧郁的爱情,更容易让年轻人感怀。只是此戏在音乐形式上如果能改为吹腔或者改为昆曲则更符合情绪表达的需要。因为京剧的锣鼓很容易就把刚刚入戏的观众“敲”出戏来,而昆曲无疑更柔和一些。
看完戏,跟黄纪苏老师,陶子还有《浮生六记》的导演白爱莲对有关戏中的问题讨论了许久,从剧场又移师到附近麦当劳,结束时都12点多了。最后大家的共识是:此戏无疑迈出了京剧改革的一小步,虽然问题重重,但是值得肯定。
周日晚,又在同一剧场看了纯法语的莫里哀戏剧《乔治唐丹》,虽然一点都听不懂,但是看演员的表演还是非常过瘾。每个人身上都很有戏。剧中比较有趣的是一幕黑夜场景。剧场一片黑暗,只听演员在对话,可语言大家都听不懂,只能从演员语气中得知戏剧情绪的推进。就这样大家看得依然津津有味。新奇的戏剧形式,遗憾的是本人记错了演出时间,白白错过了第一幕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