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的游戏》:毁灭和幻想是人类前进的永动力
(2014-01-09 14:04:53)
标签:
艺术性年代关联课堂星球大战娱乐 |
“认识你自己。”这既是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铭言,也是哲学家苏格拉底哲学原则之根本,看似简单短小的句子,其中蕴藏了令人无限思索和审视的智慧。人类对于自己的认识既有来自以往的经验,还有对于未来的想象,并感知所处的环境及经历种种,经过内心思考编辑之后的再认识。
自电影诞生以来,科幻电影这一类型就随之诞生了,1902年梅里埃的《月球旅行记》和1904年的《太空旅行记》正是这一类型电影的雏形。上世纪50年代伊始,科幻电影迎来了自己真正的春天。 70年代《星球大战》开启了科幻电影进入大制作的序幕,并屡屡有佳作出现引发电影新的革命,诸如《黑客帝国》《阿凡达》《云图》等等。科技的日新月异也让科幻电影焕发更多活力并创造了绝佳的观影体验。
2014年新年伊始,改编自美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并曾获得星云奖及雨果奖的最新科幻电影之作《安德的游戏》登陆中国大银幕,这部新年首部进口分账大片有原著打下的良好基础上,通过电影手段呈现“毁灭和幻想是人类前进永动力”这一准则。二战之后,长时间的冷战思维让人类对于自身的前途充满担忧,这种担忧无论在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上均有很多呈现,科幻电影无疑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其中又不乏商业性和艺术性上兼顾兼容妥帖的佳作。
《安德的游戏》一片充满浓郁的哲学意味。原本身处花季雨季的少年们承担了更大的历史使命,他们既要面对外来的入侵者虫族,还得面临同伴之间的尔虞我诈。我们回到现实中来,在我们于影片中的主人公同龄时候的困扰其实是相通的,看片的过程中,我居然很奇怪去联想到多年前看过的歌德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他们对于少年人的思考及关注有某种关联的契合,少年维特的更多是情感困扰,《安德的游戏》则更侧重开启少年的责任和树立价值观的启迪,这与我开篇提到的“认识你自己”亦是不谋而合。
经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如今的信息爆炸时代,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人类尽管仍未停止种族间的、国家间的小范围战争,但整体相较以往更为克制。随着人类居住环境的恶化和对于未来世界的隐忧以及其他星球物种的揣测,迫使人类要去进行更为庞大的探索和思考,我有时甚至认为科幻作家就是最早感知到危险并提醒同伴的人,而科幻片导演是将这一警示更好去传播的使者。具体到《安德的游戏》电影而言,我想强调这并不适宜儿童观影,太小的孩子无法理解其中的内涵,我乐意也愿意将该片视为青少年的校外课堂,对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而言,本片可能开启你更多的自我认识及认知。(郎启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