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反思教育诟病之一斑

(2013-06-07 00:07:20)
标签:

歌手

成年人

大呼

物质

情景喜剧

文化

文:郎启波

 

    “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饿急了他们会把你吃掉,还不如旷野中的老山羊,为保护山羊而目露凶光,啊哈呀,呐咿呦,啊哈呀呐咿呦,不要做中国人地孩子,爸爸妈妈都是些怯懦的人……”在周云蓬《中国孩子》的歌声里,那深切之爱后悲壮的旋律言犹在耳,那是诗人愤怒的陈述与疾呼,时代需要这样的警醒和提示。

    在情景喜剧《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里,主创尝试的是用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去完成传统文化精髓薪火传承,这也是这个物质时代需要提供和补充的精神养分。对于成年人来讲,故事涵盖的文化范畴完全可以当成“温故而知新”的一课,对于青少年而言,这样的表达方式和形式区别于填鸭式的教育,观赏有趣轻松剧目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收了那些“死记硬背”也未必记牢的知识,可谓功德无量。

   有关教育的各种诟病与反思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呼声不可谓不广泛,僵化的体制和简单粗暴地扼杀天才的应试教育已成一种恶性肿瘤,却始终未能得到很好的手术摘除,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如今继续盛行和泛滥,和三聚氰胺地沟油等各种有毒食品继续残害着花朵们的未来,自幼便要学会用弱小的肉体之躯对抗毒素的他们,又何曾有美好的未来?

    撇开教育的诟病不说,近年来热得如火如荼的“国学”,也把目光瞄准了已经不堪重负的中小学生,并有不少“德高望重”者们大呼要给中小学生增加“国学功课”。那么在我看来,电视工作者们创作《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之类的作品,已经足够完成国学专家们的需求,这样的剧作一来不晦涩再则经过创作者们的精心摘取,大抵去除了糟粕,最主要的一点是,电视剧这样的形式给了观看者以选择权利,

    “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是在为活人服务。它应该在青年人身上培养那种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消灭个性,把个人仅仅作为如蜜蜂或蚂蚁那样的社会的工具。因为由一个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目标的标准化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毫无发展可能的、可怜的社会。相反,学校的目标必须是培养能独立行动和思考的个人,而这些个人又把为社会服务视为最高的生活问题。”这是爱因斯坦1936年在纽约州立大学举行的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演讲稿《论教育》里的一段话,其全文至今读来仍然令人受用无穷。

     那么,我真正想强调的是,当下中国既需要民谣歌手兼诗人周云蓬《中国孩子》这样的歌声,也需要《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这样轻松活泼的电视产品,这样并存多元的文化形态才是一个健康社会的所需要的,当然,我们需要的远不仅是这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