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给了我沟通真谛
(2017-04-04 08:15:14)
标签:
文化出版沟通交往 |
分类: 人生启迪 |
撰文/姜汉忠
今年三月廿九日晚上,应北京外国语大学团委理学社之邀,前往北京外国语大学发表演讲。题目是《学会沟通
演讲过程中,我首先回顾了本人的经历。我本人从小一直到四十几岁,不仅不善沟通,而且不知沟通为何物。由于不懂沟通,包括不懂内外沟通、同事沟通、上下沟通,导致我人生最大的危机发生,从一九九七年一月一日至二〇〇一年六月十八日在所在工作机构坐了四年多冷板凳。后来在一些知我者领导的坚持下,我出任所在机构的版权部主任,从此我立志改变面貌,尤其是改变不善沟通的状况。
经过多年的磨练与总结,我从不懂沟通一跃转为善于沟通,甚至在有些朋友那里赢得了“公关先生”“沟通大师”的美名。不仅仅是赢得一些美妙的称呼,业务工作也突飞猛进。专业从事版权工作两年多,业内报纸就有对我的报道;专业从事版权工作三年多,就应邀前往某些机构主办的培训班讲版权交易问题;专业从事版权工作四年多,就获得北京市版权局、北京市人事局联合颁发的“十佳版权经理人”的称号,此后又四次赢得先进个人荣誉。专业从事版权工作九年多后,出版了《版权贸易十一讲》,而后又出版了《版权洽谈完全手册》。在此期间,还应三十多个机构邀请,发表五十多次演讲,所涉内容除版权交易工作外,还有软实力的积累与增值、人脉拓展以及沟通艺术。另外还撰写、发表了百余篇业务和综合类文章。
沟通可说是一个人永远离不开的东西,只要你想生活好,就不会拒绝沟通。人与人之间沟通最难的情景就是做生意,因为生意涉及人们非常在意的金钱。在如今这个时代,涉及金钱的沟通更是让人谨慎加小心,生意方面的沟通是难上加难。在生意领域,有形物品的交易看得见摸得着,交易起来似乎有所依据,可是我恰恰做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权利交易。要紧的并非我做的是看不见摸不着实物的交易,要紧的是我的交易对象是与我们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外国人。与外国人做看不见摸不着的权利交易,其难度可想而知,其对沟通的要求得有多高也可猜到。然而我做到了,我不仅能与国人畅快沟通,与远隔千山万水的西方人沟通也易如反掌。这便是我能前往一些机构,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发表沟通演讲的资本。
在很多人印象中,沟通似乎仅仅是技巧问题,这恐怕是对沟通不求甚解产生的误区。如果沟通仅仅是技巧问题,那么就不会导致很多人沟通不畅或者沟通无效。参加几天培训班,技巧就培养出来了,容易得很。事实上,这个问题远没有说得那样简单。
在我看来,沟通本质上是人格、品行、理念、习惯、表达、学识、眼光、见解、名声以及自然面貌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其中的表达只是诸多因素中的一个,仅就我列举的因素来看也就占据十分之一。之所以这样,不论是哪一个人,不论是做什么事情,要想做好,永远也不会指望从头开始或者仅靠我们眼前的手段解决,用火时不可能再搞钻木取火,制造飞机时更不会以莱特兄弟的第一架飞机为起点。我们每解决一个难题,几乎都是我们借势借力的过程,就像有人所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沟通也不例外,也要借助很多东西,很多因素,其中就包括我在本段开始列举的那些条件。仅靠说话,仅靠说一些没有实质内容的话语,是无法解决有效沟通问题的。就算我们说得再动听,我们也很难解决沟通对象的内心的疑虑。所以说,沟通绝对不是一个技巧问题,更不会是一个耍嘴皮的事情。
正因沟通不是技巧问题,要想改进沟通效果,要想在沟通方面取得成效,就不得不对自己的综合素质来一个检测,看看什么地方做得好,什么地方做得还有缺陷,然后坚定信念,持之以恒,相信用不了太长的时间,沟通将不会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在大量实践的同时,学习一些别人的经验乃至著述,对改进沟通水平也会有一定帮助。
市场上出版了不少有关沟通的书籍,不过多数是从技巧角度讲述的。在这林林总总的沟通书籍中,来自西方的沟通书不少。我本人也帮助一些出版社引进过有关说服方面的作品。
西方人写讲话、说服方面的书有西方人的特点,有西方人的优势。不论怎么写,西方人在这方面的造诣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有极大关系。西方文化讲究计算,讲究验证,我们看西方人的著作会很明显地感到这一点。然而不管如何验证,这世界上恐怕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这大概也是西方人讲的。既然如此,那书上讲的例子顶多供你参考,很难给你提供指导性的意见。
中国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沟通著述就不同了。中国文化讲究规律,讲究道理,讲究一动撬千斤,讲究一招解百事。如果认真考察一下,就会发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人就对人际沟通有过很深入的描述与经验介绍。在我看来,讲得最透彻的是《论语》,实践案例最多的是《战国策》,后者基本上就是一本游说大全。中国古代还有很多作品间接研究沟通问题,比如《燕子春秋》,几乎篇篇都是晏子如何与君主沟通的故事,很值得一读。《吕氏春秋》是一部先秦著作,集几千人的知识、智慧于一书,里面都是告诫国君如何才能当好人主,如何才能成就功名。讲得透彻,也讲得很有技巧,更是很有水平,细读下来会得到很多启发,会知道如何与领导沟通。与领导沟通如果得以顺利进行,与普通人的沟通就不在话下。
当然古人讲的技巧拿到今天未必适用,其实我们不论读谁的书,就是读今人写的沟通书,也不能照搬,也只能作为参考。我们要学的是精神,是原理,是思维方式。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古人的著作,尤其是先秦的作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是短时间内难以利用完毕的宝库。我正在重读《吕氏春秋》,尽管只读了一半,收获已经很大很大的了。
不论是从今天著述中学习,还是从古人作品中取经,都不能忘记实践是第一位的,磨练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只要你勤于磨练,善于总结,加上从古今中外著述中得到启发,我相信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公关先生或者公关小姐,更有可能成为沟通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