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出版到底有些啥情况?
(2009-12-02 16:40:03)
标签:
日本韩国出版文化 |
分类: 图书出版 |
撰文/姜汉忠
今年十月底十一月初,我随新世界出版社业务交流访问团访问了日本和韩国。访问期间,我和访问团成员分别拜访了日韩十余家出版和版权代理机构并与之进行了会晤。通过面对面交流,我们对日韩两国的经济和社会有了一些认识,对这两个国家的出版和版权状况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些都是我们做好与这两个国家的交流与贸易的不可缺少的条件。通过访问,有几方面的启示拿出来与读者分享。
首先就是金融危机对日本和韩国两个国家的深重影响,不入其境,还真是无法对其严峻性了解和体会。据日本方面的同行介绍,日本的经济很不景气,百年老店讲谈社也没有了往日的辉煌,图书,尤其是文学作品的出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日本,一个人月收入达到四十万日元,生活上才算基本没有后顾之忧。实际上,日本的出版社工作人员,目前每个月收入通常是二十万到三十万日元。在韩国,十个大学毕业生中,至少有七个找不到工作。我的韩国朋友介绍,一般的韩国人都是在网上购物,网上购物不仅便宜,能打折,而且还有礼品。人们选择网上消费不光是方便,还有就是大商场的物价太贵,人们买不起,能去大商场或者免税店购物的都是富人或者迷恋名牌的消费者。鉴于这种情况,韩国出版社购买中国图书版权也大为减少。在与韩国的恩特斯版权代理公司会谈的时候,我们得到这样的信息,以往他们给韩国出版社介绍一本书,用不了多久就会有反馈,如今不同了,有反馈的往往是凤毛麟角。有一年,该公司曾经从新世界出版社购买了三本版权书,可是今年却一本还没有。近一年间,在日韩两国均有大量的中小型出版社被兼并或者倒闭。
其次,要让中国图书走出去,我们非常需要人先走出去。换句话说,图书走出去需要人际交往先行,光靠书展上匆匆忙忙的交谈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个方面,日本和韩国的同行比我们做得好。他们到中国来很方便,有点业务就过来,有的时候甚至为一个合同就到北京来当面与中国出版人进行磋商。相比而言,我们去日韩与当地同行进行交流就比较少,在这一点上国营出版社不如一些民营公司做得好,所以人家对日韩出版情况的了解比出版社要多,信息渠道也就更直接。去一次总比不去要好,这次拜访日本韩国出版社对加深我们与日韩同行的沟通和友谊起了很大作用。更何况日韩又是我们的近邻,彼此交往的成本较之与欧美交流要少得多,至少我们彼此之间电话沟通用不着考虑时差。
第三,我们的图书走出去还需要提高适应性。我们这次在日本参观书店的时候,不论是内山书店还是东方书店,都摆放着不少中国图书,然而来自中国的图书不论是封面设计还是书名都不及当地出版商出版的图书更适合当地读者。就拿汉语学习用书的书名来说,人家这样起名《这个用汉语怎么说》、《老师,这个地方我不懂是什么意思》。如果按照我们的思维方式给外国人做书,我们的产品通常是不会受外国人欢迎的。还有就是渠道要畅通。不论是内山书店还是东方书店,中国出版的图书摆了不少,可是这两家书店的客流很少。我在这两个书店分别逗留了二十分钟,可是基本上没有看到有日本的读者进来看书,更别说买书了。相形之下,相隔不远的三省堂书店却是人头攒动,八层大楼中六层用来营业,即便如此,读者还是人满为患。然而,在二十多分钟的浏览中,没有见到中国的图书或者从中国引进版权的图书,这或多或少佐证了东贩和讲坛社的说法,他们基本上不从中国引进图书。韩国的情况也差不多。我手头有一份二〇〇五年韩国出版协会提供的材料。那份材料讲,翻译图书在韩国全年出版物数量中仅占百分之二十,在这“百分之二十”中,从日美英法德引进的图书就占百分之八十八。虽然我们与日韩相邻,可是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如法德这些欧洲国家。我们的图书在邻国都没有令人满意的份额,就更甭说欧美国家了。有的韩国朋友就讲,韩国的中国书之所以没有那么多,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原创性图书少,即便有一些原创书,也不适应韩国市场的需要。
第四,提高沟通效率的关键环节就是语言。这次出访日本韩国感到最大的困难就是语言。由于日本和韩国的语言属于小语种,能熟练使用的人很有限,交流起来很有障碍。我们在拜访省安堂公司的时候,由于对方不懂汉语和英语,不得不启用韩国的导游帮我们翻译,而日本的阿卢库和韩国的恩特斯代理公司从事版权工作的员工都能或多或少地说几句汉语,沟通起来基本无语言障碍。据了解,有的韩国出版社能找出五六个会讲流利汉语的员工。对方之所以重视汉语的学习,除了对方要面对中国这个巨大市场之外,还与这两个国家的文化跟中国的文化相同有关。在首尔期间,我乘坐了新开通的地铁九号线,站牌有汉语,还有用地道的汉语报站的广播。相形之下我们中国的出版社都没有这样的人才储备,只是听说有些较大的民营公司正在雇佣日韩专业人员专门从事版权引进工作。这大概是因为我们不很重视周边邻国文化交流的结果。我认为,如果我们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我们与周边那些跟我们文化近似的国家交时往就会出现障碍。事实证明,与邻国交流才是最容易产生效果的——我们毕竟是属于同流同源的文化圈。
(原载二○○九年十二月八日《中国图书商报》,原名《“走出去”先从日韩开始》)
—————————————
如需转贴或者转载,请您拨打电话010-68996306或者按照公告栏上的其他方式与我联系。未经许可擅自转贴转载的,本人将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著作权法以及其他法律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