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执拗”从学说话的时候开始
(2009-07-14 21:42:38)
标签:
执拗小孩教育 |
分类: 人生启迪 |
撰文/夏侯冉成
“执拗”,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固执任性,不听别人的意见”。看来这不仅是对一个人性格的描写,更是一个人处世方式的真实写照。从词典给的意思来看,“执拗”,不论是作为性格特征还是作为处世方式,都体现了一种别样的心理状态。
跟“执拗”比较接近的一个说法是“任性”。乍一听,这两个词好像说的是一个意思。其实,细琢磨起来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任性”是“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关键词是“性格”,可以说是感性的东西比较多。相形之下,“执拗”则不同,“不听别人的意见”是其根本特征,用句老话就是很有主意。
现如今这个社会生活多元化,各种各样的想法都在往外冒,过去比较令人瞠目的东西,现在也没有人干涉了,过去公认为标准的行为,现在被很多人认为不合时代潮流。社会的这种变化为人们的一些性格特征的发展以及固化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比如,现在经常强调个性的发展和表现,俯首贴耳、没有主见的做法常常受到舆论的嘲笑。在这种“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变化中,很多人开始变得那么自信,自信得超乎常人的想象,自信得完全没有了道理。我就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记得有一次,一个大学里教英语的老师老找我,说要出一本书,书稿才看了几眼我就发现,先不说选题是否合适,书稿中很多话都没有写通顺——汉语修养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后来,这位老师又到别的出版社出版有关英语方面的书,其中有的稿子是我审阅的,稿子中错误太多,难以卒读。年轻人也有不少胆大的,十四五岁就写出了十几万字的作品,如果偶然出现一个两个,那还可以理解,神童嘛。现在可不是这样,这种少年作家或者准作家如过江之鲫,简直招架不过来。对自己的水平真是自信过了头。自信过头倒也罢了,要命的是水平本来不够,还不听劝告,还认为人家看不起他,还认为无法欣赏他的才华。怎么说好呢,真让人哭笑不得。
坦率地讲,较之几十年前,人们的自信心普遍上涨,就像商品物价上涨之后,原有的价值大大缩水,现在的自信心也大打折扣。当然,并不是所有人在所有问题上都是这样。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自信心膨胀的人多半是能力有缺陷的人,自信心膨胀的领域多半是自己最不行的领域。自信心膨胀的结果怎么样呢?只有一个,那就是执拗。执拗表现多种多样。一个是“我”还行,不管客观条件怎么样,“我“就是行,“我”就是有这方面的才干。这种情况说好听了是有自信,说不好听就是井底之蛙。你见的世面太小自然认为自己行,如果你见的东西多了你就不会这样了。第二,就是别人一定要听“我”的,“我”认为对的,不管别人怎么说,都要按照“我”的主意办。一个人的智力是有限的,就算你正确,你也不会所有方面都能算计到。也正是这个原因,一些国家的总统都有很多专门顾问,这样可以防止决策失误。第三,征询别人的意见又不考虑别人的意见。这种执拗的人有的时候又显得自信心不足,表面看来很奇怪,实际上跟过于自信同样是执拗心理的一种表现。第四,跟朋友在一起也是盛气凌人。执拗的人工作上固执就不用说了,学习和社会交往上也是如此,一副不可一世、我行我素的派头。
那么执拗会对当事人带来什么“好处”呢?首当其冲满足了个人的面子,可是却导致了决策失误,也就是办错了事情,给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或者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执拗与损失成正比,你越执拗,你所带来的损失就越大。如果是掌权者,那危害就更大,严重的时候会让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毁掉。其次是一会儿相信自己,一会儿又不相信自己,心态处于极度不安之中。正如前面说的,执拗的人看上去很自信,有的时候又不自信——这是自信过度造成的,正是因为这种矛盾心理在作祟,这样的人总觉得郁闷得很,长此以往,心理总是处于不安的状态中。第三,合作伙伴更换频繁,最终没人愿意与你合作,没有人愿意跟你做朋友。不论是与他人共事还是做生意,都是需要跟人打交道的,都是需要有一种谅解精神的。如果你总是认为自己正确,总是希望别人满足你的要求,那你就不可能有合作伙伴。共事、合作尚且不行,更不用说交朋友了。可以设想,谁愿意跟一个执拗的人来往呢?那不是找罪受吗?第四,执拗的人往往还心事重重,你越是执拗,你越怕别人不尊敬你,越怕别人不维护你的权威,结果就是你所在的团队整天笼罩在消极的气氛中,离分崩离析也是早晚的事情了。第五,执拗还有可引发更大的响动,甚至毁掉自己的生命。不是我危言耸听,若干年前有个年轻人就是因为执拗,谁的话也不听,没有朋友,心理越发不健康,最终铤而走险,干起了杀人越货的勾当,遭到法律的制裁。
写到这里,肯定有人会说,执拗和有主见、有追求怎么区别?是不是不应该提倡有主见、有追求?执拗与有主见、有追求是有根本区别的。执拗的根本问题出现在两个方面,对自己缺少自知之明,对客观缺少适当的了解。如果你对自己的长短比较清楚,你对客观了解比较多,那么你就应该坚持自己的看法、坚持自己的追求;既不知己,也不知被,在这种情况下固执己见,那就是执拗,那是很危险的。
那么如何避免铸成执拗的心理特征呢?若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必须从小抓起。小女上小学的时候,我听一个教育家讲过,执拗是一个孩子最不好的心理特征,会给孩子的一生造成很多负面的影响。这跟我的观点真是不谋而合。我以为如果要让一个孩子健康成长,首先需要警惕的就是执拗心理的形成,最佳时期应该是在孩子一岁左右,也就是孩子开始有更多要求的时候。我那时的做法就是,不合理的要求肯定不会满足她,合理的要求,我也是打折满足她。这样做的用意在于既让她知道父母爱她,又让她明白不可为所欲为。有一次,她从外地旅游回到北京,第二天早上我要送她去幼儿园,她就不想去。可是我的话已经说出去了,她必须得去,如果她不去我们就没办法上班。周围的邻居也来劝解,我还是坚持我的做法,非送她去幼儿园不可。如此几个回合,小女就懂得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不行的,就知道了自己的要求不会完全满足的。如今,小女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同学朋友不少,大家都喜欢跟她交往,因为她很随和。如果一个人执拗的心理特征已经固化,是不是就没有办法改变了呢?坦率地讲,很难,甚至说难于上青天。不过,还是有些办法。第一,主观上有改变这种不良心理的强烈愿望。第二,坚持学习哲学,特别是一些跟唯物辩证法有关的思想,这样时间久了,耳濡目染,你就会树立一种目标。前面有目标,后面有动力,坚持下来,改变才是有希望的。
二○○九年七月十四日
—————————————
如需转贴或者转载,请您拨打电话010-68996306或者按照公告栏上的其他方式与我联系。未经许可擅自转贴转载的,本人将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著作权法以及其他法律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