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姜和我的妈妈
(2009-05-10 19:35:25)
标签:
鬼子姜妈妈生活文化 |
分类: 杂文时评 |
撰文/姜汉忠
俗话说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可是,网络这玩意儿,你不弄个让人家容易记的名字还真不好办,时间长了也许还真叫不上来你的名字。想来想去,我决定把我的网名定为“鬼子姜”。可是,这名字一经诞生,就引来不少人询问,不知所为何故。有人虽知道鬼子姜是吃的东西,却认为是从日本那里传过来的。
今天是母亲节,每逢此时我都会思念我那去世多年的家母。想到自己的母亲,自然就想到从前的生活。怀念妈妈就不能不提到鬼子姜。
妈妈对我说,生我之前,曾经为我生过一个哥哥,可惜那时是解放初期,生活还不太宽裕,小哥哥生下来没几天就夭折了——营养不良呀。那个时候,家里条件十分有限,经常是有了这顿没有另外一顿,家母怀孕的时候也要不能闲着,要帮助家父干活。
长大以后,听妈妈讲,当时粮食不够吃,油也很少,菜就更不够了,这点我是有印象,因为我十几岁的时候,菜还是稀缺的东西,所以只好多吃主食,恰好粮食又是定量,所以一个月下来总是紧紧巴巴。
没有菜吃,也不能不吃菜呀,没办法只好多腌一些咸菜,为的是让全家人——除了我、爸爸妈妈还有奶奶——吃饭的时候有菜吃。那也是节约粮食的一种办法,有了菜就少吃粮食,那个时候吃肉是很有少的,吃不起呀。
我听妈妈不止一次提到“鬼子姜”,因而印象十分深刻。买鬼子姜比买其他菜合算,因为这种菜可以腌起来,就像腌萝卜一样,为的是能多放一些时间,新鲜蔬菜放的时间短,万一吃不了,等到下次吃的时候坏了就麻烦了,那个时候可是没有冰箱的。可以说,那个时候天天要吃咸菜。后来听妈妈说,经常吃咸菜,吃到最后,见到咸菜就摇头——嘴里除了咸味,没有任何菜香的味道,有什么办法呢?那个年代能吃饱了就不错了。
说实在的,对鬼子姜我也不是很熟悉,除了知道那东西能腌着吃,比的还真不知道。一查资料才知道,它的祖籍在北美,十七世纪的时候传入我国,其别名就叫和尚头。别看名字不怎么样,东西倒是很实在。
在河北还有一个与鬼子姜有关的传说。一个小伙子偶得一块人心,水洗之后竟然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二人相亲相爱,没过多久就结了婚。他那嫂子心眼可坏了,硬说姑娘是妖怪,把盛心的碗给摔碎了。这还不够,她还把那人心剁成碎块,埋到了自家房后的井台上。姑娘托梦给小伙子,说是她已幻化成鬼子姜,每年黄花开放的时候跟他井台相会。小伙子来到井台,果然看见鬼子姜一片一片的,密密麻麻。后来,他每年都到井台跟妻子相会,而且每年到了收获的季节,总不肯将鬼子姜挖完,为的是让它生根发芽,盼的是来年跟妻子再相会。
还有一些材料说,鬼子姜块茎富含氨基酸、糖份和维生素,生食熟吃都可以。要是腌制成酱菜或制成洋姜脯,那味道就更好了。不过再好吃的东西,架不住天天吃,月月吃,年年吃,长年累月,天长日久那可就不是美味了。
如今是不需要吃那东西了,即便吃咸菜,那也是图个新鲜,更不用说经常吃了。不常吃了,市面上也见不到鬼子姜了。还别说,我还挺怀念那玩意儿的,如果方便买到,我还真想尝一尝呢——上次吃鬼子姜毕竟是四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将我的网名定为“鬼子姜”一来是为了纪念我那为我劳苦了一辈子的妈妈,二来是为了不忘昔日的生活,还有一点,就是里面有我的姓氏,便于大家过目不忘。
二○○九年五月十日
---------------------------------------------------
如需转载,请您拨打电话010-68996306或者按照公告栏提供的方式联系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