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雪后路滑说开去
(2009-02-18 08:42:19)
标签:
路面下雪人性化文化 |
分类: 杂文时评 |
去冬以来北京有一百一十天没有见到雨雪,人们这盼呀。上个星期下了一场小雨。昨天凌晨到上午飘起了雪花,昨天晚上又下了一场雪。今天早上上班的路上,天上还在有雪花落地。
下雪的好处自是不少,无需多说,可是在城里,除了好处还有一些令人烦躁的事情。昨天早上就有一位朋友说,路上好难走。她是坐车上班,汽车开得慢,我是走路上班,不怕慢,就怕路滑。
走在柏油路上或者其他路面没有摔跤之虞,可是一踩上釉面砖,立即就不会走路了。谨慎小心都不能保证平安走到终点。
北京大街的便道上铺设釉面砖大概是从一九九九年开始的,最早是长安街。这种红红的步道砖看着煞是好看。可实际上一点也不透水。有人曾经做过试验,将一瓶矿泉水倒在一块地砖中,先倒的几滴水积在砖面的凹陷处,再往上倒,水就顺着砖面流到了马路上,可以说一滴也不往地下渗。如此不渗水的路面到了冬季雨雪天气岂有不滑行人之理呢?真不敢设想决策人员当初是怎么想的,怎么连试验也不做一做就大规模普及呢?我想,决策人员冬天下雪的时候多半是有汽车坐的,雪天虽然慢点,但是不像靠两腿走路的我有滑倒之虞——几年前我上班走在雪地上就曾经摔倒过。有关部门兴许意识到了釉面砖的“劣迹”,很多地方也进行了改造,可是还有一些地方用釉面砖铺便道。
由此我们想到,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我们的很多事情都是让人觉得那么奇怪。比如,好多年前,百货大楼的地面光彩照人,顾客走在上面就像刚学会走路的幼儿,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些商店还好一些,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有所不妥,偶发慈善之心在门口立上一块牌子,告知各位“小心地滑”。这样一来,他们的责任就化为乌有了。
还有北京火车站,那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设计的,出站口如此狭小。先不用说最近这几年,就是北京站刚建好那几年,下火车的人也不是屈指可数的。众人从那么小的门出来肯定会拥挤的,要是出点意外事故该如何是好。这点不用担心,有人猜测设计人员是从来不坐火车的,因而也就我从得知这一情况了。
还有我们的飞机场,直到几年以前还是通过翻牌报告航班到港和离港信息。要知道,有不少旅客需要等候好长时间才能坐飞机的,还有的旅客甚至是在飞机场过夜的——他们是需要休息的。二十多年前我曾在香港机场带了一个晚上。子夜时分,翻牌声音之巨大,没有一个旅客能够入睡。相反,在欧洲比如瑞典和丹麦的机场,统统是通过电子显示屏来显示,一点也不吵闹。说到吵闹,一个多月前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历历在目。
我们这个民族大概是离开热闹办不成事。图书订货会,包括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书展,也是大喇叭声不断。我有一年参加北京书展,视频广告就在笔者展位旁边,直弄得我根本就无法与客户谈生意——太吵了。找到展方人员,人家还有话说,广告主给钱了!去过法兰克福书展的人都知道,人家从来就没有广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让来到展览会上的人看书谈生意。
说了这么多,实际上就是一个意思,不论是铺地砖的,还是设计火车站、飞机场的,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美观,享用的主体——人却不在考虑之内。展览会上大喇叭广播不断,那倒是考虑到了人的需要,可是他考虑的是自己而不是他人——只要自己合适,别人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就是把你吵死与他何干!
这几年虽然出现了新名词,做事要讲究人性化,可是又有多少真正做到了人性化了呢?中国有句俗话,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句话恐怕要改一改了:我不为人,人人为我。我以为这种景象也是不会长久的,因为它很快就会被“我不为人,人不为我”所取代。真要是到了那个时候,列位可知如何生存焉?
二○○九年二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