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干什么最有前途?

(2009-01-27 13:39:07)
标签:

适应

实践

机会

杂谈

分类: 人生启迪

黄琳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的电子系。然而,没多久,她就感到有些迷茫,甚至不敢“瞻仰”路在何方。好在,黄琳并没有盲目自信“什么兴趣都是可以培养”。她也没有松懈得无所事事,相反,她开始旁听其他院系的课程。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她锁定了心理学,对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专业与自己喜欢的心理学发生冲突,她的解决方法就是专业课考试及格就行,她的主攻方向就是心理学,俨然成了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学生。

 

到了大四那年,她从心理学课程拿到的学分累计不少。此时,她对心理学更喜欢了,甚至有机会参与一个心理学老师的研究课题。结果不难想象,她最后考上了心理学研究生。三年研究生其间,她研读国外的心理学文献,发表了英文论文,还参加了一些心理学的国际会议。结果更是不难想象,她获得了许多机会。出国留学,她仅仅投了一份申请,就顺利地拿到全额奖学金。刚上大学的时候,她也憧憬过未来,那时的憧憬多少有些盲目;现在她也憧憬着自己的未来,可是此时此刻的憧憬却是“十拿九稳”。

 

不知你遇到过这样的情景没有。你辛辛苦苦爬上了一架梯子,等你花了多年的力气爬到顶端的时候,你却发现你搭错了墙头,正所谓很多人并不知道的“天道惩勤”——路线错了,越是努力,距离目标越是遥远。我有一个老同事,大学时代是学习土木工程的。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加之环境允许,他对英文发生了兴趣,在英文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不仅是一家英文体育刊物的副总编辑,而且还承担着他所在的那个体育系统许多重大文件英文版的审校定稿工作。如果他坚持走他的土木工程之路,说不定我们国家就少了一位英文语言文字的专家。我还认识一位朋友,遵照父母之命考上了医科大学。然而,大学没毕业她就去一家广播电台实习,而且最后留了下来。如今她成了那家广播电台一个读书节目的主持人,而且是颇有人缘的主持人。

 

大千世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和兴趣。有的人喜欢与人打交道,有的人喜欢与物打交道,有的人喜欢数据,有的人喜欢谈观念;有些人需要机会降临到他的头上,有些人则善于创造机会······不论你是哪一类型的人,都必须经过实践才能搞定。兴趣爱好并非完全不能通过培养获得,如果要让一种兴趣或者爱好长期坚持乃至有所得,那就必须是经过检验证明了最适合你的东西;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培养习惯或者爱好,那肯定是不灵通的。如果你还是一位在校学生,你就需要多一些实践,在实践中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志趣、爱好,了解自己对环境的切入点,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并且有信心发展起来的兴趣和爱好。这样,你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就是你最喜欢的。如果你已经在职场混迹多年,可是还是非常郁闷,也许你此时最需的是给自己的业余时间一些投资,获得一些实践的机会,从实践中发现什么才是你最喜欢做的,这样你才能实践“真正的自己”。

 

说到这里,有一个问题不能不提到,那就是适应环境的问题。有些人不喜欢自己眼前的工作,这个时候父母或者师长会有人告诉你要适应环境,等你适应了,你就能做好了,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说得并没有错,有很多人也是这样做的。不过,大凡世间的道理总要有一个“度”,过了这个“度”,真理也就成谬误了。如果一味地强调适应而忽略通过实践发现新天地,那你这一生的生活质量就不可能高,原因很简单,人的改变潜力是有限的。说到这里,我想起心理学家喜欢用的一个比喻。如果教一个猴子上树,只要踢它一脚就行了;可是如果要教一只大象上树,就要从大象小时候开始,而且还要不断地给大象以心理暗示,让它的潜意识相信自己会上树。接下来,让大象天天练习上树,结果怎么样呢?说不定大象到死也就学会一钟蹩脚的上树技巧。

 

有一个调查显示,求职者普遍存在一种“被歧视感”。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专家讲,这是因为求职者一方面对自己“适应环境”的潜力估计过高了,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做。另一方面是对环境的了解缺少自知之明,以为环境没什么了不起。这两个方面都是不可取的。其实不光求职者如此,我们在做别的事情的时候,比如投资做生意,也是如此。我的看法就是要对自己的适应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评估,同时也要通过实践不断发现更适合自己的新领域。按照现在的路线走下去,我相信黄琳不仅能够获得她希望而且能够得到的,而且还会让自己的短暂人生更有意义。

 

二○○九年一月二十七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