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样的忙我不帮?

(2009-01-15 08:58:11)
标签:

帮忙

他人

能力

友谊

文化

分类: 人生启迪

春节临近,有两个朋友向我打听是否能帮忙购买火车票,我婉言回答他们我真是爱莫能助。说实在的,我是很喜欢帮助人的。帮助他人不仅能解他人之困,还能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何乐而不为。除了借钱之外,我基本上是来着不拒,有求必应。

不过,我帮助人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必须依靠我自己的力量,也就是在本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人家以帮助。如果我自己没有这个能力,非要依靠外力或者他人不可,而且还要人家费很大劲我来借花献佛,我无论如何是不能做的。在这方面,我是有教训的。记得有一年,也是快到春节的时候,有一位在北京工作的黑龙江朋友回家买不到火车票,问我能不能帮忙。要说我这个人还是很谨慎的,还没敢大包大揽,只是说应该可以吧。理由很简单,此前有个同系统的人跟我说过多次,他的路子“野”,跟公安局、铁路局的局长们很熟,买火车票如探囊取物般容易。我想就一张火车票,那厮不会不给面子的。我给他打电话,小心问他可不可否帮忙买一张火车票,话音刚落,就从电话听筒里传来“很难呀,车站都换人了,不熟悉了!”我险些说出“你不是认识局长吗”这样的话,话到嗓子眼儿又咽回去了。算了,还是求人难呀。以后真应该注意,自己干不了的事情千万不要揽过来。

 

把朋友的困难揽过来,再找别的朋友帮忙,在我看来是不可取的。一来是,我自己无法控制局面,我也不知道别的朋友能不能帮忙,万一别人帮不了忙,我瞎答应人家,岂不是说话不算数吗?国人又是很好面子,我也不例外,我觉得很不好向人家交代,无形中就把朋友给得罪了。如果别人肯定忙,说不定会给你发出一个错误的信号,以为他手眼通天,再有朋友找你求助,你也会找他。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利用第三者的资源来为你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服务,人家嘴上不说心里会很不舒服的。拒绝你不好意思,不拒绝你时间久了人家也犯难。

 

我女儿在京外读书,每年放假回北京,车票是也一个大问题。好在,我在当地的政府机构有个朋友。第一年寒假,我就是让朋友帮忙给买的火车票。听说能买火车票,女儿的好几个同学都求女儿帮忙买车票,没办法我只好跟朋友说,一下子买了四五张票,而且是到指定地方,还不排队。一看这架势,我觉得不好,女儿要在那个城市呆四年,每次放假都要求人不说,还要给同学帮忙,真不知道人家是怎么想的。第二次还好,人家帮忙买了两张票,而且还派车给送到学校里。虽然人家帮了忙,我想人家也未必没有困难,以后尽量不再麻烦人家了。最近两年的寒假,我都是给女儿准备飞机票,暑假就让她上车站买硬座车票。去年国庆节前回来一次,买的是站票,女儿受点罪,心里很踏实。我少求人家,双方关系还挺好,我的朋友还请我女儿去她家里做客,有时候还请我女儿到外面坐坐。女儿去年回了四次家,如果每次都求人家,也真够人家烦躁的了。

 

在这世界上,我们都是肉身凡胎,谁也没长三头六臂,谁都有可能遇到困难,谁也都有局限性,不能给人家以有形帮助的是很正常的,此时给人家出点主意或者提醒几句也是好的。如果上窜下跳,勉强帮助人家,人家会产生误解,还以为你能力超群——实际上你还需要求人呢。一旦什么时候你帮不了人家,你会有一种愧疚感,会觉得很不好意思。久而久之,你的心态会发生扭曲,纸里包不住火,到那时候,你还是要得罪人的。

 

明代哲人洪应明有一句话说得好,“士君子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处,出一言解决之,亦是无量功德。”如果有朋友找我帮忙,如果我自己帮不了,我就坦言相告。坦言相告并不是直言拒绝,而是把实情以对方能接受的方式告诉人家,求得对方理解。与此同时,如果有必要,我会给对方出主意,告诉对方如何做可能会好一点。这至少说明,我虽“不能济物”,但是我的心是跟他在一起的,千方百计帮助他想办法,提供建议。当然这有个前提,那就是你在能帮助对方的时候真帮助了人家,不是以此来找借口。

在我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我从来都是热情相帮,从来不打折扣。比如,我国外的一些客户对中国情况不熟悉,就请我帮忙寻找客户。有一次,对方希望跟陕西的一家出版社联系,我就打电话询问,找到了那家出版社的联系方式,而且还找到了需要找的人,亲自打电话确认电话号码、联系人姓名以及联系时间,然后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告诉我海外的朋友。对方很是认可我的做法,跟我做生意也很多。这样慢慢传开了,日本朋友遇到同类问题也找我,我也尽量做成了。越南、泰国都有朋友找我,我也尽我努力把事情办妥贴。上面所有这一切都在我的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我经常跟朋友们在一起吃饭聊天,在这过程中,我跟对方交流信息,双方都觉得很有价值。不止一个人跟我讲,跟我吃饭不光是吃饭,还能得到很有用的东西,建议啦,信息啦,思路啦等等。昨天晚上,我还给一个朋友发送了我的“自传”让对方看,因为那里介绍了我几十年人生的坎坷经历,说不定对年轻人能起到“提醒”的作用。果不其然,对方看了之后评价甚高,还准备多看几遍。前几天,我去参加一个图书订货会,跟朋友一边看书一边聊天,介绍我对策划选题的看法,对方连说“很有道理”。相对于物质而言,我跟朋友交往依靠更多的还是我对社会整体发展以及对相关业务的判断和认识,这对很多人来讲远比物质帮助有价值。

 

多年来,我一直是这样做,我的朋友也不少,不仅有行业内的朋友,也有行业外的朋友。只要对方有交往的想法,我基本上都能与其成为不错的朋友,跟一部分人的友谊还挺深。有了这种交往,对方满足,我也满足,我们的目的都达到了,快哉,快哉。

二○○九年一月十五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