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压力从哪儿来?
(2009-01-13 20:14:08)
标签:
压力过劳死金融危机文化 |
分类: 杂文时评 |
差不多一年前,《中国青年报》刊登过一篇报道,介绍不少职场人士为了工作几乎将自己“油水”榨干。我在文章中引用一位当事人的话说,“进了职场,你就得像驴一样,身不由己”。不用说原本练英语、写博客等美好计划实现不了,就连正常的生活都无法保证。对他来讲,最大的愿望就是狠狠睡上一觉,抑或窝在沙发里盯着电视的肥皂剧发呆。我在文中还提到另一位当事人,她房子买了三年,厨房依然整洁一新,可是楼下的饭馆和快餐店却被她吃了好几遍。有人给她张罗一个男朋友。本来两人约好去看话剧,结果五十场都快演完了,她愣是没看上。“挺好的男孩,我都觉得对不起人家”。
尽管如此,那时还没有金融海啸,人们的内心压力肯定没有现在大。如今又怎么样呢?我这些日子还真注意了新闻报道,可是令人遗憾的是除了裁员、减员的消息,除了民工因为金融危机没有活干而提前形成回乡潮以外,金融危机出现之后那些依然在岗者的情况如何,心态怎样,倒是很少报道。不过,我们国家的情况不了解不要紧,了解一下邻居的情况对我分析问题同样会有所帮助。
《参考消息》援引法新社的消息说,在以工作狂多著称的日本,每年都有数千人因为劳累过度而命归黄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过劳死”。一位在画廊工作的贞子女士说,她们那里“员工们疯了一样地工作,工作气氛紧张忙碌,在最忙的时候,每个人都工作到深夜”,这让她从早到晚地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日本一家工会联合会去年十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百分之五十三的员工说他们近来的压力更大了。超负荷工作让一些人感到烦恼,这还算好的,有的人却因此而出现血液循环不良、动脉硬化乃至中风等疾病。一位叫做川人的律师说,二○○七年日本有一万名员工曾经因为压力过大导致心脏病发作或者中风。据调查,日本有近一半的企业没有采取适当措施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
邻国的情况是我们的一面镜子。金融危机来了,职场人士该当如何应对?这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对有些人来说,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那就是更加努力地工作,用更多时间进行工作,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用来工作。这样做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保住自己的饭碗。昨天晚上,我有几个MSN上的朋友到了晚上十点多了灯还亮着,而且这几个人还都是同一个单位的,我就问他们这么晚了怎么还不回家,他们的回答只有一个,“加班”。我之所以要问他们,就是因为他们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似乎成了家常便饭。我猜想,他们的心理压力肯定不比日本人小。
去年——当然是金融危机还没有来的时候了,我有个朋友在一家网络公司工作。她原本工作量已经不少,可是由于有员工辞职,别人的一部分工作加在了她的头上,一个人要干三个人的活儿。且不说报酬没有增加,这么大的工作量不仅没有换来领导的同情,反而时不常地遭到批评,好像她身上还有无限的精力一般。我就问她能否跟领导说一下,自己身体不好,减少一点工作量,她说,没门,干不了你可以走,没人拦着你。你前脚走,后脚就有人接替你的位置。那个时候我看她脸色就不怎么好看,好像生了好长时间的病。金融危机出现以后,我还没有跟这位朋友交流,但是我想象得出,她的境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糟糕很多。看来,我还真要找个时间去看看她,做一点安抚的工作——我所能做的只有这个了。尽管我很同情她,可是她毕竟还有饭碗——尽管这个饭碗端着有点战战兢兢的。那些丢了饭碗的,恐怕生活更加没有着落,生活压力有多大也说也能知道。
有关工作压力的文字我写了不少,可是我从来就不相信除了加班、加班再加班以外就没有别的办法。还是那句话,机会总会有,不过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前几天,《参考消息》曾经对农民工回乡潮提前到来做了报道。报道中提到不少人因为金融海啸而没活可干,可是也有的人命运好一些。有一位小伙子就说,他的朋友多,找工作并不难。面对金融危机,一个农民工面对失业大军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他是很有信心的。当然,他的信心是建立在有准备的基础上的,而他的准备就是朋友多。一个民工尚且如此自信,职场上的“白骨精”就更有条件自信了。只要我们改变思维方式,只要我们提前作些准备——人际关系的准备、技术准备、知识准备,我们就会立于不败之地,更不会有那么大的心理和身体压力,更不会出现什么“过劳死”。
日本有“过劳死”,中国也有“过劳死“,前几年舆论报道不少的某个企业员工因为劳累过度而死亡的消息震惊了不少人。实际上,不论是日本的“过劳死”,还是中国的“过劳死”,虽然客观原因可能有很多,主观原因也不少。人们谈论客观原因比较多,谈论主观原因却少得可怜。在我看来,有一点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对自己有着不切实际的要求。能力弱、身体差、关系少、知识浅,那你就的要求就要低一些。如果你总是在某些方面向比你强的人看齐,你所承受的压力必然大很多。如果你一定要跟人家强者看齐,也没关系,那你就好好准备你的条件,增强你的竞争力。这就是二者必居其一的道理,要么降低对生活要求,要么增加适应能力。如果你既不降低要求,又不增强能力,你唯一的出路就是压力,犹如血压一般噌噌地往上走,“过劳死”也就在所难免,因为你除了时间可以付出,别的什么都没有了。
压力可以减少,“过劳死”也能避免,一切取决于你的能力与态度是否能正比。换句话说,你的态度有可能是你压力源源不断的温床,仅此而已。
二○○九年一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