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得快就是好西红柿吗?
(2008-08-21 10:22:05)
标签:
西红柿质量卖得好毛病文化 |
分类: 人生启迪 |
昨天晚上在网上碰到一位同行,聊着聊着就说到了翻译价格问题。一听他们的价格标准,我就说实在太低了,这样的报酬标准很难找到水平高而又负责任的译者——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嘛!对方是个小伙子,很不以为然,说他们也有不少好译者。不仅如此,他还补充了一句话,译品质量靠市场来检验。话里话外,他的意思是,质量高低,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不算,市场说了算。换句话说,翻译书能卖出去而且卖得好就说明翻译质量高。果真如此吗?
最近,我差不多每天都去集贸市场买菜,我每次到那里都是找便宜的买。就拿买西红柿来说吧,我从来不挑最好的,因为太贵,而最最便宜的虽说有点毛病有点磕碰,可是经过我精挑细选,还是能找到符合我要求的,可是价格就便宜老鼻子了——优质品种两三块钱一斤,最便宜的前两天到了二斤才一块五。不过我也看到有人专找贵的买。这叫什么?这叫各取所需!
前两年我认识一位教授,是教英语的教授,给一个出版社编书,都是英语学习方面的。出版社请我当编审,看看有没有不能过关的东西。这一看不要紧,问题可多了。体例、选材暂且不提,光是英语和汉语错字就一大堆。我只好给他老人家好好改,点灯熬油的,每次都花费我好长时间。尽管费尽周折,可是由于先天不足,很难有质量的飞跃。要是我学英语,我是万万不买这种书的,即便白送我也不要。看这种书就像吃烂西红柿——恶心呀。你还别说,人家在市场上还就卖得好,不到两年卖出了九万册。质量不高或者说质量很糟糕、甚至是误人子弟的书居然成了畅销书,你说奇怪不奇怪。一句话,还是人家的书适合相当一部分人需要。你那书倒是好,对任何人都不适合,肯定没人买。有人不在意你的错字,有人把书用完了就扔,作用达到了就行了。
我家原来雇了外埠来的女孩子当保姆。时间长了,我就跟她聊,敢情她们当保姆的人当中有文化的没几个,甚至出门连公交车都不敢上,一上就找不到北。别看这个水平,人家敢往兜里揣上三十块钱,就千里挺进北京城,到这个国际大都市找工作。给人家当保姆,除了管吃管喝——免掉了房租和伙食费,每个月还能干赚一千五百块钱,最少抵得过工薪阶层的两千五。我敢说,好多国营企业的职工都不见得挣得了那么多。这几年没听说大学生不好找工作吗?没听说研究生不好找工作吗?昨晚还有个研究生毕业的同事跟我说,找到现在的工作算不错了,很知足呀。你能说研究生毕业的还没有没上过几天学、连公交车都不敢坐的人综合素质高吧?原因其实很简单,别看没上过多少学,人家在他那个领域很适应,当然这跟供需矛盾有关。可是很多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难找工作,主要还是他们难以适应他们那个层次的需要。虽然他们属于高档西红柿,可是来买菜的人都不喜欢吃高档西红柿,比如像我这样的。要是放在了专吃高档西红柿的人群里,保准畅销。不信你就试试!
从书说到菜,又从保姆说到研究生,类似的例子还能举出无数。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说到市场,市场不是检验商品或者人才水平高低、质量优劣的场所,而是测定你是否能满足某种需要的试金石。老话说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高山有高山的好处,丘陵有丘陵的妙景。切不可什么都拿市场来说话,否则你会陷入误区的。
二○○八年八月廿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