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难在哪儿?
(2008-08-20 12:24:42)
标签:
素质行为表现工作文化 |
分类: 人生启迪 |
这两年我去了两个大学给学生讲了四次著作权买卖方面的知识,还到一家出版社给年轻编辑办讲座,讲解出版人员专业规划与人脉积累问题。见到英姿飒爽的年轻人,我非常高兴,也为他们感到幸福,这是因为我从来没有进大学学习过,少了人生这一重要的体验。可是高兴之余,我发现有些学生——当然也包括一些找到工作的在职人员——感觉很茫然,不知将来做什么,前途在哪里。也有的学生总是犯嘀咕,不知将来能否进入希望进入的领域工作。
要说有这样的茫然或者担心并不意外,从某种程度讲更在情理之中。这些年由于产业以及相关政策的调整,城市就业市场日益吃紧,竞争压力空前高涨。比如,某个以出版印刷为主的学院,过去学生还没毕业就都被订购空了,大多进入新闻出版行业,如今可不行了,连老师都急得不得了,利用自己的人脉为自己的学生找工作。加上一部分媒体在旁边兴风作浪,
“就业难”已经从一个现实变成了一种观念。对很多人来说,到了大四这一年,首要任务不是写论文,也不是毕业答辩,而是手忙脚乱地找工作。可以这么讲,校园中弥漫着就业恐慌,学生的负担无形之中加重了。
其实,就业困难确实存在,但是并没有大到根本找不到工作的地步。一个人找工作最终没有成功有很多原因。从学生方面讲,没有看中候选单位,薪水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所要从事的工作跟所学专业相距甚远,还有的要求比较特别,选择面狭窄,导致最终没能在离开学校的时候找到工作。从用人单位讲,对学生的基本条件不满意,所用非所学,招聘名额有限,还有的单位有性别歧视。不论是从学生角度还是从用人单位角度看,原因还有很多很多。除了国家统招统分的年代,找工作一向存在找得到找不到的问题,也存在此时找不到彼时找不到的问题。找工作难不光中国存在,别的国家也有,据说韩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就有工作的仅占毕业生的十分之一。
实际上,招聘与应聘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只要有一方对一个问题不满意,这个招聘-应聘过程就不会有圆满的结果。进一步讲,很多情况下,一个原因就能让一个学生无法进入自己心仪的单位,同样,一个原因也能使一个单位错过机会没能录用到合适的学生。我把“学生与用人单位恋爱失败”归咎于两大类原因。第一类是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硬件条件错位,使得双方不能走入“婚姻的殿堂”,面对这种情况,不论是应聘者还是招聘者都无可奈何,因而对双方来讲都是可以接受的。还有一种原因就不可思议了,甚至是不可原谅了。而这种原因更多的是在应聘者一方,也就是学生那里。下面举几个例子。
其一,近几年在各种大学生毕业供需见面会上常常看到应聘的毕业生跟着父母去找工作。父母两个人在前面拿着简历,身材比他们还高大的孩子跟在后面。看中用人单位,父母上前,孩子在后,需要了解情况,多半也是父母上前询问,应聘的年轻人则站在一旁一声不言语。一家公司的招聘主管对记者说:“看到由父母陪着来应聘的大学生,我们八成不会要,不管这名学生的条件如何好。”
其二,甘肃某单位负责招聘工作的杨先生在询问一个已有签约意向的大学生“对月薪有怎样的期望”时,对方开出的价码是一千五百元。“这个工资标准,我们完全可以满足,但是那个学生在说完之后却显得极度不自信,马上又补充说自己提得可能有点儿高了。他那么不自信,影响到我们对他的信心。”
这个学生最终没能被录取。
其三,有位老师带着三个毕业生同时应聘一家公司做业务员。面试的时候,老师怕学生紧张,就跟该公司人事部主任商量,能不能允许三个学生一起面试。人事部主任同意了,请三个同学入座。主任回到办公桌前,抬头一看,欲言又止,只见两位同学坐在沙发上,一个架起二郎腿,而且两腿不停地颤抖,另一个身子松懈地斜靠在沙发一角,两手攥得手指咯咯作响,只有一个同学端坐在椅子上等候面试,人事部主任起身非常客气地对两个坐在沙发上的学生说:“对不起,你们二位的面试已经结束了,请退出”,两个学生四目相对,不知何故,面试怎么什么都没问,就结束了?
上面三个例子说明,一个人光有很好的硬件条件还是不够的。作为一个人,一个从高等学府走出来的人,社会上对你的期待往往不是你有多高水平、多强能力,而是你的各种修养能不能使你成为一个正常人去工作,能不能使你入职后尽快担负起相应的职责。你硬件条件差一些,也许人家能理解,甚至会迁就一下,可是你的基本做人的素质要是差,人家一点都不会将就的。讲到这里,我可以介绍一个例子。我有个朋友本科阶段是英语专业毕业,硕士研究生阶段学的是传媒经济学,毕业之后被一家驻在上海具有海外背景的会计师事务所录取。报到上班之前,录用她的公司专门对她和其他被录用者进行会计培训。
对企业来说,一个人的素质比专业更重要,某些专业花一段时间可以培训出来,一个人优秀的素质和习惯可不是三天两早晨就能塑造出来的。如果最终因为你的素质问题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你能怨谁呢?
二○○八年八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