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少干点“绑架道德“的事情行不行?

(2008-05-22 18:02:50)
标签:

地震

捐赠

苛求

面子

持久

杂谈

分类: 杂文时评

天灾无情,人有情,在这非常时刻,神州大地,爱潮涌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血献血,有建议提建议,所有这一切无不是为了灾区人民早一刻脱离险境,早一天摆脱困境。不光中国人民举国行动起来,一些外国政府、企业和个人也慷慨解囊或者派遣救援人员。这种跨越国界的友爱与真情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

 

不过,在这场几十年不遇大灾面前,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或者做法让捐助者坐卧不安,陷入尴尬的境地。

 

一个是对爱心的奉献简单化,只以捐款多少论英雄。比如,民间广为流传的在华外资企业中的“铁公鸡”名单——名单是否准确另当别论,这么排列本身就透着我们肚量太小。还有人指责某个大国捐款太小气,与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不匹配。还有的拿出某个富人排行榜,看看这些人都谁捐了,捐了多少。一看某个行业捐赠得多,就说“不错”、“挺好”。一看某些行业出钱少,就是一顿板砖。对企业捐款多少进行比较竟然占了某些主流媒体的大量版面。舆论对演艺、体育明星捐款最为关注,弄得一些明星捐一次不行,还要捐两次、三次。不仅如此,有些明星为使自己不被唾沫“淹死”,忙不迭地出来澄清自己捐款的数量,唯恐别人说自己是没爱心。更有甚者,有些小学生都开始搞捐款攀比,尽管他们自己不挣钱。

 

另一个就是某些单位对属下职工强行进行“自愿”捐款。有的规定得很详细,什么级别捐多少,少一分也不行。更有甚者,在社会上捐多少,只要不在单位捐就不行。我有个朋友通过银行把钱捐给了红十字会,可是单位的领导打电话来,“你还没在单位捐呢”。照这位领导的意思,不在单位捐款就不算捐款。后来我一想,可也是,单位少一个人捐款,这位领导就少一分功绩。我就搞不明白了,捐款是为了灾区的灾民呢?还是为了单位领导的面子呢?地震不久我看《中国青年报》刊登一则报道,说中华慈善总会收到某个人的一笔捐款五千万。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应本人要求,他们不便透露捐助者的任何信息,尽管到那时为止这笔捐款是个人单笔捐款中最高的。我以为捐款就是要这样默默无闻的。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捐助者爱心的真诚与纯洁,另一方面是不给旁人以任何压力或者攀比留下空间。大张旗鼓地捐款,说白了,在为灾区做事的同时很难说没有别的什么杂念搀在里面。一旦爱心掺杂了不该掺杂的东西,这爱心就要打折扣了。用网友的话讲就是,捐款是手段,不是名利场。

 

上面这两种情况不论哪一种或多或少都有一种不好的味道在里面,有人称之为“道德绑架”,也许还挺贴切。我要说的是公布捐赠榜,向捐赠者施压,追问别人为什么不捐款或者少捐款无异于对人家实施了道德绑架;而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的捐赠数额,唯恐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至少是让自己的道德遭到了自我绑架。一旦道德遭到他人或者自己的绑架,慈善精神便被抽空,仁爱之心便被剥离。要知道,爱心的真谛应该是发自内心,应该是自觉自愿,应该是意志和愿望的自由表达。自由在这过程中充当了滋润油,提供了营养剂。一旦人们的道道遭到绑架,被迫去献什么爱心,那种爱心就变了味,走了样,而真正的爱心之花很快就会枯萎,慈善事业也将失去它应有的活力。

 

然而,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并非几天几个星期就能抵抗过去。换句话说,灾后重建需要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打持久战,少说三五载,多则十几年。既然是持久战,国人的爱心也应该是可持续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夺取震后重建的最后胜利。还有,就是珍惜每一份爱心,不仅会让全国人民更加团结,还能让更多的国际友人知道,我们感谢他们,感谢他们对我们的帮助。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爱心,不是掺杂了杂质的爱心。

 

二○○八年五月二十二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