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称呼乱用麻烦文化 |
分类: 杂文时评 |
近来有个问题,有的时候让我不知如何是好。我是搞图书著作权贸易的,经常与同行接触。时间一久我发现,我们这一行新人层出不穷,每参加一个会议就会碰到不少生面孔。不仅如此,从事这一行的以年轻女性居多,就连与出版业关系密切的媒体都是年轻女孩子挑大梁。与这些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性交往的时候,我突然感觉不知如何称呼对方是好。说到这里,有些人会说我言过其实了。不过你要是等我把话说完了,你就不会有这种感觉了,说不定你还会赞成我的看法呢。
怎么称呼别人看起来是一件小事,其实不然,一来能表现称呼者的修养,二来能让人看出称呼者与被称呼者之间的亲疏,还有就是对被称呼者的尊敬程度。在现代社会中,两者之间关系很密切,称呼起来比较容易一些,比如可以直呼其名,也可以略去姓氏,只叫名字。除此之外,熟人之间也可以有许多自己独创的称呼,一切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
可是,两个人初次见面,有的时候还真难办,这种情况我已经遇到很多次了。如果直呼女孩子的名字,虽然不打紧,会不会给人一种缺少教养的感觉呢?所以说碰上两个字的名字还好说,要使对方是单姓单名的就比较麻烦。有人此时会给我提出建议,你不会按照流行的习惯以“小”、“大”区分之?
这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是若是周围的人当中好几位年龄相仿,性别与姓氏都一样的该怎么办?一叫“小李”三个人一起答应,那更不行。只称女孩子的名字,又觉得有些唐突——毕竟是刚刚认识,还没有那么熟悉,不好张口。若是称呼对方小姐,很多人都知道,此称呼差不多已经成了某些特别人员的专用称谓。有一天,我突然灵机一动,用几十年前流行的“同志”来称呼对方,这时有熟人过来跟我耳语一番——敢情这个词在非正式场合也“名花有主”了。多亏朋友指点,要不然我还真要贻笑大方呢。
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想来想去,还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无奈之下,搞了一个权宜之计,那就是看对方大概是一种什么性格的人,若是外向的,就多说几句,尽快越过尴尬阶段,等彼此成了“熟人”,双方就对方称呼问题进行一次会谈,尽可能达成一致意见,这样称呼问题便可一劳永逸解决掉。倘若对方言语不多,那就暂且告退,改日到网上交往。到了那时,即使笔我对其称呼有欠妥之处,也不会给人家什么难看,更不会让我特别尴尬。经过一段时间的网络交往,相互之间有了一些了解,到了彼时如何称呼也能迎刃而解。
在当今这个时代,女性称呼男性,不论何人一个“先生”可以走遍天下,若是想要有所区别,见到知识分子模样的就呼其为老师,对方肯定不会对你横眉立目,尽管也有像我那样不“好为人师者”。男性对女性称呼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一直是一个需要区别对待的。早些年,我们国家不论何人不论男女只有一个称呼——同志,那是非常时期,后来又改成了“师傅”,可是这等称呼毕竟难登大雅之堂,后来在某些场合就不用了。舶来的称呼也不是很好用,外国人称呼“小姐”还是“夫人”是有区别的,可是有谁一见面就能做出准确的判断,知道人家婚配与否。要是碰上死心眼的,是不是还要查一查人家的身份证呀?后来连外国人也觉得麻烦,索性发明了新的称呼,用我们中国话讲就是“女士”。
人家外国人不论什么称呼,总是那里规规矩矩地使用,从不给“小姐”、“夫人”“女士”增添什么颜色。可是到了中国就不行了,没用几年,“小姐”无形中成了一类人的专有名词,弄得一部分良家妇女没有办法,只好弃之如敝屣。“女士”一词虽然没有污染,可是显得非常生硬,而且对一般小姑娘若是称为“女士”有些不伦不类,这个称呼就后来就多用于“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的女性了。如今,就连我们一向引为自豪的“同志“似乎也有了异样的味道,在非正式场合遭到了一些年轻女性的抵制。掰手指头数数,还有什么称呼可以使用呢?对了,还真有一个,可以称呼女孩子为“姑娘”,后来笔者细一想,那是老北京人对未婚女子的一种称呼,话语中给一种称呼者倚老卖老的感觉。于是,这个称呼也没时兴起来,相反,用的人越来越少。顺便说一句,“妈妈”的别用如今也有了好去处。那天电视台有一个经纪公司的女老板在做节目,她经纪的艺人上来就女管经纪人叫“妈妈”。还有一个饭店的女老板在电视上讲,她的员工也叫她“妈妈”。稀奇,真稀奇,怎么听怎么别扭。还别说,称呼若是不准,说不定还会给自己带来不少麻烦呢。
二○○八年三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