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姜汉忠
姜汉忠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3,873
  • 关注人气:24,7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建立业务关系?

(2008-03-27 22:04:01)
标签:

生意

谈笑

反其道而用之

文化

分类: 人生启迪

俗话说,干什么吆喝什么。说的是人们在做事的时候要把问题研究深,理解透,这样才能成为行家里手。业务交往,就没那么简单。如果你一上来就跟陌生人谈业务,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我的经验就是“干什么不吆喝什么”。通俗一点讲,就是不能直来直去。

开始从事著作权贸易时我的海外客户是零。于是,我就到互联网上搜寻,搞了一大批海外出版公司和代理公司的名单,然后按照地址给他们发信。结果,给我回信的很少。什么原因,当时由于没有经验并不知道。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跟一个韩国著名的韩国代理商联系时才发现个中缘由。一看我是未曾相识的人,对方回答很干脆:“我不跟陌生人打交道”。听到这句话,起初一惊,可是随后一想对方拒绝并非没有道理。所谓“不跟陌生人打交道”意思十分简单,那就是陌生人之间谈合作太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两个人不认识,刚开始接触,心理比较紧张。此时此刻,如果再去谈生意,结果会怎么样呢?即使费了很大力气谈出点结果,以后合作是否顺利也是疑问多多。通过反复观察,我感觉要想跟海外出版商和代理商合作,初次见面的时候不要直奔主题,那样会给人一种太实用主义的感觉。

记得是在二○○四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有一位媒体的记者来采访,问我准备谈几个版权。我回答说,我来这里就是为了会见老朋友,结识新朋友,只谈友情,不谈其他。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海外客人向跟我询问图书的情况,可是介绍的时候我却显得“异常被动”。为什么呢?我没有将重点放在介绍和推荐上,相反我做了一些常人看来与业务无关的事情。其中比较耀眼的有两件。一个就是邀请国内一家媒体采访一个韩国做代理的朋友。书展期间,那家媒体将采访记刊登出来,韩国朋友看了喜出望外。此外,我还组织了一个有韩国出版商和代理商参加的座谈会。一年后,我又故伎重演,面对有关人士的询问,依然是那句话,就是见一见朋友,我不光白天见,晚上也见。结果,我在书展没有签一份合同,达成意向协议的也很少。可是,到了年底,我完成的任务却是前未有——总共有三十余种图书向海外授权,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在十月份以后。看到此处,读者应该咂摸出滋味来了。那就是“干什么不吆喝什么”到底意味着什么。不吆喝生意,那吆喝什么呢?就是多交朋友,广交朋友。毫不夸张地讲,我经常是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跟朋友聊天。在去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我跟客户也是谈笑风生。外人看来,我们好像不是在谈生意,而是在闲聊,确实如此。多年以来,在我心里总是朋友第一,朋友之事不论大小,只要跟我说一声,我都帮忙,而且没有份内份外之别。我不仅交游广泛,而且心情快乐,这样一来,业务越来越省事,越来越轻松,成效也就越来越显著。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将“干什么不吆喝什么”发展壮大并且运用到这一工作的更多的环节,效果相当不错。

我跟合作伙伴谈业务,往往立足于合作,着眼于未来,决不纠缠于细小问题。去年与韩国一家版权代理商洽谈《三十六计:说话的能力与办事的技巧》韩文版的授权问题,我们并不是就授权谈授权。经过讨论,双方首先达成两项共识。其一,韩方对中国的情况不熟悉,我就帮助他们联系中国的出版社。同时,我对韩国的情况也是了解有限,必要的时候请对方给我们帮忙。其二,不仅考虑到买方的情况,也要顾及著作权人的心理感受与物质利益。要知道,在中国人们对版权代理商是颇有微词的,我也不例外。但是我与韩国几家版权代理商的合作却非常顺利。这完全得益于双方对未来的期望。原则问题解决了,细枝末节的事情就好办了。如果做生意的时候锱铢必较,其结果可想而知。

前面提到的那一笔业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沟通之后,对方也觉得开始的报价确实有些低,于是对方提高了预付款数额,我也动员权利人见好就收,双方皆大欢喜。虽然双方合作时间才半年,可是双方的交往却不少,合作成果也不错。这在我与韩国代理商合作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对方需要与国内某家出版社联系,不论是在北京还是在外埠,我都竭尽全力去找,有时候还真费周折。但是每次,我都将一切切安排妥当,以便为对方创造方便条件。相互之间了解多了,关系就和谐多了,合作也就顺畅了。此时此刻,合作双方最敏感的东西——价格反而变得不那么敏感了。

做著作权贸易,图书似乎是一定要吆喝的。我却不然。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更有甚者,我不仅不喜欢向别人吆喝自家的书,也不喜欢听别人吆喝。在我看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不知彼,只能是浪费时间。我刚进入版权贸易这一行的时候,也做过诸如此类的事情,比如向海外寄送书目。到了图书展览会上,看见一个老外就主动搭讪,给人家介绍自己的图书内容。现在我则不做这种事情了。其实,稍微动点脑筋就会发现,这样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很愚蠢的。在国际书展上,常有外国客商来到我们的展台,屁股没坐稳就从包里拿出自己的作品,也不管你听不听就滔滔不绝介绍开来。在这种情况下,我往往是稍微给一点面子,但是绝不让对方讲个没完没了。感觉这种做法十分滑稽可笑者绝不是少数,可是出于惯性,多数人往往不愿改变。

与其办傻事,还不如将吆喝的功夫放在能吆喝出效果的地方。在我看来,名片、图书的著作权记录页和宣传品的制作都是微不足道的地方,可是却往往是海外出版商和代理商了解我们的窗口。此外,出版社网站的及时维护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在这些方面大力吆喝,目的就是把别人吸引过来,看我亮相。这样一来,找我的人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我。设计名片很简单吧,我却下了一番功夫。首先,内容简洁,便于记忆。其次,将最有效的联系方式放在显著位置,这里说的是出版社的网站域名。另外,就是将即时通账号写在上面,那家伙可是一个好伙伴,我的一大半联系和交流工作都是靠它完成的。几年来,我做版权输出有七八十种,可以说是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人家来找我。在我的印象中,我给人家推荐成功的案例微乎其微。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还有一个不吆喝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出版社。此话听起来有些不着边际,其实自有道理。出版社靠什么立足,是图书,有了特点鲜明的图书,出版社的牌子就有了。空泛的吆喝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还有,版权贸易这项工作个性化比较强,版权经理人的品牌至关重要,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出版社的声誉。去年有个台湾的朋友跟我诉苦,她跟国内某出版社联系,对方摆出一副爱答不理的架式,很简单的问题,拖了一个多月都没能解决,弄得我这位朋友大为光火。还有的出版社接到海外洽谈版权的信息,不与作者联系,更不积极回复海外的来信。反过来,在大型展览会上常会看到不少出版社斥巨资搞形象宣传。殊不知,这种宣传早已被自己人的不当行为抵消殆尽,甚至产生相反效果。得也,失也,一目了然。就我个人而言,我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情,前不久一个海外出版商看中了北京一家出版社的图书,而这家出版社动作比较迟缓。海外这家出版商很着急。于是我自告奋勇,主动与该社联系,很快将样书寄给了那家海外出版商。韩国有一个代理商要与北京大学的一位退休教授联系版权,她便委托我来办。我二话不说就打电话给北京大学哲学系,要来了那位教授家里的电话,帮助我这位海外朋友解决了燃眉之急。这样做表面上不是为所在的出版社吆喝,实际上一举两得——既提高了自己的声誉,也为出版社的品牌增加了光彩。

“干什么不吆喝什么”其实并非真不吆喝,不过与传统吆喝有所区别罢了。别人吆喝的、但是实践证明行不通的,我就不能再吆喝了;别人不吆喝的,实际当中效果不错,我就要大力吆喝。佛家有一句话叫做,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我们做著作权贸易的人是不是也要有点这种超然的意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自己的思想,才不会随波逐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八三月廿七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