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实用信息旅行服装天气 |
分类: 杂文时评 |
北方随着阵阵秋雨,天气逐渐转凉,正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就穿棉”。然而,这只是说北方,南方此时肯定还是比较暖和的。再过一个星期,我就要前往德国的法兰克福参加一年一度的国际图书博览会。这将是我连续第七年前往欧洲的金融中心法兰克福。每年这个时候,都有一些朋友问我这个“老法兰”当地的天气如何,穿什么样的衣服合适,生怕衣服带多了累赘,带少了挨冻。
不论事先如何搜集当地的天气资料,也不论咨询多少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士,亲临其境的时候,都会觉得事先得到的“情报”与实际感受相差十万八千里,常常弄得措手不及。是信息不准吗?是别人逗你玩儿吗?都不是,而是我们在获取相关资讯的时候,没有结合自身情况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制订一个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穿衣方案。
首先,你获取的天气资讯是一般性的,涵盖了一大片地区,而且是比较恒定的。这样以来,其针对性就差了很多。前不久,我去一个出版社做客,雨下得不小。这个出版社在北京的东城区。我下午返回的时候,东南区还在下雨,可是当我乘出租车到达月坛这个西城区的著名地段的时候,地面根本看不出下过雨的痕迹。看来是“西城不下东城下”。有的时候,过桥前,路上一片雨水,过了桥,马路一点水都看不到。
其次,而且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是,不论你咨询谁,不论那个人对当地情况多熟悉,他给你提供的情况都是他自身感受,并不能成为你作出判断的依据。我们都知道,人与人相比是不同的。有人就比较怕冷,天气稍微有点凉,有人就穿上长袖的厚外衣。有人则不同。今天早上我从家出来,一路上走了二十分钟,只看到五个身着短袖替恤或者衬衫的人,而且基本上是年轻人和小孩。老年人是比较怕冷的。每年我们中年人还穿秋装的时候,我家岳母已经穿上羽绒服了。你若是问她天气如何,她一定告诉你很冷,力劝你跟她老人家一样穿上羽绒服。
基于以上两点,每当有人问我一个我熟悉的地方天气情况的时候,我一般不会简单告诉对方应该穿什么。要知道,我穿衣服比一般人差一个季节,如果以我的标准准备衣服,到时候人家一定会说我诚心看人家笑话。我一般都先拿本地情况进行比对。比如,北京的这个时候我还在穿短袖的替恤,你这个时候穿什么。如果你仅仅多了一件外衣,那跟我的情况下差不多。到时候就在我穿衣指数的基础上,稍微增加一点厚度就行了。另外,有的人怕风,有的人不怕风,怕风的人最好带一件风衣。
就拿去法兰克福来说,十月上中旬的时候,一般要穿羊毛衫,外面加上西装,女孩子如果穿裙装,薄厚就在自己了。到了展览馆,里面就比较暖和,博衣服没有问题。即使到了外面,一般情况下也可以。不过,碰到阴雨天,男士衬衫外面穿西服就冷一些,小姐穿博裙装也会冻得直哆嗦。对我来说,衬衫外面加一件西装就没问题——因为我怕热。还有,就是我嫌麻烦,因为场馆里面比较热,衣服穿多了就不好办。对那些穿梭于各个场馆中的人来说,不宜穿得太多,哪怕冻着一点也比衣服多了好办。我可以告诉各位,展览期间,我有的时候还穿短袖替恤呢。如果你在原地不动,向我致敬可以,但是不要向我学习,否则会冻坏的。
简而言之,准备衣服应该基于三点。第一,当地的气候特点。第二,你个人对气候的适应能力。第三,你的活动特点。这三点都是不可忽视的。我出门的原则是,既不按照最冷的天气准备衣服,也不按照最热的天气准备,而是取中。冷一点,我不怕,热一点,也没关系。当然,我还是倾向于少带衣服。掌握这个原则,衣服就好准备了。如果一个人冷一点、热一点都受不了,这样的人准备起衣服来恐怕是最难最难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