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人生启迪 |
昨天晚上,女儿结束了在家的寒假,乘火车返回学校。刚刚收到女儿的短消息,她已经到学校宿舍了。
昨天晚上去火车站送女儿,同行的还有另外三个学生,除了一个是河北的没有父母相送以外,另外两个学生都有父母相送。在地铁站门口集中之后,我们一起进了车站。我在《车站接女儿》一文中说,那是我第一次去车站接人。这次则是我第一次送人到火车车厢。
到了车厢一看,好家伙,人真多。我说的多不是乘客多,而是送行的人多。车厢都挤得水泄不通。送挤来挤去的人可以看出来,一部分四五十岁,一部分二十岁左右。很显然,是父母或者别的亲属送孩子返回求学城市读书的。而且帮助往行李架上放行李的也是我们这些大人,年轻人却只跟年轻人说话,如同久逢知己一般,坐下来就说起个没完没了。跟我们一同上车的一个女孩的父亲说:“我还是到车下边吧”。原来是,她女儿上车后只与同学说话,根本无暇管他。一看这阵势,我也如法炮制,下了车。不过下车之前,我多了一个心眼儿,让女儿把他们那个位子的窗帘拉开。这样我站在站台上就可以跟女儿隔窗相望了。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我们也不能总是在站台上站着,眼看还有几分钟就要开车了。我心一“狠”,拉着我妻子和一同来的几个“同行”下了站台,往出站口走。我们一边走一边说起来。有一个母亲说,她女儿上大学以后,跟父母的话少了很多。不仅如此,女儿还不让父母经常给她打电话,如果电话频繁了,她女儿就烦了。就拿昨天来说,都快要出门了,她女儿还在电脑前上网。还有一个孩子的父亲说,他儿子整天在家里看电视,从早看到晚。虽说这是一种埋怨,当然是一种善意的埋怨,但是也还是有些地方需要父母注意。那就是孩子之所以跟父母话少了,用句司空见惯的话来说就是孩子跟父母缺少了共同语言。有一位母亲说,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去哪里,孩子就跟着上哪里,不带着去都不行。其实,这也没什么可埋怨的。一个人小的时候缺少自理能力,当然什么都要跟着大人,当他能够自立的时候,他当然希望独立。
无独有偶。昨天在前往火车站的公交车上,我看到电视上介绍了一个案子,说的是一个干了二十九年德育教育工作的老教师最后不得不离开自己心爱的讲台回农村老家种地。原因是,他十七岁的儿子,可以说是一个心态极度扭曲的孩子,将一个邻家七岁的女童给杀了。儿子干了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他还怎么能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德育”!这个十七岁的儿子说,他小的时候跟父亲表达自己的想法,总是遭到父亲的拒绝。父亲对他只有高标准、严要求,其他的基本没有。小的时候,这个孩子遭到拒绝只好忍受——那个时候翅膀还没硬呢。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内心的东西无法释放,久而久之就出了毛病,干出了连自己都十分震惊的事情。其实,早在孩子跟这位父亲话少的时候,一切就都露出了端倪,只是父亲还没觉察到而已。
前两天,在家跟女儿看了几次情景喜剧《家有儿女》。那个电视虽然是喜剧,但是其中父母与儿女因年龄和身份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却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遇到这种情况,见识多、阅历广的父母应该怎么做?是依靠自己的强势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还是跟孩子协商抑或站在他们角度考虑一下问题?如果是采用前一种态度,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共同语言将会越来越少,孩子就会越发感觉到内心一些需要释放的东西无法释放,甚至发展到心灵被扭曲,被异化的地步。到了这个时候,孩子内心感觉孤立无援,进而做出违背常理的事情。如果按照后一种方式来安排父母和孩子的交流,那孩子将沿着一条健康的轨道成长。不论心里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情绪,都要让孩子释放出来,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正常的人。
孩子跟父母话少,看起来是小事,实际上是一个苗头,是一个不容轻视的苗头。此时重视起来,很多事情就会容易解决,如果此时放任自流,后果很难预料,步那个德育教师儿子的后尘也不是危言耸听呀。
昨天晚上去火车站送女儿,同行的还有另外三个学生,除了一个是河北的没有父母相送以外,另外两个学生都有父母相送。在地铁站门口集中之后,我们一起进了车站。我在《车站接女儿》一文中说,那是我第一次去车站接人。这次则是我第一次送人到火车车厢。
到了车厢一看,好家伙,人真多。我说的多不是乘客多,而是送行的人多。车厢都挤得水泄不通。送挤来挤去的人可以看出来,一部分四五十岁,一部分二十岁左右。很显然,是父母或者别的亲属送孩子返回求学城市读书的。而且帮助往行李架上放行李的也是我们这些大人,年轻人却只跟年轻人说话,如同久逢知己一般,坐下来就说起个没完没了。跟我们一同上车的一个女孩的父亲说:“我还是到车下边吧”。原来是,她女儿上车后只与同学说话,根本无暇管他。一看这阵势,我也如法炮制,下了车。不过下车之前,我多了一个心眼儿,让女儿把他们那个位子的窗帘拉开。这样我站在站台上就可以跟女儿隔窗相望了。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我们也不能总是在站台上站着,眼看还有几分钟就要开车了。我心一“狠”,拉着我妻子和一同来的几个“同行”下了站台,往出站口走。我们一边走一边说起来。有一个母亲说,她女儿上大学以后,跟父母的话少了很多。不仅如此,女儿还不让父母经常给她打电话,如果电话频繁了,她女儿就烦了。就拿昨天来说,都快要出门了,她女儿还在电脑前上网。还有一个孩子的父亲说,他儿子整天在家里看电视,从早看到晚。虽说这是一种埋怨,当然是一种善意的埋怨,但是也还是有些地方需要父母注意。那就是孩子之所以跟父母话少了,用句司空见惯的话来说就是孩子跟父母缺少了共同语言。有一位母亲说,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去哪里,孩子就跟着上哪里,不带着去都不行。其实,这也没什么可埋怨的。一个人小的时候缺少自理能力,当然什么都要跟着大人,当他能够自立的时候,他当然希望独立。
无独有偶。昨天在前往火车站的公交车上,我看到电视上介绍了一个案子,说的是一个干了二十九年德育教育工作的老教师最后不得不离开自己心爱的讲台回农村老家种地。原因是,他十七岁的儿子,可以说是一个心态极度扭曲的孩子,将一个邻家七岁的女童给杀了。儿子干了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他还怎么能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德育”!这个十七岁的儿子说,他小的时候跟父亲表达自己的想法,总是遭到父亲的拒绝。父亲对他只有高标准、严要求,其他的基本没有。小的时候,这个孩子遭到拒绝只好忍受——那个时候翅膀还没硬呢。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内心的东西无法释放,久而久之就出了毛病,干出了连自己都十分震惊的事情。其实,早在孩子跟这位父亲话少的时候,一切就都露出了端倪,只是父亲还没觉察到而已。
前两天,在家跟女儿看了几次情景喜剧《家有儿女》。那个电视虽然是喜剧,但是其中父母与儿女因年龄和身份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却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遇到这种情况,见识多、阅历广的父母应该怎么做?是依靠自己的强势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还是跟孩子协商抑或站在他们角度考虑一下问题?如果是采用前一种态度,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共同语言将会越来越少,孩子就会越发感觉到内心一些需要释放的东西无法释放,甚至发展到心灵被扭曲,被异化的地步。到了这个时候,孩子内心感觉孤立无援,进而做出违背常理的事情。如果按照后一种方式来安排父母和孩子的交流,那孩子将沿着一条健康的轨道成长。不论心里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情绪,都要让孩子释放出来,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正常的人。
孩子跟父母话少,看起来是小事,实际上是一个苗头,是一个不容轻视的苗头。此时重视起来,很多事情就会容易解决,如果此时放任自流,后果很难预料,步那个德育教师儿子的后尘也不是危言耸听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