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文时评 |
北京图书订货会我参加了不少次,最早的一次可以追溯到十几年前在中央党校举办的年代。我那个时候是做外英文选题的,参加这类订货会纯粹是看热闹。记得,有一年刚到中央党校就已经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进入订货会场,那更是摩肩接踵,很难停下来细细看书——那个年代多亏我没有什么具体任务,否则还真难回去交差呢。
如今我作为版权部主任,对一年一度的图书订货会重视得很,直接动因就是我希望抓住一切机会与海内外出版界朋友们交流。随着中国出版界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海外出版商和版权代理商对中国举办的所有跟书有关的大型活动都有兴趣。正是因为这一点,我才觉得有必要利用这一机会开拓对外交往与开展业务的渠道。抱着这个目的,从二○○五年开始,每次图书订货会我至少要参加一天,在此期间我还要跟一些海内外的同行举行双边和多边的交流活动,收获不小。去年和今年,我分别去了两天,除了去各展台看看人家有什么值得我注意的选题,就是在自己的展台接待业内朋友,而且还真有利用此机会建立关系的。
正是抱着这样一个目的,我对图书订货会的看法自然与众不同。远的不说,就说本次订货会,我觉得有一个地方值得注意,那就是会场上走动参观的人少了,不像往常那样拥挤不堪了。出现这种情况,我想大概有两个因素。
一个也许是缺少新鲜的东西缘故,也就是缺少所谓的亮点。我们社的司机师傅感受就很具体。他对我说,往年订货会期间他都很忙,迎来送往,难得清闲。可是今年,他觉得很是自在,事情不很多。也许是因为图书订货会这种形式缺少变化,对观众的吸引力才减少,人气才下降。我也有这种感受,那就是图书的选题缺乏新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拿以唐朝贞观之治这段历史为背景出版的图书就有好几种,而且给人的印象都拍成电视剧,也都在播放,让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另外就选题雷同,一方面是不同出版社的图书雷同,比如励志的图书,都是什么故事,都是什么全集,还有就是一两年以前的书还拿出来摆在架子上。不管怎么说,似曾相识的东西太多,可是又没有什么能留下深刻印象的。
另一个也许是来看热闹的人少了,真正来这里的除了与书有关的编辑发行人员以外就是书店的采购人员。现如今,书店的采购工作更加理性,更加趋于合理。这样一来,订货会上走马灯的现象就减少了不少。昨天陪一个朋友看了几个展馆,还有些热闹,今天陪另一个朋友看展馆的时候就顿觉冷清了不少——这才第二天呀。我们在八号馆,那里都是外埠出版社的展台。刚刚上午十点多钟,有不少展台已经没有什么人来看。也许是人家的订货任务已经完成,所以不好说情况是好是坏。
看了这么多次的订货会,我感觉,我们的图书订货会还是有些乱,除了秩序场面混乱以外,就是噪声不断,外有大喇叭助阵,真像一个庙会。由此我想到,好像我们做什么都需要一种乱哄哄的形式,什么人才招聘,什么技术交流,什么版权洽谈,什么图书订货,什么买房卖房,都是赶大集的形式——也确有用“赶集”这个名字的。仿佛离开这种赶集的形式就一事无成。尽管我们已经越过工业化进入信息化的时代,可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似乎还停留在农业时代。在这一点上,外国的图书博览会就显得文雅得多,安静得多,效率也就高得多。去过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的人都知道,那里的人们说话静悄悄,喇叭从不响,秩序井然,不急不躁。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习一下人家好的经验,淡化一下我们的集市意识呢?
二○○七年一月十二日
如今我作为版权部主任,对一年一度的图书订货会重视得很,直接动因就是我希望抓住一切机会与海内外出版界朋友们交流。随着中国出版界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海外出版商和版权代理商对中国举办的所有跟书有关的大型活动都有兴趣。正是因为这一点,我才觉得有必要利用这一机会开拓对外交往与开展业务的渠道。抱着这个目的,从二○○五年开始,每次图书订货会我至少要参加一天,在此期间我还要跟一些海内外的同行举行双边和多边的交流活动,收获不小。去年和今年,我分别去了两天,除了去各展台看看人家有什么值得我注意的选题,就是在自己的展台接待业内朋友,而且还真有利用此机会建立关系的。
正是抱着这样一个目的,我对图书订货会的看法自然与众不同。远的不说,就说本次订货会,我觉得有一个地方值得注意,那就是会场上走动参观的人少了,不像往常那样拥挤不堪了。出现这种情况,我想大概有两个因素。
一个也许是缺少新鲜的东西缘故,也就是缺少所谓的亮点。我们社的司机师傅感受就很具体。他对我说,往年订货会期间他都很忙,迎来送往,难得清闲。可是今年,他觉得很是自在,事情不很多。也许是因为图书订货会这种形式缺少变化,对观众的吸引力才减少,人气才下降。我也有这种感受,那就是图书的选题缺乏新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拿以唐朝贞观之治这段历史为背景出版的图书就有好几种,而且给人的印象都拍成电视剧,也都在播放,让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另外就选题雷同,一方面是不同出版社的图书雷同,比如励志的图书,都是什么故事,都是什么全集,还有就是一两年以前的书还拿出来摆在架子上。不管怎么说,似曾相识的东西太多,可是又没有什么能留下深刻印象的。
另一个也许是来看热闹的人少了,真正来这里的除了与书有关的编辑发行人员以外就是书店的采购人员。现如今,书店的采购工作更加理性,更加趋于合理。这样一来,订货会上走马灯的现象就减少了不少。昨天陪一个朋友看了几个展馆,还有些热闹,今天陪另一个朋友看展馆的时候就顿觉冷清了不少——这才第二天呀。我们在八号馆,那里都是外埠出版社的展台。刚刚上午十点多钟,有不少展台已经没有什么人来看。也许是人家的订货任务已经完成,所以不好说情况是好是坏。
看了这么多次的订货会,我感觉,我们的图书订货会还是有些乱,除了秩序场面混乱以外,就是噪声不断,外有大喇叭助阵,真像一个庙会。由此我想到,好像我们做什么都需要一种乱哄哄的形式,什么人才招聘,什么技术交流,什么版权洽谈,什么图书订货,什么买房卖房,都是赶大集的形式——也确有用“赶集”这个名字的。仿佛离开这种赶集的形式就一事无成。尽管我们已经越过工业化进入信息化的时代,可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似乎还停留在农业时代。在这一点上,外国的图书博览会就显得文雅得多,安静得多,效率也就高得多。去过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的人都知道,那里的人们说话静悄悄,喇叭从不响,秩序井然,不急不躁。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习一下人家好的经验,淡化一下我们的集市意识呢?
二○○七年一月十二日
前一篇:由部分大学生“没长嘴”想到的
后一篇:给“颠覆”、“恶搞”者一点劝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