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屏幕的臣民

标签:
必然屏读凯文凯利 |
——《必然》读书笔记5
舒圣祥(微信公众号:书生香评)
在人类历史上,口口相传长期是知识传播的主要方式,那时候,我们都是言语之民。文字发明后,从甲骨到竹简,从羊皮到纸张,很长时间也并未改变这一现实。
大约500年前,科技推翻了语言。虽然是我们发明的印刷术,但是古登堡的铅字印刷,真正将书写提升到了文化的中心地位,大规模生产图书成为可能。我们变成了书籍之民。识字率与读书数,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书籍之民与言语之民,倒不一定是冲突的存在,但绝对是差距的存在。即便到了近代,在识字率普遍不高的乡村中国,识得一些字或者读过几本书的人往往享有很高的地位。如果大家都不识字,代表权威的往往是年岁较大的人,因为他们是言语之民里经验积累最多的。
科技再一次推翻了书籍,我们现在成了屏幕之民。电影银幕,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手机屏幕,虚拟现实眼镜屏幕,平板电脑屏幕,街边的LED屏幕,以及将来可能镶嵌在所有平面上的大量数字屏幕。屏幕成为了我们身份的一部分。
书籍之民与屏幕之民似乎是冲突的。屏幕之民忽略书籍中的经典逻辑,和对书本的崇敬。他们更喜欢像素间的动态流动。在这里,真相并非来自权威,而是由受众自己一个碎片一个碎片实时拼接。文化变得快速、流动和开放。
不像印制在书本中的文字,呈现在屏幕上的代码,可以不断地修改。可撤销,可返回,可评论,可互动,是网络化书籍的特点,网络化的书籍,因此永远也不会写完。维基百科,是第一本网络化的书籍。
屏幕之民冲击之下,报纸杂志正在走向没落,人们越来越担心,人们将会不再阅读,尤其是不再写作。这样的担忧,在第一块走入生活的屏幕爆发式增长时,表现得尤为突出。电视机屏幕,曾被认为是消灭阅读的罪魁;自诩有文化的人,通常会说“我从来不看电视”。
长久以来,专家们一致认为:没人想在巴掌大的小屏幕上阅读。但是现在,普通民众每天能发布8000万条博客,全世界的年轻人每天能用手机写下5亿条段子,60万亿个网页中的每一个都要有人来写就。我们读得更多,也写得更多。我们阅读文字,也观赏文字、阅读图像,此之谓“屏读”。
屏读时代,阅读几乎变成一种运动。书籍曾擅长培养出深思的头脑,屏幕则鼓励更加功利性地思考。阅读书籍会增强我们的分析能力,屏读则鼓励我们快速建立起模式,将不同的理念结合在一起。屏幕是“当下”的工具。
屏读首先会改变书籍,然后会改变图书馆;之后,会给电影和视频动手术,;再之后,它会瓦解掉游戏和教育;最终,屏读将会改变每件事。
万能的图书馆,这是互联网还处于造梦阶段时就有的梦想,屏读时代它不仅更接近现实,而且更趋万能。在万能的图书馆里,任何一本书都不会变成一座孤岛,它们全部都是相互关联的。
人类已经至少“出版”了3.1亿本书,14亿篇文章和论述,1.8亿首歌曲,3.5万亿幅图像,327514部电影(原文如此,不清楚截止点),10亿个小时的视频、电视节目和短片,60万亿个公共网页。全部数字化以后,可以压缩存放在一个50PB大小的硬盘里。
要存放它们,10年前大约需要一座小型图书馆大小的空间,如今只要卧室大小的空间,将来也许可以全部塞进手机。我们将以屏读的方式阅读它们,在它们之间依次建立起超链接,还能添加各种标签。阅读变得社交化,你尊敬的人屏读时做下的旁注和笔记,将成为网络化书籍重要的组成。
每一个比特都预示着另外一个比特,每一个页面都会读取其他页面。如此,我们可以在网页中通过链接跳转的方式,在图书馆书籍中跳转,从一个注脚中发现另一个注脚。所有的书籍,将由互联的标签和链接构成一张流动的织物。
屏读将会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屏幕将会成为我们寻找答案、寻找朋友、寻找新闻、寻找意义、寻找我们自己是谁以及能够成为谁的首选目标。
文/舒圣祥(微信公众号:书生香评)
优酷自频道:书生香评,欢迎订阅。
2016.11.9
欢迎观看和分享书生香评视频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