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不是镀金,驻村不能滥竽充数

标签:
扶贫滥竽充数 |
舒圣祥(微信公众号:书生香评)
针对有的驻村帮扶干部搞“走读式”“挂名式”帮扶,有的驻村干部“只转转、不用心”“只谈谈,不落实”的问题,云南省实施了《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召回办法》,截至目前已有1117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被召回。
所谓“滥竽充数”,所谓“走读式”“挂名式”帮扶,所谓“只转转、不用心”“只谈谈,不落实”,所谓派出“老弱病残”人员驻村扶贫,归根到底就一个意思,很多地方派驻干部驻村扶贫,只是纯粹的形式主义,为应付上级要求而敷衍了事。这当然是要不得的,是应该严肃整治的。
云南为此实施召回制度,并与评优、提拔直接挂钩,强调绝不允许驻村扶贫队员“滥竽充数”,绝不允许“挂名式”帮扶,绝不允许重点培养的“后备”干部在急难险重的脱贫攻坚任务中“后退”,不称职者一律召回且不得评优、不得提拔,因此是值得点赞的。
做不做得好,是能力的问题;重视不重视,那就是态度问题了。驻村扶贫干部如果只是因为应付要求而去做做样子,那当然不可能有任何扶贫效果,反而会给基层添麻烦。所以,对那些敷衍了事或者根本只是挂个名的驻村扶贫干部,召回并且辅以相应惩处,没有一点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该官员本着认真的态度,走访到了每个贫困户,了解了他们各自家庭的困难,且按规定常驻村子,结果又会怎样?他能以一己之力让这些家庭脱贫吗?如果不能,是不是也意味着他会因为不称职而被召回?单以扶贫效果而论,能够“胜任脱贫攻坚任务”的,恐怕少之又少。
当然,这两种行为在性质上有本质的区别,这一点必须强调。让人忧虑的只是,站在扶贫效果的角度审视,敷衍了事与认真负责有可能结果趋同,乃至于在当地村民眼里,都是“滥竽充数”。我们总能在宣传资料里看到,很多优秀干部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案例,可惜离开了特定情境,这样的事情往往很难复制。
毕竟,扶贫不是动动嘴跑跑腿的事情,要不来资金要不来项目,解决不了工作解决不了收入,可能驻村也起不到明显的效果。除非当地的贫穷是因为人们思想的问题,比如不思进取,满足于吃救济,比如消息闭塞,对外面的机会一无所知。
扶贫最需要的是要激活人们的思想,激活人们创富的热情,告诉他们外面的机会,尤其是“互联网+”的机会。如果是像“悬崖村庄”那种,基于恶劣自然环境下的贫困,最好的办法还是要劝说搬迁。但是,又必须尊重村民的自由选择权,所以扶贫真的没那么容易。
我的意思是,对于驻村扶贫干部,要区别对待两种“滥竽充数”,一种敷衍了事的“滥竽充数”理当严惩,另一种认真做事效果上却仍然不免“滥竽充数”的,则不能简单以绩效论英雄,需要有包容的心态。
根据过往经验,干部下基层挂职常有“镀金”的意思。如果驻村扶贫也是以这样的心态,极大可能会镀金不成反打脸。扶贫工作从来就不是一件“镀金”的事情,无论对驻村干部还是对当地村民而言,都是如此,扎扎实实做点实事才是最重要的。
文/舒圣祥(微信公众号:书生香评)
优酷自频道:书生香评,欢迎访问,欢迎订阅。
2016.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