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没落儿科不妨试开市场化药方

标签:
儿科收费标准高于成人医疗 |
舒圣祥(微信公众号:书生香评)
近日,国家卫计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每千名儿童床位数增加到2.2张,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9名。合理调整儿科医疗服务价格:对儿童临床诊断中有创活检和探查、临床手术治疗等项目,收费标准要高于成人医疗服务,并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培养全科医生、儿科医生。六部委联合印发的《意见》,可视为具体的落实。为什么要单独强调儿科?背景是儿科医生的大量流失和严重紧缺。
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1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生,目前全国在职儿科医生大约有11万人左右,全国儿科医生缺口达20万。儿科医生如此紧缺,却仍在大量流失,近3年来,48.68%的医院都有儿科医生流失现象,流失率达到11%。
市场对儿科医生需求巨大,二孩放开之后更大,但是儿科医生却在不断流失,矛盾的背后必然是机制的问题。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儿科医生也是人,之所以都不愿意干,首先是职业风险高,儿科医生实际上是全科医生,孩子又说不清病情,儿科手术更像是在米粒上雕刻;其次是医患矛盾多,一个孩子看病,可能围着五六个大人,扎针没有一次成功马上就会有指责;但更重要的还是收入低,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儿科平均收入只有其他科室46%,原因是,不能像其他科室那样大量搭售检查与药品。
很多人不理解,凭什么规定“儿童临床手术收费标准要高于成人”?其实,这可以看做是政府部门试图通过经济手段,来拯救日益没落的儿科。如果儿科医生长期流失,最终孩子有病没人看,问题要比涨价严重多了。可是,我仍然很怀疑这样的办法,是不是有点蜻蜓点水,更可行的办法应该是医疗市场化。
我知道,之前市场化的医改被否定过,但那恐怕不是因为市场化过度,而恰恰是因为市场化不足。公众的看病需求已经市场化,医疗供给却高度计划化(医生的数量、床位的数量、收费的标准,全靠计划),这才是真正的矛盾所在。
试想,如果基于公共卫生或者公共安全的角度,要求餐馆一律国营,那会出现什么情况?那一定会出现“吃饭难”、“吃饭贵”。现在为什么会“看病难”、“看病贵”?相当程度上同样是因为供给的高度垄断,缺少了自由竞争的机制,让价格无法发挥应有调节作用。
就拿儿科来说,既然市场需求那么大,就不应该还有儿科医生流失的问题。相反,儿科医生应该是收入最高的,其他科室医生应该都想转行干儿科,巨大的市场需求也会自动得到填补。现在的问题,是严格的价格管制让市场的调节根本无法进行。发文要求儿科收费标准必须高于成人,不过是一种迟到的反应,但仍旧是人为控制的,效果势必大打折扣。
如果整体放开医疗市场化被认为“风险”太大;趁着儿科问题突出,试一试儿科市场化可否?如果儿科医生可以自己开诊所,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自定收费标准,并且享受和公立医院一样的医保报销,给予他们和公立医院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那么,儿科医生还会存在短缺与流失的问题吗?
可能有人会担心信息不对称下的道德风险,允许自由执业的儿科医生,会不会为了金钱放弃底线?在理论上,只要有自由竞争,信息不对称就不是问题。实践中会如何呢?试试看嘛,不试试看怎么知道。所以,拯救没落的儿科,与其强令提高价格,不如试开市场化的药方。
2016.5.19
微信公众号:书生香评
《书生香评》视频版在优酷视频、腾讯视频、爱奇艺、搜狐视频等上线,欢迎订阅。
NO.11:警察蜀黍为什么喜欢抓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