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新政将出,网约车还让约吗?

标签:
网约车专车出租车专车新政网约车新政 |
摘下新闻的面具,聊点儿赤果果的。——《书生香评》视频,每周五在优酷视频、腾讯视频、爱奇艺、搜狐视频等平台上线,欢迎订阅,欢迎分享。
舒圣祥(微信公众号:书生香评)
网约车还让约吗?
所谓网约车,就是互联网约车,也叫专车。网约车的迅猛发展,可以说是“互联网+”的典型样本。
风险投资能够看得上网约车行业,拼命地给它们烧钱补贴,说明从市场的眼光看,这个行业是前途无限的。如果要问将来谁代表了出租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那一定是网约车,而不会是传统的出租车。
但是,风险投资和商人们看得上的,政府监管部门不一定看得上。又是审查司机身份,又是要求“下架”优惠政策,又是按照非法营运来查处,类似的新闻多了去了。说是规范,其实就是打压,甚至是禁止。
最近,有交通运输部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网约车应该是相对高端的公交服务,不是说应该让每个人都能打得起车,把网约车当成代步工具的定位是有问题的。仔细品品,这话啥意思啊?一是不把网约车主流化,二是要把网约车往高端方向去打造,不让抢占传统出租车的市场。
网友们当然不乐意了,网约车我明明用得好好的,咋就不让人人都打得起呢?出租车打不到,公交车挤不上,电动车不让骑,网约车还要打不起,你到底要怎样?
任何一次技术革新与产品迭代,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会有受害者;问题是,我们看问题是局限于少数人少数行业的短期影响,还是能够看到对社会整体的长期影响。
网约车的出现,对传统出租肯定是个冲击。很多出租车从业者,大概想不通:我到底怎么了,就要被革了命?你也许什么都没做错,你是很优秀的的哥的姐,但是技术的潮流来了,所以一切都变了。
作为普通乘客,其实对传统出租车有很多的怨言,绕圈、拒载、拼车,反正乱象很多。有的城市可能规范一点,有的城市那就实在是太糟糕,总体而言,观感不是很好。
传统出租之所以出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它是数量管制下的垄断服务。为什么要数量管制?因为信息不对称。
你今天在街边拦下一辆出租车,你再次碰到它会是什么时候?也许,你再也碰不到它啦。在这种情况下,出租车讲信誉是不划算的,服务好也是没必要的,这和那些风景区的饭店更喜欢宰客是一个道理。因为他知道宰你一次是一次,反正你下次也不会再来。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出租车必须要政府严管,政府管不过来,就让渡权力给出租车公司来管。所谓“份子钱”,其实可以看做是管理的成本。限制出租车牌照发放,维护出租车垄断经营,同样是管理的成本。
直到互联网约车平台的诞生,才革命性地扭转了这一局面。这是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之美,同时也是商业之美。
互联网约车到底牛在哪里?
乘客最直观的感受是,打车好像没那么难了,而且每笔交易都会留下记录,我们都可以评价,乘客与司机的关系不再只是“偶遇”,服务好的司机你下次还可以找他,服务差的司机你可以直接恶评。移动互联网技术,很好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管理似乎变得简单:在传统出租车上常见的挑肥拣瘦问题,有了平台的补贴,有了派单系统,解决了;出租车绕路的问题,有了导航和跟踪系统,解决了;不打表乱收费的问题,现在乘客不再直接给钱,而是由平台来计费和结算支付,同样解决了。
任由市场自由发展,政府部门什么都不做,这个行业是大有前途的。但是,政府部门要管,虽然它没有投入一分钱,但它觉得自己责任重大,不管不行。
去年10月份,关于网约车的两个征求意见稿出台了。其中有些规定,遭到了学者们的强烈质疑。比如,专车使用性质要登记为出租客运,私家车不能接入专车平台,网约车不能同时接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网络服务平台,等等。
所谓互联网思维,所谓简政放权,所谓鼓励创新,不客气地说,在这两份文件中都是看不见的。如果这个征求意见稿通过了,可以说网约车基本上就算是完蛋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将不复存在。
有人说,出租车要缴份子钱,网约车不需要,这是不公平竞争。的确,这是有点不公平;但解决的办法,不是给网约车增加负担,而应该是给出租车减少负担,出租车公司这个中间食利阶层,凭什么旱涝保收?为什么就不能革了他们的命?
只要政府部门不胡乱干涉,压力之下的出租车公司肯定会做出应对,要不然出租车司机,都要转过去做网约车司机。所以,认为政府部门限制网约车,是为了广大出租车司机的利益,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真正维护的,是作为中间食利阶层的出租车公司的利益。
回过头来,再说说前面说到的“网约车不应人人都打得起”的观点。
在有关部门的规划里,把公交地铁定义为基本公交服务,把网约车定义为高端公交服务,好像没有问题;可是,在具体的市场交易选择过程中,这样的区分其实并不存在。一个人要出门,是要省点钱还是要赶时间,是坐公交地铁还是打专车,不同情况下肯定会有不同的选择。
人们会考虑钱,考虑时间,考虑方不方便,考虑舒不舒适,但肯定不会考虑这是基本服务还是高端服务。
像我这样的人,配不配享受网约车的高端服务?谁也不会傻了吧唧地去想这个。哦,不对,自己不掏钱的官员也许会考虑符不符合八项规定,但是自己掏钱的乘客,是绝对不会考虑这个的。坐在办公室里瞎比划瞎“定位”,什么人应该坐什么车,这是很愚蠢的计划思维。
“网约车不应人人打得起”,意思无非是说网约车的价格必须足够高,至少要比出租车高出一大截,不能跟出租车形成直接的竞争。说来说去,还是要限制竞争嘛。跟公平,跟规范,到底有几毛钱关系?
还有一种观点说,现在别看各个平台拼了命补贴,将来把出租车干掉了,补贴肯定就没有了,价格肯定要上涨,吃亏的还是坐车的人。
听上去,这样的说法好有道理哦,可谓高瞻远瞩,看得够远。网约车价格将来会不会上涨,再牛叉的经济学者大概也不知道,因为价格是由市场调节的,肯定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比如说,如果油价飞涨,网约车价格不可能不涨。
但是,如果担心出租车在竞争中不利,会让网约车将来借助垄断地位肆意涨价,这种担忧,真的毫无必要。
那些能在补贴大战中胜出的平台,已经投入了大量成本,他们肯定会比其他平台,有更充足的动力来改进服务。他们怎么会肆意涨价,将好不容易累积起来的优势拱手让人呢?你真的以为,他们烧钱是烧着好玩吗?
让人比较困惑的是,前面讲到的征求意见稿,却规定一辆车子只能挂靠一个平台,而且,任何约车平台都不能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这实在是很扯淡的,与互联网竞争模式格格不入,无异于要消灭平台最有价值的网络效应。
无论怎样,公众的约车需求已经被激活了,如果网约车被严格限制,那些从来就没有禁绝过的黑车,必然会卷土重来。行政干预会严重影响市场竞争,结果却并不一定是我们想看到的。
如果我们足够尊重民意,在还没有办法形成共识的情况下,搁置争议放一放,其实才是最好的办法。不是担心网约车会出问题吗?那就等一等,看看网约车究竟会闹出什么乱子来,是比我们想象的糟糕,还是要好一点。是骡子是马,不让它出来遛遛怎么可能知道呢?
市场是聪明的,网约车平台砸钱不会白砸,它自己同样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去想办法规范。创新之所以奇妙而伟大,就在于其不可预知性;对此,最好的管理,不是去试图全知全能地妄下论断,而是允许市场主体大胆地尝试,在结果呈现之前,在共识达成之前,政府部门保持着冷静而耐心的观察,是很有必要的。
网约车,还能好好约吗?现在还是一个问题,希望它终究不是问题。
2016.4.29
微信公众号:书生香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