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滥补上市公司扭曲市场竞争

标签:
九成上市公司获政府补政府补贴僵尸企业保壳扭亏 |
舒圣祥(微信公众号:书生香评)
上市公司2015年年报披露进入高潮,伴随着“扭亏”“保壳”“业绩冲刺”等关键词的出现,政府补贴红包纷纷露脸。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公布年报的上市公司中,2015年获得政府补贴款的公司近九成。
整体来看,政府补贴的金额多则几十亿,少的也有几百万。上市公司各取所需,有的公司实现了扭亏;有的公司扮靓了业绩;有的虽然有补贴红包助力,但仍无法“脱贫致富奔小康”。
不管有多少好听的名义,政府给企业补贴,说白了就是送钱。这和回扣返点之类还不一样,并不是税收的越多,补贴的钱就越多,相反,可能恰恰是那些经营不善的企业,拿走了大笔的补贴。
那些真正贡献了就业、贡献了税收、增加了产品总供给、促进了经济增长的好企业,反而是拿不到补贴的。事实上,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就能获得相应的利润,也不需要依靠政府的补贴。好企业应该光明正大地通过市场途径从消费者手中挣钱,而不是背地里通过行政途径从纳税人口袋里掏钱。
说实话,九成上市公司获得政府补贴,实在不是什么好消息,它意味着我们的上市公司质量整体不高,尤其是那些对政府补贴形成依赖甚至已经上瘾的企业,很多正是所谓“僵尸企业”。如果没有巨额的政府补贴,它们的壳不可能保得住,它们早就应该从资本市场上退市;但是,无论怎样戴星戴帽,生死边缘总会有地方政府伸出看得见的手,一补就是几个亿。
这是什么?这是行政力量对市场力量的粗暴干涉,让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让“僵尸企业”占着茅坑不拉屎。如果没有地方政府几十年如一日地不断补贴,现在根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僵尸企业”。
对投资者而言,企业通过政府补贴“成功扭亏”顺利保壳也好,扮靓业绩拉升股价也罢,其实都是受到了误导和欺骗。毋庸讳言,这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通过政府补贴粉饰企业报表,掩盖各种业绩短板,不就是在帮助企业欺骗投资者吗?
一边打击企业虚假披露信息,一边却又大肆补贴人为美化业绩,实在是自相矛盾。在很多国家,政府随意补贴企业都是被当作经济丑闻来看待的;在我们这里,竟然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未免匪夷所思。
需要强调的是,只要有政府补贴在,对企业而言就不可能真正公平,市场竞争的秩序和环境就会被人为改变。政府补贴企业是看得见的不公平,即便九成上市公司都获得了补贴,貌似“雨露均沾”,几十亿与几百万也是相距甚远,更何况那些没拿到一分钱补贴的非上市企业。
为了保住本地上市公司数量,为了将来收到更多税收,类似补贴理由,都是十分愚蠢的想法。只要地方政府补贴了一家企业,等于是同时打击了另外一大批企业,这些被打击的企业同样有可能上市,它们贡献的税收也不会比被补贴的企业更少。
无差别地减税,相比有选择地补贴,无论是从公平角度还是从效率角度,都不知道要好多少倍。补贴不仅是慷纳税人之慨,权钱交易的腐败空间更是巨大。如果政府部门自觉有本事判断出好企业,并且对之大方补贴,那么,其他没得到补贴的企业,是否已经自动被归入坏企业的榜单?如果政府部门觉得补贴经营困难的企业是分内职责,那么,所有将要破产的企业是否都可以要求政府埋单?
要清理“僵尸企业”也好,要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也罢,都请从严控随意补贴企业的欲望开始;如果钱多了没处花,请补充社保或者直接减税。
2016.4.14
微信公众号:书生香评
《书生香评》视频版在优酷视频、腾讯视频、爱奇艺、搜狐视频等上线,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