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校名额分配,权与钱谁更公平?
(2016-02-23 21:03:21)
标签:
多校划片学区房白买了 |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下发了《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这是教育部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出实施多校划片。
教育部“放大招”,你的学区房可能白买了——随着这个消息迅速传播,我仿佛看到了两个对比鲜明的画面:一个是已买学区房的捶胸顿足,另一个是没买学区房的幸灾乐祸。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调整,效果从来就不是单向的,而是一种人为的重新利益分配,有人受益就会有人受损。
所谓多校划片新政,也就是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小学初中,买了学区房也不确定能上哪所学校。说白了,就是要将学区房购买者的入学名额,分出一部分去给那些没买学区房的人——买了学区房不一定能上好学校,没买学区房不一定不能上好学校。让确定性的事情重新变的不确定,这就是多校划片政策的全部调整意义所在。
除此之外,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不会因为多校划片而有任何改变,家长们强烈的择校冲动,更不会因此而有丝毫减退。通过市场的途径采用价格的手段来调整稀缺资源的分配,历来被自由市场学派奉为最公平的分配方式。但是,优质公立学校的入学资格,本身是免费提供的,谁愿意出钱买高价学区房谁的孩子就能入读好学校,因此被很多人指责不公平。
多校划片新政,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个不公平,而试图进行矫正。相比之前确定性的就近入学,多校划片增加了随机派位的环节,买了学区房只是有了参与派位的资格,能否派到全要看“运气”。相比金钱说了算,很多人认为“运气”更靠谱,更趋于公平。问题是,随机派位的“运气”离不开具体的操作,这对相关部门而言是一项新增的权力。不幸的是,有权力往往就会有寻租。
不是从金钱说了算到运气说了算,而是从金钱说了算到权力说了算,这是我们必须认清的现实。对于想让孩子入读好学校的家长而言,等于是在学区房的购买成本之外还要额外增加找关系的寻租成本,整体交易费用被大幅提高,而且不再明码标价。当然,关系真正过硬,不用买学区房也将有机会获得好学校的入读机会,而这,显然会大幅提高寻租成本的价码。明乎此,多校划片新政的公平矫正,究竟是更趋公平还是会新添变数,真得打上一个问号。
回到问题的本质,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本身没有错,市场对优质教育资源做出反映也没错,那么谁错了?当然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错了,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过大错了。如果各个学校硬件配套都是同一个标准,师资力量也是无差别流动,自然就不会有择校的问题,市场也就没办法炒作学区房的概念。如果在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上不能发力,只要好学校差学校的差距依旧明显,那么无论怎样划片,注定都无法阻止家长们的理性选择。
金钱与权力究竟谁能更公平地分配好学校入读名额?如果非要做个选择,我宁愿选择金钱。
舒圣祥
2016.2.23
微信公众号:书生香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