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舒圣祥
舒圣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728
  • 关注人气:9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既然从未上岗,何必害怕下岗?

(2016-01-18 23:10:36)
标签:

僵尸企业

下岗潮

近段时间,“僵尸企业”成为热词。尤其是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对持续亏损3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 等方式予以“出清”后,清理处置“僵尸企业”有了时间表。

 

专家认为,处置“僵尸企业”带来一定的下岗问题是难免的,但这只是阵痛,并不会引发所谓下岗潮。——可惜,专家这一“安民”论调,在网上迅速引来了臭鸡蛋和大板砖。其实,和稀泥注定是没用的,重要的是,将“僵尸企业”与“下岗潮”掰扯得更清楚,让大伙儿看得更明白。

 

按照经济学上的交易费用理论,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而产生的。但是有一种僵而不死的企业,它的存在却只是权力意志的产物,背负着诸如保护就业之类的美好期待。

 

可是,一个企业都已经成了“僵尸”,它又怎么能让为其服务的员工获得体面的收入呢?答案只有一个,政府补贴。要么直接给钱,要么变相给政策,“僵尸企业”吸着纳税人的血、吃着反市场的肉,熬成毫无效率的汤,“反哺”着企业领导和员工。

 

“僵尸企业”的存在是不符合市场经济逻辑的怪胎,但是市场机制始终奈何不了它,总有权力部门及时出面保护。这对私营企业当然是不公平的,但是没有人管这些,因为这些“僵尸企业”往往是地方上的就业大户。

 

在今年供给侧改革的任务表中,清理“僵尸企业”是五大任务之一;但是,还没有实质性地推进,新一轮下岗潮话题已经热炒起来。网络上的骂声已经四起,认为不应该由普通工人来承担改革代价,仿佛普罗大众都将成为下岗潮的受害者,而不是受益者。

 

所谓第二轮下岗潮,自然是对应着新旧世纪交替时的那一轮下岗潮。确实,两者有些相似之处,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下岗”这个概念仍是国企员工专属,如果私企员工失业也叫“下岗”,那“下岗潮”从来就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因为私企倒闭从未间断过。

 

但是,第二轮下岗潮与前一轮又有根本性的不同,那就是:当时的国企就业占到就业大部分,而今天,绝大多数就业者从未“上岗”过——在国企就业的本来就是少数,在“僵尸企业”就业的更是少数的少数。

 

清理处置“僵尸企业”,是要让那些干不下去的国企按照市场规律倒闭,这事儿其实根本不需要政府来干,市场“看不见的的手”就会毫不留情地出手;只要政府不去试图干预,他们早就该倒下了,也就不会存在什么“僵尸企业”。

 

记得薛兆丰在《经济学通识》中写过,“企业被击败,可不是说生产资源被销毁了。汽车工厂破产,航空公司破产,并不是说生产线消失了,飞机不见了。破产是什么意思?破产的意思是,这些资源换了主人。”

 

同样,“僵尸企业”倒下,对员工而言也绝不意味着灭顶之灾,本质上无非是换个工作而已。“僵尸企业”的大锅饭真有那么好吃吗?既然绝大多数人都在私营企业干的很好,为什么少数人就非得在国企有个终身工作不可呢?为少数人就业而“特设”一些“僵尸企业”,各种补贴各种政策保其不倒,既无效率,更不公平。如果确有困难的老职工需要帮助,那与其再去帮助“僵尸企业”,倒不如直接去帮助这些员工。

 

只有落后的企业,没有落后的行业,更没有落后的员工。市场经济年代,任何企业的任何人员流动都是正常的,“僵尸企业”自然也不例外。这个意义上,下岗潮其实是个伪问题;因为,与下岗对应的上岗早就是极少数,而与下岗相似的失业与跳槽,却是市场经济的常态。

 

大家从未上岗,为何要害怕下岗?大家都曾跳槽,为何偏偏他们不能下岗?关于下岗潮的恐惧想象,不应该成为阻碍清理处置“僵尸企业”的理由。

 

舒圣祥

2016.1.18

首发微信公众号:书生香评,欢迎搜号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