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主题意蕴的阐释--评陈九小说《偷女戴安娜》
(2010-11-27 22:22:06)
标签:
美国宋体偷女戴安娜审美力米歇杂谈 |
分类: 中短篇小说 |
双重主题意蕴的阐释
--评陈九小说《偷女戴安娜》
Rainbow
一、美国男性强势语境中少数族裔女性的处境
在男性强势的美国文化语境中,女性的现实处境可谓艰难无助,焦虑创伤,尤其对于那些缺乏文化背景和家族实力的少数族裔的下层女性来说。身处异域文明之下的她们,被美国物质文明所异化,被美国主流价值观所同化,为追逐优越丰裕的物质生活而不惜承受被观看、被凝视、被勾引的被动角色。这种颇具自然主义的悲怆特质浸透入陈九小说《偷女戴安娜》的叙述和描摹之中,为读者们呈现出一幕令人怜惜悲悯的人间悲剧。
年轻貌美、出身卑贱的戴安娜,其早年的模特职业为她竖立了一种图慕虚荣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然而,由于年老色衰后被社会所遗弃的命运使她为了维护这种虚荣和浮华而不惜沦为受人鄙视的偷盗者,以四处偷盗为生。显然,在青春流逝与优越生活丧失后,戴安娜仍然固着于昔日的优越与浮躁,不得已而选择了偷盗行为,她的行为之粗鄙和邪恶,是被特定的文化情境和特殊的生活处境所导致的。从模特到小偷的蜕变,从一个侧面,展示出少数族裔贫困女性的真实处境,这些弱势的他者在社会底层痛楚地挣扎着,创伤地生存着——其境可怜,其行可悲。
同时,这些女性的生存,无时无刻不受到男性情欲与占有欲的苑囿、恫吓和侵蚀。花花公子米歇的监视、偷窥和意淫成为美国文化——男性强势的象征,他凭借其父所累积起来的不义之财,俨然成为了物欲泛滥的世界的强者和征服者,试图以金元带来的优越感来主宰弱小贫穷的第二性——戴安娜,米歇对处境艰辛的戴安娜进行着色与利的诱惑。在这种男性强势的苑囿中,女性沦落为被抛弃的、被损害的、被凝视的、被监控的卑下者,而其生存压力又使得她在喧嚣和躁动的世界中苦苦寻觅着自身的存在价值。这种追觅在小说结尾处呈现出一种尴尬的象征,戴安娜脸上流露出的那近似麻木的泪水与那无奈苦涩的微笑,显然象征着以戴安娜为代言人的这个女性群落的悲哀以及对男性暴力的默默承受。
二、审美力与商业欲的无休止对抗
性感前卫、身材娇媚、优雅可人的戴安娜有着中国与意大利的双重血统,是位魅力无限的纽约城市丽人,这位混血美人是激情的纽约文化及欲望的美国文明的象征。戴安娜的肉体之美不止体现于其容颜的姣好,而是更加显露于其超凡的审美力,因而她幻化作美与审美的统一体,这种独特的诱人气质确保了她游走于光怪陆离的T型台上的模特生涯。炫目迷人的闪光灯与台下男人的炽烈目光不仅使她的虚荣心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而且并为她的物质生活的丰盈提供了一种切实的保障,甚至在她人老珠黄后,这种超强的审美能力依然持存,并能够凭藉自身的这种眼光而延缓了米歇和老彼得对她的偷盗行为的现实惩罚,因为他们需要借助戴安娜的审美力来增加他们的服饰出售的价值利润。戴安娜用自身的审美来与米歇的商业欲望进行着潜在的交换,这种交换是美国工业文化中商业利润至上与根深蒂固的金元价值观的变形。在将审美嬗变为商品的精神与物质的互换中,两者各取所需,互相依存,酿就了一种功力色彩浓烈的人际关系的表层“和谐”。
深层讲,显然,如果戴安娜象征着审美力的话,那么米歇则隐喻着商业欲望。戴安娜物质贫穷而审美能力丰富,米歇审美能力匮乏而物质丰盈。这种对立与对照显示出美国多元文化中物质与精神的不可兼得性质:富人生就一双只能看穿美元的、麻木凡俗的眼睛,而贫者却长着一双透视美的、灵性超越的双眸,这种悖谬性表达出美国文明中致命的矛盾。陈九在这部短篇小说中呈现出这种背反的真理:审美力与商业欲的对抗和敌对。米歇试图用他的商业欲望和实力征服戴安娜的审美和精神,最终落得个不欢而散的结局。虽然米歇后来祈望凭藉暴力来获取这种审美并意图将其据为己有,但是从小说结局处的叙述来推断,商业力量对审美力量的占有和主宰到头来只会招致失败的宿命。戴安娜游弋于各个服装卖场之间的这种自由的行为以及她不屈从于米歇的情欲和财欲的勾引,表征着戴安娜所承载的审美的独立性和自足性。喧嚣的物质与本真的精神,在这种永无休止的对立和对抗中,显露着自身的实力,表达着双方的态度,预示着两者的立场,其中负荷的孰成孰败的未知理念看来惟有时间与历史去给出一种权宜的解答了。
201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