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电影剧本的格局
(2013-03-17 21:44:54)
标签:
转载 |
分类: 读书 |
电影剧本的格局
讲述电影格局之前,先解释两个概念:“情节点”和“情节段落”。
情节点1
一部电影从叙事的角度讲,首先,它是由许多“情节点”组成的。然后,数个“情节点”组成一个“情节段落”。最后,数个“情节段落”组成一部完整的电影。
何为“情节点”
①
电影影像的基本单位是镜头,电影情节的基本单位是“情节点”。如果说电影是由一个个镜头组接(剪辑)出来的,那么,从情节的角度讲,电影又是一个个“情节点”组接(剪辑)出来的。
如同镜头在影像中的作用,“情节点”同样缩短或者延伸我们所处的现实时空,创造了特殊的电影时空。同时,“情节点”又集中了矛盾,渲染了冲突,深化了主题,刺激了观众。
观众是需要刺激的,刺激是电影的特性,刺激也正是电影的魅力之所在。这里我所说的“刺激”,绝不仅仅是指它改变了现实的时空关系,更重要的是:从观众欣赏的角度讲,电影必须不断地使观众感到“意外”。观众不会满足于“原来如此”。就像镜头的剪辑是跳跃的一样,情节点的衔接也必须是跳跃的。
打个比方:观众看电影就好象一个人过一条河,观众不会满足于从桥上正常地走过。而电影中的“情节点”就好似河中从此岸到彼岸的一块块迈石。观众要过河,就要在随时随刻都可能落入水中的战战兢兢和惊心动魄中,一步一步地跳向对岸。
好莱坞电影剧作的一个核心要求是:电影中的每个情节点都必须是观众想不到的。比如“1”的后面本来应该是“2”,要是编剧在“1”的后面真的写了“2”,这个电影肯定“死定”了。电影编剧必须是在“1”的后面写“3”。观众想到的是“2”,观众没有想到,观众才会觉得确实编剧比自己聪明!这样,观众才会去看这个电影。实际上,看电影的过程,是电影编剧与电影观众的一个智慧较量的过程。好莱坞的电影编剧,为了使电影中的情节点更加精彩,他们在写剧本的时候,会把所有的情节点制作成卡片,挂在墙上。然后不断调整这些卡片。一旦编剧觉得自己想到的下一个情节点是“2”不是“3”的话,就会把这个点拿下来。这也正是好莱坞电影故事扎实饱满,好莱坞电影好看,好莱坞电影占领世界主要电影市场的重要原因。
很多中国电影很可笑,下一个情节点不仅没有到“3”,甚至没有到“2”,只到了“1.5”。所以,观众看电影的时候,就会十分得意,十分快活,就会笑声不断。因为他觉得自己很聪明,起码比电影的编剧和导演聪明。
②
③
一般来讲,一部两个小时标准长度的电影的情节,由几十个“情节点”组成。
何为“情节段落”
①
②
③
④
一部影片应该如同由十多个铁环钩在一起的一条铁链。其中,一个铁环就是一个“情节段落”。所以作为“情节段落”的“落点”的那个“情节点”非常重要。它要巧妙地“钩住”前后两个“情节段落”,使前后两个“情节段落”有所关联,从而既结束了上一个“情节段落”,同时又巧妙地引出了下面一个“情节段落”。
例如美国影片《唐人街》的一个情节段落。
私家侦探吉蒂斯受当地要人墨尔雷太太之雇,去调查墨尔雷先生与哪个女子私通。吉蒂斯终于拍到了墨尔雷与某女子幽会的照片,而且,照片上了报。大功告成后,吉蒂斯回到办公室。这时,一个女子在办公室等他。女子问吉蒂斯:“你认识我吗?”(她才是真正的墨尔雷太太。)
“调查私通”是一个完整的情节段落。这个段落的最后一个情节点是:真正的墨尔雷太太来到侦探所,她质问吉蒂斯:“ 你认识我吗?”该情节点就是“调查私通”这个情节段落的“落点”。该情节点既结束了该情节段落,同时,它又巧妙地引出了下面一个情节段落。
我们继续讨论电影的格局。美国电影制作者悉德·菲尔德著有《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一书(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出版,钟大丰译)。该书最大的特点是:它是以好莱坞电影剧本创作为依据,来讲述电影剧作法的诸多问题。
中国电影工作者有句口头语:“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我们从这句口头语可以派生出这样的话:“好莱坞电影的成功,首先应该归功于好莱坞剧本的成功。”
所以,我认为:悉德·菲尔德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对于我们学习电影剧本写作的人来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悉德·菲尔德认为:一部电影,在格局上,它应该是下面这个样子:
├──────┼────────────┼──────┤
我们观察上面这个图例,它包涵的主要内容有:
① 电影格局的三部分
一部影片,不管它的“情节点”有多少,“情节段落”有多少,它都可分为三个部分:
A、开头
② 三个部分在影片中的时间比例
如果一部电影的长度是两小时(120分钟)的话,那么,开头、发展、结尾三部分所占的时间比例如下:
开头:30分钟,占整部电影时间总长度的1/4。
发展:60分钟,占整部电影时间总长度的2/4。
结尾:30分钟,占整部电影时间总长度的1/4。
③ “情节点Ⅰ”、“情节点Ⅱ”、“情节点Ⅲ”
“情节点Ⅰ”、“情节点Ⅱ”、“情节点Ⅲ”是电影中异常重要的情节点。它们不仅是电影开头、发展、结尾三部分的重要标志,同时,它们在电影的整个格局中,其作用也至关重要。
示例:
《飞越疯人院》
下面,我们以1975年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五项大奖的美国影片《飞越疯人院》为例,介绍一下电影的格局:
《飞越疯人院》故事梗概:
精神正常的迈克被送到了疯人院。迈克不断挑头向以护士长为代表的院方作斗争,并且,不断试图逃离疯人院。迈克不断失败。最后,迈克被医院摘去部分大脑,变成了痴呆人。迈克的好朋友酋长不忍看到迈克变成一个痴呆生活下去,他闷死了迈克,并带着迈克的灵魂逃离了疯人院。
《飞越疯人院》全片长度两小时(120分钟)。三部分所占时间如下:
“开头”:0分—30分,长度30分钟;
“发展”:30分—1小时30分,长度60分钟;
“结尾”:1小时30分—2小时,长度30分钟。
①
├───────┤
迈克来到疯人院。他与护士长交锋。
他与众人打赌:一周内把护士长制服。
(“情节点Ⅰ”:迈克与众人打赌:一周内把护士长制服。)
②
├─────────────────┤
迈克与护士长不断斗争。最后,迈克遭受电刑。
(情节点Ⅱ:迈克因为反抗,遭受电刑。)
③
├───────┤
迈克誓死逃离疯人院。迈克逃离失败,脑子被作手术,变成痴呆。酋长“杀死”迈克,带着迈克的灵魂奔向自由。
(“情节点Ⅲ”:酋长“杀死”迈克,带着迈克的灵魂奔向自由。)
悉德·菲尔德对他的电影剧本格局的划分非常自信。他讲:
“它是一个模特儿,一个式样,一个构思的规划,一个技巧高超的电影剧本就是这个样子的。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电影剧本结构的总观。如果你弄清楚了它就是这个样子的话,你可以简单地把你的故事‘装’进去就行了。”
有人问他:所有的好电影剧本都符合这个示例吗?
悉德·菲尔德回答:“肯定是的。”注
下面,我们详细讨论电影剧本的开头、发展、结尾三部分和电影剧本中的“情节点Ⅰ”、“情节点Ⅱ”、“情节点Ⅲ”。
㈠ 电影剧本的“开头”
在众多的影评文章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影评人评价这部电影的开头如何的“好”,如何的出手不凡、先声夺人。
我认为,一部电影的“开头”,不应该说它“好”还是“不好”。检验一部电影开头的标准应该是看它是否完成了以下功能:
1、交待背景
就是要将影片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交待清楚。
2、主要人物出场
影片中的主要人物都应该出场,并将他们的主要情况(身份、家庭环境、工作环境、个人性格特点等)介绍给观众。
3、写好“第一本”
“第一本”是电影开始的头10分钟。电影的头10分钟很重要,一定要在头10分钟抓住观众(包括抓住制片人、导演)。一部电影,观众看了10分钟,他就会决定这个电影是否继续看下去。同样,一个电影剧本,制片人、导演看了10分钟,他已经决定这个剧本是否可用。所以,头10分钟要吸引观众,商业片靠的是情节设置、人物表演、电影特技等。艺术片靠的是它独到的艺术韵味。
4、建置好“情节点Ⅰ”
前面我们例举了美国影片《唐人街》中的一个情节段落“调查私通”。“调查私通”这个情节段落的最后一个情节点是:真正的墨尔雷太太来到侦探所,她质问吉蒂斯:“ 你认识我么?”而这个情节点不仅是“调查私通”这个情节段落的落点,同时,它也是电影《唐人街》的“情节点Ⅰ”。在影片中,这个情节点不仅结束了“调查私通”这个情节段落,而且,它也结束了整个电影的“开头”部分。正是这个情节点的巧妙设置,使它既结束了影片的“开头”部分,同时,它又巧妙地引出了影片的“发展”部分。人物的全面展开,故事的详细讲述,从此开始。
为了讲解清楚,我们把《飞越疯人院》的主要情节框架(主要情节点)展示如下:
《飞越疯人院》
开头:
“第一本”(0分—10分):
护士长出场(黑衣)。
护士长强迫众人吃药(优美的音乐)。
迈克(蓝色衬衣)来到精神病院。他戏弄守卫,跳舞,大叫,带来色情扑克。
院长(黑衣、黑领带、黑眼镜架)盘问迈克。交待迈克的过去,迈克是一个正常人,他来此完全是误会。
10分—30分:
第一次开会(8分钟):讨论哈丁的妻子为什么看街上的男人。
打篮球:迈克教哑巴酋长打篮球,酋长观察迈克(副线)。
第一次交锋:打牌时音乐声太大,迈克请求声音低一点(迈克与护士长第一次交锋)。
护士长让众人吃药。迈克把药吐了。
迈克和众人打赌(一块钱)“一个星期之内我把她制服”(“情节点Ⅰ”)。
发展:
30分—1小时30分
第二次开会:继续讨论哈丁的妻子为什么看街上的男人。
迈克要求换电视节目,众人表决,迈克失败(得3票)。
众人打牌,迈克用水浇众人。
迈克搬大理石水池子,未成功。迈克却说:“我试了!”(酋长看迈克,伏笔)。
第三次开会:讨论比利为什么想自杀。
再次为电视节目表决,结果9:9。
最后酋长举手(副线)。
护士长说已经散会。迈克对着未打开的电视机解说垒球比赛。
院长与迈克谈话:“滚的石头不会长青苔”,“不要当众脱你的裤衩!”
迈克甩掉警卫,开车和众人外出。他叫来妓女凯蒂(红衣)。
船上,众人钓到大鱼,迈克与凯蒂发生关系,比利注意凯蒂。
院长问如何处置迈克。护士长表示:我不愿意把我的难题留给别人。
打篮球,酋长投篮(副线)。
第四次开会:讨论大家为什么来精神病院。
杰西威要香烟,迈克打碎窗户拿到香烟。迈克被打。
酋长帮忙,被抓(副线)。
杰西威受电刑。
佯装哑巴的酋长对迈克开口说话(副线)。
迈克遭受惨无人道的电刑。(“情节点Ⅱ”)
结尾:
1小时30分—2小时
第五次开会:讨论吃药。
迈克回来。
晚上,护士长(黑衣)等离开。
迈克打电话,让凯蒂帮他逃走。他劝酋长一块走,酋长对迈克说:“印第安人无处可去。”
凯蒂和女友(红裙)来,带来酒(红酒)。
黑人看守被酒色所动。
众人喝酒(红酒),众人跳舞。
迈克欲走时,比利想和凯蒂亲热,迈克成全了他。
迈克酒后睡着。
第二天早上,护士长等来到。比利请求不要告诉母亲,护士长不同意,比利自杀(红血)。
迈克掐住护士长脖子。迈克被抓。
众人打牌(优美的音乐)。
迈克脑子被做手术,变成痴呆。
酋长:“我不能留你像这个样子”,他用枕头闷死了迈克。酋长搬起大理石水池子砸开窗户,他带着迈克的灵魂奔向自由的原野。(“情节点Ⅲ”)。
分析《飞越疯人院》的“开头”部分,我们并未看到有多少离奇和惊心动魄之处。它只是在完成作为开头部分的功能。为下面的“发展”部分进行充分的铺垫。如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交待清楚。还有,影片的主要人物全都出场,而且,还要介绍清楚主要人物。
介绍主人公迈克,最重要的就是要交待清楚迈克是一个正常的人!所以,影片特意安排了迈克与院长的见面。这次见面后,院长在后面几乎未再出现。可见,这里的迈克与院长见面,完全是为了完成介绍人物的功能。通过院长和迈克的谈话,我们清楚地得知:迈克是一个正常人,迈克来这里完全是误会。
《飞越疯人院》的“情节点Ⅰ”是迈克与众人打赌:一周内要把护士长制服。与前面我们分析的影片《唐人街》一样,这个“情节点Ⅰ”巧妙地结束了影片的开头部分,引出了影片的发展部分──“一周之内要把护士长制服!”演出开始了。更大的矛盾就要出现了。
㈡ 电影剧本的“发展”
电影的发展部分是一部影片的主干。它的主要任务是:
1、展开故事
充分展开影片的人物和故事。
2、设置好“情节点Ⅱ”
原则上讲:“情节点Ⅱ”是仅次于“情节点Ⅲ”的情节点。
《飞越疯人院》的“情节点Ⅱ”是迈克和众人反抗护士长和院方后,迈克遭受惨无人道的电刑。这是仅次于给迈克大脑做手术的突出事件。也就是从此开始,迈克下定决心,一定要逃出疯人院。
㈢ 电影剧本的“结尾”
讨论“结尾”问题,其实就是在讨论“情节点Ⅲ”。
如何理解和在创作中如何运用“情节点Ⅲ”:
1、“情节点Ⅲ”出现的时间
充分铺垫后,在全片即将结束的时候,亮出“情节点Ⅲ”。
2、“情节点Ⅲ”的任务
“情节点Ⅲ”的任务是把全片推向高潮,同时它要结束故事,完成人物塑造和影片主题的升华。
3、“情节点Ⅲ”的作用
“情节点Ⅲ”应该是全片的点睛之笔,它往往是优秀的、与众不同的、天才性的冲突或者细节。
4、“情节点Ⅲ”出现的两种情况
“情节点Ⅲ”与电影中前面一系列情节点的关系往往有两种情况:
①
《老枪》、《骗术大全》。
|
②
《阿基米德后宫的茶》、《飞越疯人院》。(后面论述)
|
5、“情节点Ⅲ”与影片结束
“情节点Ⅲ”是影片的高峰。高峰之后的最佳处理是:“情节点Ⅲ”之后,影片嘎然而止。把余味留给观众,或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口。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