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泽谈未来小说发展趋势
(2010-09-10 18:56:23)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 |
以下为发言实录:
李敬泽:上半场的时候人很多,说明在谈到变化的时候,谈到船要沉的时候,大家的兴致比较高。下半场谈到怎么写,谈到我们在坚持的时候,大家兴致就比较低。我是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确实在急剧的变化,我们也确实要敏捷地反应,对这个时代的变化做出回应。文学,包括文体,实际上也确实是在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调整。
我们今天开的是中短篇小说的会,我记得我有一段时间我翻人民文学从49年以后的目录,我就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说基本上到八十年代以前,在我们的文学中中篇小说是很少提起的,是很少有人谈中篇小说,这个体裁基本等于没有,只是很偶然的大概只有两三回标过中篇小说。然后到八十年代我们评第一次评全国短篇小说奖,1978年,在评短篇小说奖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很多算中篇的时候,那些东西都是按短篇评的。直到1978年正式说法中,也还没有中篇小说。后来随着八十年代文学期刊大规模发展,那个时候我们有了那么多的文学期刊,而且特别是八十年代大型文学期刊大规模的发展,中篇小说有了,而且中篇小说变得那么重要,人民文学在这个问题上很保守,我发现我们大概直到九十年代初期,才在目录里正式标了,才承认有中篇小说这么档事。说明什么呢,这样的文体变化第一它肯定随着我们的时代,随着我们的阅读生活的变化,肯定是会有变化的,有调整的。这样一个中篇小说的概念这种变化,你就可以看出是我们五六十年来,我们的文学生活,我们的阅读状况,我们的文化传播情况演化的一个结果。当然我们现在确实面临着一个全媒体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做出敏捷的应对,我觉得确实是摆在我们今天,我们主要是一些出版社或者杂志社的朋友们,我们确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很突出的问题。但是同时,我想我们也确实有第二层的问题,我想时代是在急剧的变化,但是我们有的时候,反正我自己常常觉得我们常常是靠大惊小怪过日子,就是说天天吓唬自己,天天说这个也不行了,那个也不行了,那么我倒是觉得我们在敏捷的应对时代变化的同时,我们还要有个骨头,还要有个主心骨,还要有一个说我们的文学也好,小说也好,中篇小说也好,短篇小说也好,他们对于人类的生活,人类的精神生活,他们所曾经表现出来的那些持久的和重要的价值,是不是以后就不要了,就消失了,是不是我们仅仅根据我们眼前的这点风云变幻我们就可以做出那么仓促的决定,或者甚至那么仓促的撤退,我觉得确实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也要思考。
所以今天我觉得几位讲得都特别好,上半场讲得也很好,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上半场我们在迎着风,头发飘扬着,衣衫也飘扬着,我们在感觉时代风云的变化和冲击。到下半场我们可能几位老师给我们抛下一个锚,说我们偏让风给吹走了,或者我们变成一个风筝,断了线的,我们还有一个线,这个线我觉得确实第一我个人觉得就是我们伟大的文学传统,我们两三千年来,几千年来,几百年来,我们伟大的文学传统,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其实在不同的形式上,我们前辈都曾经面临过,我也特别同意几位老师熟读史书后的判断,其实在19世纪初,已经有人随着报纸的兴起断言小说要完蛋,但是19世纪伟大作家对此做出非常有利的回应。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确实是要有一个锚,要有一根线,要有一颗与伟大传统相联系的信心,同时更重要的,绝不是说我们不回应,我们恰恰是,李洱讲得特别好,这个时代,当然我说,如果说短篇小说是人类生活的注脚的话,现在正文确实在发生变化,注脚确实要做出反应,我们的这些注脚确实要去关切到现在我们人类经验,我们生活经验这些复杂的,有些方面确实是前所未有的变化。我认为这种变化不是使我们惊慌,而是令我们兴奋,因为正是在这种变化中,我们的艺术,我们的文学是面对着新的可能性,是一片新的天地在我们眼前展开。所以我们今天开了一上午的会,我个人觉得,我是充满信心的,我是觉得我们既看到了变,也看到了我们的坚持,我们在坚持中应变,我们就会像安波舜老师预言得那样,我们就会有好的前景,我们的文学就会走出一个新天新地来。
所以最后我还是要感谢,特别是感谢今天的几位老师,上半场的老师和下半场的老师们,我觉得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很宝贵的信息,我们平时真的是天天忙于工作,天天忙于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真的是坐下来耐心的从大处,安静下来,从静的时候思考一些问题这样的机会不多,所以我觉得何总,集团领导们确定搞这样一个高端文学论坛,我觉得我首先把它视为我们这样一个集团,首先把它视为我们自己的一个修炼,我们可以说是中国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文学出版集团,在这样一个集团里,我想我们的眼光,我们对大事,我们对传统,我们对文学的信念和眼光应该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个我觉得取决于我们不懈的学习,而这种论坛确实就是我们学习最好的方式。所以我要诚挚地代表所有在座的大家,向我们这些专家们表示热烈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