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网络文学的采访
(2009-05-22 09:03:29)
标签:
网络文学千里烟中华读书报网络传播文化 |
分类: 看千 |
前天上午,我接受《网络传播》杂志潘老师的采访。她千辛万苦地找到我的电话,说发现很多人提到网络文学的时候,不约而同地引用了我观点。所以,她想让我谈谈网络文学。
有关网络文学,我曾无数次接受有关媒体的采访,这里就不一一再述了,现将2005年中华读书报对我的两次采访贴出来,可能里面能看出我的某些观点。
《中华读书报》对我的两次采访(2005年)
【内容提要】 千里烟,女,从1987年开始发表诗歌散文作品,2004年完成三部长篇小说:《爱情豆豆》、《期货爱情》、《爱情出口》。现就职于武汉某大学。千里烟因一部网络小说《爱情豆豆》一夜成名。在刚刚揭晓的“新浪第二届华语原创文学大奖赛”中,她的《爱情豆豆》获得一等奖。
读书报:先祝贺你获得新浪第二届华语原创大奖赛一等奖。可以谈谈感受吧。
千里烟:谢谢!接到你的采访预约电话时,我正在和女儿逛街,想为自己挑一件满意的衣服参加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颁奖仪式。得知自己获得一等奖,怎么说呢?心里很不平静,一切宛如梦中。有时在梦中醒来,我问自己:真的吗,这一切?虽然在此之前我对自己有强烈的自信心,但面对结果,我还是诚惶诚恐。总之,感谢支持我的所有网友,感谢新浪给了我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感谢评委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中华读书报对我的关注。
读书报:你本人是什么职业,从事与文学有关的职业吗?
千里烟:我本人的职业是教师。在2005年以前的15年间,我一直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2000年,我被评为武汉市优秀教师,2003年,不到35岁的我评上了高级职称。所以,我自认为还是一位比较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现在,我在武汉一所大学艺术系工作。我想,以前也好,现在也好,工作多多少少与文学有些关系吧。
读书报: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发表过哪些网络小说?写作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或者带来些什么?
千里烟:我是从1987年开始写作的。那时,我参加了诗刊社的文学培训,写了几百首诗,若干散文,还有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我进入网络开始写作大概是在2003年,而在网上发长篇小说大概是在2004年初。在网上发过长篇《爱情豆豆》、《期货爱情》、《安全出口》,还有一部《颤音》,写了三万字。
读书报:再介绍一下《爱情豆豆》的内容好吗?
千里烟:26岁的上海孤儿许豆豆———一个美丽而又有着细腻美好内心世界的女孩,带着青春的隐痛,背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了北京。读大学时,许豆豆曾有过纯洁的初恋,男友贾心照出身高干家庭,许豆豆最终没能和他走到一起。大学毕业后的许豆豆被分配到上海一所普通中学,在那里,她又遭遇到心怀叵测的校长的骚扰。此时,她心爱的曹奶奶已去世,曹奶奶的儿子周强也给她留下了痛苦的记忆,所以,许豆豆决定离开上海,去远方追寻自己的理想与爱情。这部小说以女主人公求职过程中的爱情遭际为主线,描写了新时代女性在当下都市现实中的事业拼搏与爱情追求。
读书报:什么触动你写作这部作品,评论家们给予很高的评价,张柠将《爱情豆豆》定位为一部“遭遇小说”。余秋雨评论这部作品有一种动人和感人的魅力,是年轻女性成长的励志读物。你认同这些评价吗?
千里烟:2001年,我家买了电脑,所以,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接触网络。后来,在触网的过程中,我越来越震惊:我们的电脑为了防病毒能装上防火墙,可我们的青少年,特别是爱读书的青少年却有可能迷失在没有防火墙的网络里,因为里面有很多“病毒”。
读书报:你怎么界定自己的小说?你认为自己的小说获奖主要原因是什么?
千里烟:有很多人对我很好奇,打听我到底是不是许豆豆。可以这么说:许豆豆的所有思想情感都是我的,但我没有许豆豆那样美丽的外表。所以,这不是一本自传体小说。严格意义上说,我认为我的小说是对传统小说和网络小说的一种反叛。我在小说里面加入了许多新的元素。我拒绝毫无意义的调侃似的叙述,也拒绝伪文化的包装,力求使小说回归真实平凡。
读书报:网络小说创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有不少,你能谈谈网络小说创作中的不足和缺陷吗?
千里烟:不能否认,网络小说中有许多上乘之作,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有不少。我认为,网络小说创作中的不足和缺陷在于它的严肃性不够,另外,在语言的雕凿上也还欠工夫。但网络文学的发展确实是不可阻挡的。
读书报:网络小说作家一批批地成长起来了,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你喜欢谁的网络小说呢?
千里烟:说实话,小说我看得不多。我更喜欢看一些看似比较枯燥的书籍,比如:《叔本华人生哲学》等。
读书报:你还有什么创作计划吗
千里烟:今年准备写五本书:《千里烟生活词典》、《颤音》、《爱情豆豆》的续集《青春豆豆》、《枪手》、《一个人的高潮》。也许有人会觉得吃惊,一年怎么会写这么多,事实上,我在2004年就完成了三部长篇小说,并且,还是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写的。我有信心使我的2005年成为冲刺的一年。其实,我现在在这里说出来,就是为了给自己施加压力。既然文学冲击并改变着我的生活,那么,就让这一切来得更猛烈些吧!
(注:那个时候,可真是敢说啊,不过,里面说的《颤音》和《一个人的高潮》也就是现在已经出版的《章若素的爱情质量》及《我和母亲的情人》,说再写5部的目标倒是实现了。)
在1月19日举行的颁奖大会上,聚光灯追逐下的千里烟被掌声包围。她诚挚地表达自己的心声:“我想说,30多年来我一直在努力生活,没想到老天真的很爱笨小孩,在此我想把《爱情豆豆》献给我的女儿,我想让她明白,一个人活着能够明白自己最喜欢做的事以及能够做自己最想做喜欢的事是最幸福的。我想把这部书献给失散30年的妹妹四华,一个先天性失明的女孩,我不知道你在哪里,我现在时刻在思念着你,我希望你像许豆豆那样坚强地活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我想把书献给母亲,母亲,感谢你给了我一片辽阔的天空,能让我自由的追寻梦想,风筝飞得再高再远,风筝线总在你的手上,我永远是你的笨小孩,我想把《爱情豆豆》献给所有的青年朋友,我们的青春应该是向上的而不是颓废的,路就在我们的脚下。”
(采写、主持
就我所知,网络出身的作家有痞子蔡、安妮宝贝、慕容雪村等等。当然,网络出身的作家还有很多,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出来了。虽然有许多网络出身的作家在渐渐远离网络写作,但网络作家的群体仍然以极快的速度递增,这是很喜人的,在很大程度上繁荣了我们的网络文化。
每个人的成功都有一个起点,我觉得网络是个很美好的起点、公平的起点。在任何时候,我都会很高兴地说我是从网络开始写作的,因为这意味着除了用笔,我还会用手指敲击键盘,我多了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而且是一种更快捷更先进的方式。我相信: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作家骄傲地说:我是从网络走出来的。
当人们谈起网络文学的时候,头脑中会想到《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告别薇安》等反映网络人物和网络生活的一类文学作品。痞子蔡的作品语言风格及故事情节带有很强的网络色彩,读来轻松中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安妮宝贝具有驾驭精美文字的娴熟功力,她的文字在网络流传很广。还有许许多多的网络作品带有很强的网络色彩,比如:聊天、网恋、泡论坛等等。
3\包括作品中人物身人份\活动是否都与网络有关?
他们的作品,有的与网络有关,有的与网络无关。事实上,网络只是一个载体、一个工具,就像写字用的纸一样,所写的内容不一定都是与纸有关吧?
4\网络出身对于作者本人来说,是镀金吗还是被人瞧不起?为什么有人不愿承认自己是网络出身?
“镀金”这个词我觉得用得不够准确。事实上,网络写作的门槛是很低的,只要具备上网的条件,只要会打字,只要会写一些东西,就能在网上自由地写作。正因为它的开放性、平等性、自由性,所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写手。在某种意义上,网络写作不仅仅是一种新型的创作形式,而是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快节奏的生活、紧张激烈的竞争,人们需要松弛自己,需要个人情感的释放,个人博客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打开文档,人人都能写字。同时,网络更为每一个渴望成为作家的人,提供了超越传统写作多得多的便捷与机会。
作为我个人来讲,我感谢网络,因为它改变了我的生活。我所说的改变不是指物质层面上的。网络写作的互动和交流大大提高了我的创作效率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我明白了我的价值。同时,在这种非功利性写作过程中,获得了可贵的真正的心灵的自由。作家出身网络不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还表明了网络作家特殊的才情。因为,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没有贵族和平民之分。网络作家的作品能够脱颖而出是因为接受并经受了网民的检阅,所以,不仅不可耻,反而是一种光荣。
我觉得之所以有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是网络出身,那是因为网络作家的地位还没有得到很大提高,没有被人重视。我渴盼我们的文坛我们的社会给优秀的网络作家更多的机会和肯定。
我们的时代越来越宽容,当然,也需要宽容。因为,我们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网络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开放性包容性。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的评论界也越来越包容了。不仅如此,我们的许多传统作家甚至包括许多著名作家也把眼光投向了网络。
我觉得评论界应该重视网络文学的评论,不应该让它成为文学的真空地带。我相信我们的评论界对出身网络的作家也不会另眼相看。当然,从网络走出的作家要想不成为一现昙花,除了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和对生活的体验思考之外,还取决于他对作品对社会的责任感。只有那些能给人们以强烈的心灵震撼,给人类文明行进的车轮以推动的作者,才能称为真正的网络作家。同时,网络文学要想真正健康发展,必须摒弃媚俗,在日趋规范、尊重遵守公共道德的同时不断创新,否则,只会产生许许多多的网上泡沫甚至是网上垃圾,最后被网海和时代大潮无情吞没。
最后,我想说:网络写作者应该把网络创作理念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网络写作不仅仅是私人化写作,当互联网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时,我们更需要网络牧师、心灵牧师。我再次呼吁无公害写作————因为心灵,因为孩子。
另附我的一篇有关网络文学的文章,这篇文章写于我任某大学网络文学研究所所长期间:
从《读屏时代的写作》谈开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5bdff901009rw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