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文学空间对高度的需求越来越明显。
1、平面化与立体化
不可否认,当我们在文档或纸上开始写下第一个字的时候,我们不可避免的就进入了一种无法逃避的范围。因为有了进入,所以,我们必须勇往直前,朝着纵深方向前进。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越走越远,人声鼎沸的情景当然已经消失很久了,因为静谧,宇宙出现了短暂的空白,又因为空白,无法把握的苍凉与孤独使我们节节败退,因此,文学,又一次出现了空间。那开始的第一个汉字犹如某种符号,给我们注入的是兴奋剂。仅仅有进入还很不够,作家们在行走的同时,一直在寻找切合自己实际的某种高度,虽然有时很难达到,但这种距离也是在追求更具有审美意义文学空间的道路与方向时作家们必须要跋涉的。作家们必须要有距离和距离感,这种距离和距离感是营造具有审美意趣文学空间的最好催化剂。
然而,因为网络意义上的写作与阅读,我们所看到的文字空间而非文学空间的细密,令人无法喘息。写作和浏览变成一种平面化行为。因为文学评论的平民化,因为没有评论专家的介入,整个网络写作和网络写作评价系统缺乏高度。美学意趣的忽略,使整个网络写作混沌一片。网络写作虽然不需要呆板的文学理论,但它需要立体感,需要高屋建瓴,网络写作需要文学评论家、普通读者所构成的立体化的评价系统,这样,它才能达到一种稳定的而非虚假的中气不足的高度。
平面化是文学空间中高度的基础,立体化才是它上升的主要因素。
2、模糊与清晰
清晰是文学高度所追求的目标,而模糊却是文学空间所追求的审美境界。我们说文学空间模糊,是因为其精神层面的不可界定。宇宙万事万物,我们不可能用一种异常清晰的线条去明确划分其空间的边界。它们往往模糊一团,在此混沌中,读者各取所需,完成各自的审美体验。我们说它清晰,是文学空间不可逆转的方向性,以及浩浩荡荡向前进发的力量。因为清晰,因为理性,文学充满活力与力量。而在网络文学中,因为缺乏参照物和某种标准,同时,又因为它被排斥在纯文学评价体系之外,所以,它的高度一直是模糊的。点击数和回复数往往成为评价的标准。并且,这种标准又制造了一种盲目跟风的效应,使读者忽略了真正具备高度的作品。网络写作的门槛虽然很低,但并不意味着它不需要高度。
3、对立与统一
作家在寻找文学空间的同时,文学也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空间,在此种背景下,网络写作与网络文学的诞生不是偶然的。
我从不把网络文学放在传统文学的对立面。我认为:与网络有关的文学以及写作只不过是文学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寻找到的新的空间,这里的空间,不仅仅是网络这一种载体或者说发表空间,而是写作者一个精神超市,一个能推动文字和文学空前繁荣的充满神奇色彩的舞台。文字因为进入了某种立体化的空间,其性质悄然发生了一些改变。它们宛如从古老城堡里走出的王子或公主,在世俗空间里流连忘返,它们脱下了高贵的衣衫,一身布衣混迹江湖,没有人认识他们,所以,他们是快乐的,没有任何约束与精神负担。他们需要表达和倾诉,因为空间的庞大,所以,他们在最初,有些滔滔不绝,有些过分随意。所以,网络的发展,长篇小说的空前繁荣是大势所趋,虽然泡沫不少,然而,不可否认,仍然有大量的精品。
文学有时无法与生活和解,但对于网络文学,我们需要宽容。一方面,网络文学因为互联网的浩瀚,有可能成为瞬间即逝的某种符号和记忆,另一方面,我们无法否认它们的存在,哪怕它很快消失,哪怕它存在的理由就是为了消失。
《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说:每一个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都是他自己的读者。作家的作品只不过是作家送给读者的某种视觉工具,以让他可以分辨出如果没有这本书他可能就在自己身上看不到的东西。读者如果在自己身上认出了书中所说的东西,那就证明了这本书具有真理性。
空间不是那个空间,但文字还是那个文字。但愿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区别仅仅只是视觉形式的改变。
仰视,才会产生高度。